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情况的效果观察

2019-12-02任连斌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9期
关键词:隐性置换术髋关节

任连斌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 内蒙古 赤峰 024000 )

临床上应用较多的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有2种,一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另一种是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接受这种手术后容易出现血红蛋白含量与预期数值有较大差异的现象,引发隐性失血。研究表明,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能够达到失血总量的30%以上,而患者的恢复状况与隐性失血程度具有相当大的关联性,过多的隐性失血会增加患者卧床时长,更会使身体抵抗力降低,引发其它并发症[1-2]。本研究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各45例,针对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情况进行探讨,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并选择同期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57-79岁,平均年龄(67.93±2.05)岁;观察组患者男17例,女28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8.14±2.33)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经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首次选择单侧人工置换术进行治疗;补液总量24小时内≤2000ml;血压值正常;全膝关节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由同一医疗小组操作治疗;患者及其家属均明确本研究的方法与目的,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所涉及内容已经过医院伦理委会批准。排除标准:意识不清或者精神异常者;语言障碍者;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者;血液疾病者;慢性感染病者;免疫系统障碍者;年龄>80岁者。

2 方法:医护人员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指导患者保持合适体位,在患者全麻状态下进行,根据其具体病情选择入路方式,假体类型为生物型假体或者是骨水泥假体,其中,观察组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以气囊止血带对患者进行止血,术后以真空封闭血液回输进行引流,回输所用的引流血为洗涤血;对照组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未使用止血带,根据患者情况在适当的时候为患者输入异体库存血。

3 观察指标:观察并分析2组患者于手术前2天与手术后2天中关于血常规的检查记录,比较2组患者隐性失血情况,其中术中失血量由吸引器液体总量与冲洗剂总量间的差,与纱布、血垫净增重之间的和计算得出;而手术后可见失血量以伤口引流液总量与敷料渗出总量相关。根据Gross方程式计算每位患者失血总量,其方程式为:失血量=手术前血容量×(手术前红细胞比容-手术后红细胞比容),而手术前血容量=k1×身高(m)3+k2×(kg)+k3,其中k值男女各不相同,男性的k1为0.3369,k2为0.03219,k3为0.6041;女性的k1为0.3571,k2为0.03308,k3为0.61833。根据Gross方程式所计算出的失血量与显性失血量以及回输血总量得出隐形失血的结果,其公式为:隐性失血=Gross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回输血总量。

5 结果

5.1 2组患者隐性失血情况对比:回顾分析2组患者手术前后失血情况可知,对照组患者其隐性失血占比32.49%±5.42%,观察组隐性失血占比51.61%±7.33%,2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隐性失血情况对比

5.2 2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对比:通过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可知,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蛋白数值,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显著;且2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值经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术后在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各项临床指标,经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手术前后临床指标的对比

讨 论

隐性失血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淤积或外渗在关节腔内的血液,以及血红蛋白因溶血导致的丢失,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等大部分外科手术中都比较常见,这也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贫血的主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会对患者日后恢复造成不良影响[3-4]。关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临床尚未给出明确结论,不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溶血因素。在术中给患者输入未洗涤过的红细胞后,当回输1.3l自体血液时,患者血红蛋白的水平提高不明显,大概在50g/L上下;(2)处于围术期的患者其血液容易堆积在关节腔内,使其不能正常参与至体外循环,进而导致血红蛋白降低;(3)手术过程中骨髓脂肪等进入血液,导致机体毛细血管开放异常[5-6]。本研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隐性失血要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原因首先是二者的解剖结构不同,另外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术中使用的止血带容易发生再灌注损伤,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截骨面更加明显使得渗血概率更高。

全髋关节和全膝关节置换术引发的隐性失血状况常常被忽略,可隐性失血又直接影响患者恢复速度,特别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来说,隐性失血会降低血红蛋白含量[7]。对于缓解血红蛋白大量丢失的状况,临床会采取回输血液的方式,这种方式中,未经洗涤的血液存在红细胞变形情况,导致回输血液的质量一般[8];且不足以满足机体实际的血液循环需求,患者容易发生贫血或关节恢复效果不佳的情况,解决这一问题要对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缓解不佳状态[9-10]。本研究通过对2种置换术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可知,观察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可考虑与其解剖结构不同,骨床渗血易存在关节之间的缝隙中,截骨面积大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止血带的应用容易引发再灌注损伤等情况相关;同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血清蛋白数值,均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显著;且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小板数值经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术后在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各项临床指标,经对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组患者在其手术过程中虽对患者失血情况进行回输血或者是输入异体库存血,依然不能满足其机体的需求,因此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状态,而当患者出现贫血症状时,极易引发感染、阻碍伤口愈合、降低关节功能的不良情况,应及时予以补充血容量,进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全髋关节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引发隐性失血的因素较多,而全膝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情况明显高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因此在治疗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重视隐性失血的存在,对其隐性失血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并予以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提高患者围术期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隐性置换术髋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