APP下载

形塑儿童的生命安全

2019-12-02何颖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陌生人法治

何颖

摘    要

统编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教材的编写从生命教育的研究视角,从珍爱生命的高度出发,以“生命安全”为主题内核建构单元内容;教材语言、活动设计和问题设置从生命安全的高度,引领学生认识、感悟、体认生命价值。基于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要转变课堂站位,从显性认知走向意识唤醒,从是非判断走向情境体验,从理性分析走向人文关怀,形塑儿童的生命安全,引领其生命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生命安全;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1-00-04

安全教育是当今时代最为凸显的价值主题之一。关注“生命安全”是保障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生命道德价值观的核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健康生活”强调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备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等。教科书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载体,以其内容的法定性、受众的广泛性,影响的深远性,是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物质媒介。在此,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为研究文本,从“生命安全”的高度展开分析,力求立足课堂实际,观照儿童的现实生活,转变教学“站位”,引领儿童生命健康成长。

一、把握单元主题内核:生命安全

根据2011版品德课程标准及《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要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教材编写视角作了进一步拓展,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安全观。“安全护我成长”单元主题的内核为“生命安全”。

1.生命教育的应然视角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命教育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面向生命本身,对生命本体入微关照,对生命之根精心呵护,在社会“共在”中蓬勃发展,使人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生命安顿[1],已成为生命教育的本质回归。其中,基于解决生命实际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生命教育,教育界称之为狭义的生命教育。

针对当下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和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的问题,教材编写把握“生命教育”的研究视角,从珍爱生命的高度出发,构建整个单元主题内核,试图分重点、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显性或隐性的教育。首先,通过对生、老、病、逝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与死亡的意义,唤醒其敬畏自然生命的意识,进而懂得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敬畏生命。其次,通过关注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生活场景,在现实存在的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和灾害应对能力,并指向现实问题的解决。最后,教材编写不仅关注生命成长的短期防范,还展望学生未来生活,不仅指向学生生命价值的塑造,还关注对生命发展的整体引领,形成终极关怀。

2.安全素养的框架搭建

安全素养是指人们为预防、规避、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或灾害而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能力的综合,它指向终生生命安全。教材试从三个维度去分析建构中国小学生的安全素养: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能力。安全意识,指对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他人的意识;安全知识,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保护个体生命安全、社会公共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安全能力,则安全素养的核心内容,指向个体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内化表现,可分为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处置能力。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除了在學校和家庭生活领域中遇到各种问题之外,最为紧迫的便是儿童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为此,本单元从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安全成长入手,涵盖交通、防溺水、防火、防盗、防拐骗等安全内容,培养儿童珍爱生命的安全意识,传递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自护自救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

3.单元内容的整体编排

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共设置了三课:以“体会生命宝贵”“学会自护自救”“警惕人际安全”构成单元的逻辑主线(见下图)。《生命最宝贵》是安全教育的前提,旨在让孩子体会生命来之不易,逐步意识到生命的保护不仅要靠父母,还要靠自己,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安全记心上》着重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环境中的安全隐患,初步学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心中的“110”》从社会安全的角度,引导孩子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初步形成人际安全意识及能力。

二、理解单元特色设计:指向儿童生命健康成长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教学的引领性文本,试图转变安全教育的价值取向,从生命的高度使安全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的加速器。无论教材语言还是活动设计、问题设置等,都试图从生命安全的高度,让学生认识、感悟、体认生命价值。

1.教材语言关注价值意蕴

教材语言的设置力求使得生活中的学生和叙述语言中的事、人、物相互对照,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内容都是编写者精心思考、组织并编织的产物,无不昭示着背后隐性的价值意蕴,以理想的生活观照现实,指向儿童生命健康成长。

例如,第7课《生命最宝贵》的导语:“从生命的形式到生命的孕育、养育都充满了爱。父母要承担孕育,养育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呵护下学会珍惜生命、健康成长。”“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养育和爱护。我们也应该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第9课《心中的“110”》的过渡语:“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面对陌生人,既不能把陌生人都当成坏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教材语言渗透着对生命本体的观照,对危险的防范及对生命外在的追求。

新教材还设置了“阅读角”,这些故事都是鲜活生活情境的缩影,力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发情感共鸣。例如,第7课“阅读角”故事“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描写一个父亲失去女儿之后巨大的悲痛与伤感,使学生在阅读中领会生命之于我们的宝贵,懂得如果我们遇到巨大的伤害,甚至失去生命,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故事语言颇具文学性,并具有移情效果。当学生走进情境,切身感受他人的情感变化,生命的价值意蕴自然得以凸显,从而促进儿童生命安全意识和技能的自觉提高。

2.活动呈现回应课程转型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提出了新的定位: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为此,教材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了不同的栏目,包括自我反思、观念交流、经验分享、论辩思考、调查研究等。活动设计力求贴近儿童生活,立足学生的真实体验,以生活为主题组织教材内容。

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陌生人社会的风险性与儿童之善形成冲突,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儿童学会如何在保存自身身心健康的前提下,与陌生人交往,需要我们把握教育边界。对此,教材第9课《心中的“110”》的编写注重优化选择活动,浓缩展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涉及的相关情境,引导教师要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展开学习内容。这就有意识地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道德判断空间,帮助学生学会以审慎的辨别与论证去对待复杂的生活全貌。

3.问题设置体现学科特质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政治体制如何,都无法逃过三种力量的影响,即法律、道德和信仰。其中,法律体现的是严明的规定性和外在的强制性。而道德依靠的是高度自律性,违反了道德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只会受到良心和舆论谴责,它具有内在自觉性。

新教材摒弃了枯燥说教式的安全教育方法,将生命安全教育融会贯通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安全无小事。在第8课《安全记心上》中,教师应将事实现象与学生心理体验相互作用,让学生多元表达。其中“安全通行证”版块,教师可运用图片、录像或由当事人现身说法等方法呈现情境,而后设置问题:图中有哪些安全隐患,生活中还有哪些安全隐患?学生可以用口头叙述、新闻剪贴、纸笔记录,甚至漫画形式来表达。只有将事实与学生的社会认知及心理体验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不能依赖“激情”或“血淋淋的交通惨案”,它需要将安全知识渗透于教学之中,重视公共安全知识的灵活性、具体性,帮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认知安全,拓展安全知识。这一过程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安全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不断接近生活的事实,在问题解决中锻炼学生对相关社会事件、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以培养其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

三、转变课堂教学“站位”:引领儿童生命健康成长

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坚守课程的“价值取向”,把握教学的“站位”和“立意”,让知识层面正确全面,行为层面科学落地,从而引领儿童生命的安全健康成长。

1.从显性认知走向意识唤醒

综合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从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范围,教学手段的选择,活动形式的安排,都指向“意识”的唤醒。教材将《生命最宝贵》放在单元之首,意在强调生命应当作为安全教育的起点,是安全之根。安全教育是保证生命成长的一种方式,它有着自身的教育哲学取向和实践取向,提示教师在单元教学中要把握“生命安全”的构建和践行。

例如,《安全记心上》一课的教学要点是从“生命高度的安全”,对儿童进行各种安全技能教育,更是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和珍惜生命的意识。教材在“平安回家”版块中,让学生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在“不让溺水悲剧发生”“119的警示”两个版块中,提示学生注意户外安全问题,提高安全意识。如果教学“照本宣科”,让学生读图体会安全的重要性,便停留在显性引导的层面。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忽视规则的行为,如到“非安全通行”,在陌生水域游泳,在阳台上燃烧东西,轻信陌生人的“糖衣炮弹”等,生活环境中的安全隐患;进而“发现”其背后是对公共生活规则的破坏,是对维系所有人公共权益的规则的触犯。借此,唤起学生内在的秩序意识以及对规则权威的尊重和理解,“内化”学生体验。此时,教学才能从显性引导走向意识唤醒。

2.从是非判断走向情境体验

安全教育首先要重视儿童的体验学习。体验是儿童获得安全认知的基本来源与方式,只有经历体验儿童才能真正懂得何为安全,何为危险。[2]针对当前小学生规避危险能力弱、应对突发安全事件水平低等问题,教材积极探索防交通事故、防社会诱拐等教育,让学生把握日常安全事件发生的特点以及正确的处理程序,以确保在自救或救助他人时能够从容、正确应对。

例如,教材第8课《安全记心上》之“对酒驾说不”版块提出:你知道酒驾带来的危害吗?如果你在场,会怎么劝说这位爸爸呢?涉及法治思维中的规则思维、合法思維、契约思维等。第9课《心中的“110”》引用的案例“不要轻信陌生人”,试图让学生学会分析吴华上当受骗的原因,骗子的狡猾之处以及灵活脱险的策略,明白拨打“心中的110”关键在于安全自护,机智自救。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围绕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践行体验和拓展延伸等环节,突出生命教育实践与特定的“生命问题”的关系,[3]以此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能力。

法治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做出自主思考,公正判断,并付诸实践,具有行动力,而非单纯从道德层面上作出是非判断。在事件中,儿童要学会用一种冷静、智慧的程序策略去解决问题,其实质上就涉及我们是否在用一种法治思维、法的程序去学会协商、处理、化解问题,转危为安。只有让学生在真实模仿的社会环境中去深度体验,形成一种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思维能力,才能逐步培养其防御危险的意识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行为能力。

3.从理性分析走向人文关怀

鲁洁老师曾在《道德与法治》教材启动会议上指出,要从建构儿童完整生活的角度出发,发展儿童在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与个体生活中的道德良善;认为品德教育不仅追求德性伦理、个人的善性和幸福生活,同时要追求规范伦理、公共德性和公共福利。

例如,《心中的“110”》一课在引导学生如何与陌生人交往时,我们要注意不夸大陌生人的危险。教材正文设置了屋门外的三位不同身份的人和屋内独自在家的小女孩的场景图,它们与主持人的提问组成一体,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独自在家时,如何面对外人来访。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模拟对话,体验面对外人来访如何妥善应对、灵活处理,学会过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

在生活中,陌生人相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以往的教材中,主要以“有礼貌的不注意”引导学生刻意保持距离,避免互相卷入,“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一个行为戒律。然而,学校道德教育不宜过度夸大陌生人社会的危险性,以至于抑制儿童本能的交往冲动,亲近关系中善的养成是他们习得陌生人伦理的前提。[4]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使用法治思维分析和解决人的安全、规则等问题时,不能丢失人和人之间的“同情心”“关爱心”“良善”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把握《心中的“110”》不是让学生做一个冷漠理性的、具有法治的人,而是要做一个相互理解、彼此体恤、热情良善的有温度的人。在遇到具体的社会交往时,我们需要考虑共生共在的社会关系、协助关系,而不能一味强调精妙的锁、猫眼和防盗设备,过分夸大陌生世界中的不安和警惕。

正如乌尔里希·贝克等社会学家所言,现代社会的“风险性”极大增加,学生在未来社会面临的风险势必会更加繁复。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做了积极尝试,“安全护我成长”无论是单元内容组成还是内容呈现,都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力求将珍爱生命、规避危险等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及安全能力内化到观念和行为中。而如何实现这一价值,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卫华,许庆豫.生命教育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17(03):76-77.

[2]田腾.以儿童立场审度安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61.

[3]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4.

[4]陆韵.陌生人社会儿童之善及其彰显限度[J].中国教育学刊,2018(08):9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陌生人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解决策略
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探究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