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生命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构建

2019-12-02叶志芳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儿童

叶志芳

摘    要

生命教育的全部意义都在于它有助于提高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儿童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提升就是生命能力的提升。构建指向生命能力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尊重儿童生活及其学习规律,设定适切的活动目标和活动立意,引领指向生命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依据特定教育主题的性质及学习规律创设活动情境,真正唤醒儿童的生命感受与体验,实现生命能力的提升;关注儿童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引领儿童在对话与探究获得思维的发展与生命智慧的提升。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设计;生命教育;生命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9)11-00-04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通过教育,不断学习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有助于提高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1]。统编《道德与法治》以摹仿儿童生活的方式编写教材,不断接近儿童生活、指引儿童生活,力求通向儿童的内心世界,引导儿童过内在生活的方式。[2]儿童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提升就是生命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我们以生命能力提升为指向,展开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活动建构的实践研究。

一、导向指引:把握“生命能力提升”的活动引领

课堂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域,儿童正是在生动多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学会敬畏生命、自觉学习、自我超越,成就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样态,从而实现生活智慧和生活能力的提升。[3]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活动必须尊重儿童生活及其学习规律,設定适切的活动目标和活动立意,从而引领指向生命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

(一)“上下勾连”,设定活动目标

上下勾连,即学习活动目标的设定须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单元主题意图等“上位”的课程文本和教育目标,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和学情等“下位”的课时要求。这要求我们深度研读相关文本和儿童生活,才能设定适切的目标,引领学习活动的开展。

以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为例,它的目标制定要基于以下“上位”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隶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提出的“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 “我们的班级”主题单元中“引导学生进入最近的准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班级”。而后基于具体的教材文本内容和低年级儿童学情特点,将第一课时的学习活动目标设定为:在观察、调查中知道班级生活处处有规则,在合作交流分享中制定班规并乐于遵守。以精准的目标引领提升儿童与儿童友好交往的能力以及儿童遵守集体生活规则的能力,让儿童更好地生活在班集体中,使儿童与同伴、群体更和谐地生活。

(二)“前后联系”:明确活动立意

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的目标设定还需考虑整个单元主题各文本之间的前后联系,遵循教材编排的逻辑思路,从而遵循儿童学习的逻辑特点。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主题单元包括四个并列的学习主题:“玩得真开心”“吃饭有讲究”“别伤着自己”“早睡早起”。每个学习主题下设置了相应的核心学习活动,它们共同指向“家中的安全与健康”,但分别涉及不同的家庭安全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前后层级主题的关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如此设计的核心学习活动才是科学的,才是指向儿童生命能力的提升的。

以“别伤着自己”为例,其核心学习活动包括:家中可能有什么安全危险?危险是怎么发生的?受伤了怎么办?作为本单元第三个学习主题,它建立在放学回家后“安全地玩”“讲究地吃饭”学习之后,并为“早睡早起”,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做铺垫。通过家庭安全教育,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上学”的新生活情境中反思家庭生活,既要玩得开心又要注意安全,提升其家庭生活品质。[4]

儿童的生活安全即生命安全。前后主题的联系能帮助我们厘清儿童家庭生活的线索,关注儿童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通向儿童的生活世界,使其全方位地感受安全、健康生活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和掌握安全、健康生活的方法和技能。由此,引导学生在前一单元校园生活的基础上反思家庭生活,使之进入文明健康、安全愉快、自主治理的家庭生活状态,与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的核心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相呼应。[5]

二、情境创设:聚焦“我”生命体验的活动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建构生活事件这一文本策略来摹仿儿童生活,以此培养儿童整理生活的思想图式。[6]可以说,教材是以“我”(儿童)这一本真的存在而建构的,不再单一地指向儿童的理性认知能力,而是指向生命能力的全部。[7]但是,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活动的蓝本。学习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对儿童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提升,特别是要将学生处在意识之外的经验唤醒使其处在意识之内。[8]依据特定教育主题的性质及学习规律创设活动情境,“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我们才能真正唤醒儿童的生命感受与体验,实现生命能力的提升。

(一)紧扣实际“我”,提炼性摹仿

《道德与法治》教材之“我”是从儿童普遍性的经验出发,不可能兼顾每个地区的儿童经验,更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儿童独有的经验。实际上,每一个儿童都带着来自先天的学习潜能,以及童年生活经历相互作用所积累起来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儿童学习新事物的“器官”和起点,它们构成了实际生活的“我”。我们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可着力摹仿实际“我”的生活,提炼适合的生活性事件作为学习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如此,实现学习活动的“校本化”“班本化”,甚至是“个体化”,让每一个生命在学习中建构丰富、完整的生活。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干点家务活》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生活技能,“会剥豆子”“会擦桌子”等技能表达充满了儿童气息和生活的温度。于是,教师设计了现场演示等活动情境,和儿童一起“摹仿”生活现场。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儿童通过调查、探究,了解保持整洁、学做家务办法。由此,才能为儿童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奠定基础,帮助其学会表达对家人的爱,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建构者。而这正是儿童生命能力提升的过程。

(二)指向未来“我”,创生性探究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课文的结构本身便预设了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通过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板块,力求引领儿童提升生命能力。[9]而超越生活,即基于儿童现有的生活,让儿童过更好的生活,这指向儿童未来的“我”。“我”未来可能是怎样的?在现实基础上,“我”可以通过什么学习活动向着未来发展?学习活动理应基于这样的考量,精心发掘学习内容,不断创生探究情境。

以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为例,教材设计了学习活动“我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它安排在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美”这一学习活动之后,可说是基于儿童“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向度的生命能力的发展。课堂学习中,我们将“儿童希望家乡的未来更好”这一憧憬作为学习活动的内容,先进行“家乡特色展示会”活动,通过“尝一尝风味小吃”“做一做传统小手艺”“演一演地方戏”“唠一唠家乡话”等活动充分展示家乡特色。然后采用“心愿卡”书写内心畅想的方式,引导儿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家乡,发现家乡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进而寻找让家乡更美好的方法。在这样的探究中,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不断滋长,参与社会的意识自然萌发。而这是儿童未来生活必备的情感与能力,它们将帮助儿童获得更美好的生活。

三、“方法”选择:强调道德思维发展的生命智慧提升

道德与法治教育要让儿童在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感悟到“我要这样做”,进而知道“该怎样做”,逐渐形成与活动道德思维方式与能力,学会生活;并能够用行动表明“我会这样做”,在实践中强化生命能力的提升。因此,学习活动设计必须关注儿童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引领儿童在对话与探究获得思维的发展与生命智慧的提升。

(一)思维图式:提升道德思维能力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结构遵循一定的思维路径,引领儿童道德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或延展,它可解构为:唤醒已有经验——激活自动思维——聚焦行为反应——形成合理思维”,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儿童的思维图式。[10]

图式是在以往经验的旧知识与新信息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而形成的,是以往经验的积极组织。我们在学习活动中,要立足儿童经验,引领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反思性地思考,学会公正、公平地判断和解决问题。[11]由此,帮助儿童建构思维图式,获得经验的进一步提升,也即生命能力的提升。

以二年级下册《学做“快乐鸟”》之“快乐门诊部”为例,本课学习遵循以下思维图式:

借助这一思维过程,让儿童在原有生活经验之上发现快乐和不快乐的事,从而感受“快乐”的魅力。但是,实际生活往往是复杂的,有一些事看起来很快乐,比如“我今天偷偷地多吃了一根冰棍”,其结果可能是不快乐的,比如吃冷饮多导致肚子痛甚至拉肚子;有些事看起来不快乐,比如“打预防针真痛啊,但我忍住了”,这是为了不生病,健康生活。儿童的思维图式中自然会产生矛盾,此时,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场景,激活儿童的自动思维,探讨快乐和不快乐的原因,而后聚焦到外显的行为反应,从而形成合理思维,生活中有些快乐是没道理的,有些不快乐强忍住会变成新的快乐;我们在这样的活动中,知道要学会做一只真正的“快乐鸟”。

(二)体验分享:获得生活智慧

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这其实是儿童生命能力提升的最好方法。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活动就是要让儿童主动地依据主题展开自主探究,并在分享探究的过程与结果中不断获得生活智慧,提升生命能力。

以一年级下册《大自然谢谢您》之“大自然中的快乐”为例,其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儿童学习利用各种感官观察与体验,用各种方式调查与探究,从中感受“大自然中的快乐”。为了让儿童主动参与,真切探究,我们设计了如下学习记录表:

什么时候 在哪里 我跟大自然中的谁做什么很快乐

在引导儿童完成探究并填写表格后,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分享探究的心情、成果;同时,借助“我听见大自然说……”,鼓励儿童表达、分享,并进一步感受“我”在大自然中很快乐。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不断体验、探索,将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等融入探究过程,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由此,儿童们自然获得了与自然共在的智慧感悟,学会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交流,快乐生活。而这正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指向儿童生命能力的获得与提升。

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但保证目标设定是适合儿童的,是指引唤醒他们已有经验、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索的,而且力求活动过程和“方法”是儿童成长的“活性因子”,是一种激发他们去追求更好生活、更好自我的存在。[12]

参考文献:

[1]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教育文化论坛,2015(1):138-138.

[2][6]唐燕.“摹仿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生活化的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5-20.

[3]孙彩平.小学品德课程核心素养刍议——一个实践哲学的视角[J].中小学德育,2016(9):9-13.

[4][5]葛敏怀,方丽敏.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析及实施建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8(10):7-9.

[7][8][12]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8.

[9]章樂.引导儿童生活的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学的引领[J].中国教育学刊,2018(1):9-14.

[10]高德胜.叙事伦理学与生活事件:解决德育教材困境的尝试[J].全球教育展望,2017(8):59-66.

[11]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2):19-22.

(作者单位:平湖市林埭中心小学浙江嘉兴   314202)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儿童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