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穆旦的《我看》

2019-11-30陈一芒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穆旦鉴赏

陈一芒

摘    要: 《我看》是穆旦早年的诗歌作品,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然而,对于本诗的细读与鉴赏,资料偏少。笔者查阅大量文献,结合自己的理解,从创作背景、浪漫主义、风景、自然、自我、整体等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与鉴赏,希望能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 穆旦    《我看》    细读    鉴赏

一、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我看》为20岁的穆旦于1938年6月所创作的。《我看》这部作品创作于穆旦的创作高峰期的前端。穆旦生平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1934—1937)尝试期:主要是南开中学阶段,開始在《南开中学生》上发表诗作,已经显示出早慧与才干。第二时期(1938—1948)高峰期:从清华大学到西南联大,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出国留学为止,穆旦的大部分诗作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在创作思想、语言风格上最具代表性。第三时期(1951—1957)受挫期:从解放初留学归国后到反右,以《九十九家争鸣记》招来大祸,结束了这一时期艰难的适应和很难适应的创作时实践。第四时期(1958—1977)翻译期,第五时期(1975—1976)圆熟期。

穆旦1918年生天津,原名查良铮,祖籍为浙江海宁。穆旦的祖父查美荫在北方任职过知州知县等职务,可惜后来家道中落。穆旦家风忠厚朴实,他童年早慧,性格质朴忠厚,从小善于独立思考,有着刚强和不随流俗的一面。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在发表于《南开高中生》1934年秋季第4、5期合刊的杂感《梦》时,作者署名“穆旦”。这是至今发现的诗人最早使用这一笔名的作品。1929到1935年的六年,穆旦就读南开中学,国家动荡不安,风雨飘摇。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

1937年由于卢沟桥事变的发生,穆旦就读于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当时任教的有一位来自英国的现代诗人——威廉·燕卜荪。穆旦后来的写诗技巧和风格、语言,很明显受到燕卜荪的启发和影响。1938年2月,穆旦踏上了“长征”的旅途。“步行团”到达昆明后,原先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大”已经在1938年4月2日正式改建为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5月4日,学校开学,正式上课。在蒙自,穆旦继续上在南岳时那几位教授的课。尤其是他学的是外国文学系的英国文学课,在年轻英籍教师燕卜荪的启发引导下,他对雪莱、济慈、布莱克等英国浪漫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十分着迷。他专心致志地读完了艾略特、奥登等人的诗歌,十分喜爱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作品。蒙自风景优美,每天早晨,穆旦就在南湖边大声朗诵英美诗人的诗篇,有时还和同学们热烈讨论有些诗歌的技术细节,高声地辩论,直到晚上。穆旦一直把从北平东安市场旧书店里面淘来的几本英文原著带在身边,即使是三千里从长途行军也不舍得丢弃。其中有些文章,如雪莱悼济慈的著名长诗《阿童尼》,还有《见闻录》中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全背熟了。南湖诗社史西南联大师生最优先组织的一个文学社团,穆旦是其中的骨干之一。据刘兆吉回忆:南湖诗社创办时,征求穆旦意见,“他不只同意,而且热情地和我握手,脸笑的那么甜,眼睛睁得那么亮,至今我记忆犹新”。穆旦不仅同意办社宗旨,列名发起人,还积极帮助发展新社员,并经常为诗刊写稿。以后不论大会小会,他都按时或者提前到场。每次出刊,穆旦总是最早交稿,还帮助看稿,亲自帮助做张贴等烦琐的工作。众多名师的亲切指导,朝夕熏陶,诗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切磋交流使大家受益终身。用当年同在蒙自、同在诗社的一位同学的话来说,这对穆旦以后“做人做学问,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都起了直接或者潜移默化的作用”。

然而,穆旦在西南联大只读了三个月。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我看》,就创作于这时候。

二、浪漫主义对其影响

穆旦接触浪漫主义诗歌源自于高中时期。那时,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经过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介绍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大学后,尤其是在西南联大,作为外语系的学生,穆旦在叶功超、吴宓及英国诗人威廉·燕卜荪老师的引导下,直接阅读浪漫主义诗人创作的诗歌原作,从中汲取了大量营养,并在诗歌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1953年回国后,穆旦还响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翻译了大量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穆旦经历了“长征”,动荡的社会环境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作为一大学生。穆旦早期诗歌中以对世界本能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为基础的孤独,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文化的浸润下,发展成了明确而强烈的现代性主体意识,构成了他面对世界和认同中国抗战最基础的心理机制。周珏良指出,穆旦的诗歌创作道路也是从有选择地借用和接受“西洋的影响”开始的。穆旦阅读和翻译最多的,是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浪漫主义诗歌文化的影响,不仅“是穆旦后来进一步接受西方二十世纪诗风的重要基础”,而且对穆旦的创作个性和生命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周珏良回忆说:“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我们都在外国语文系,首先接触的是英国浪漫派诗人,然后在西南联大受到英国燕卜荪先生的教导,接触到现代派诗人叶芝,艾略特,奥登乃至更年轻的迪兰·托马斯等人的作品和近代西方文论的影响。”

拜伦、雪莱、叶慈、布莱克、惠特曼等都或多或少给穆旦带来了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拜伦实际上是穆旦阅读和翻译普希金,甚至接受奥登、艾略特等现代主义诗人的原型和基础,并且对穆旦的创作个性和生命意识的形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穆旦最喜欢的另一位诗人奥登,也被认为是最接近拜伦的现代诗人。

回到穆旦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上,浪漫主义对于穆旦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诗歌艺术领域的美学事件。最重要的是,它把诗人早年在个人与世界的异己关系中生成的那种对个体生命的信任和依赖感,进一步培养了明确的生命意识,并且在世界范围之内获得了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知识谱系和社会基础。个体发展维度上自发的、朦胧的对世界的恐惧和不安感,演化成了猛烈批判现存社会秩序与价值尺度的革命行动。因世界的不确定性与不可信赖性而不得不被发明出来的个体生命的自明性,相应变成了不言而喻的最高价值,诗意的源泉,道德与良知的终极根源。

诗人创作《我看》正值青年,对于青年的穆旦而言,浪漫主义或者现实主义,绝非浅俗的研究者心目中的写作技术和表达手段那么简单。一个成长中的年轻人,一个正在形成中的生命,绝不可能把他喜爱的诗歌作品当作无功利的审美对象,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冷静地“细读”,分析其中的写作技术,再结合中西文化的差异,根据表达自我和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有选择地乃至“辩证地”吸收所谓的“表达技巧”。

回忆青少年的阅读经验,同理,文学作品绝非是“无功利”的审美对象,而是塑造我们心灵,甚至是引导我们成长的生活经验。谈不上“审美”和“细读”,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掌握最起码的文学常识,分辨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就已经囫囵吞枣地把一切纳入了体内。在此意义上,浪漫主义诗歌文化对穆旦的影响是一种发生在个体生命青春期的精神共鸣,一种结结实实的塑造和养成诗人主体性精神与生命意识的有机养分。

三、风景

诗歌中,诗人看到了很多优美的风景,有春风、飞鸟、流云等。“风景”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客观事物,“为了风景的出现,必须改变所谓知觉的形态”,需要观察者从外部世界中抽身出来,成为纯粹的观看者,才能把一直就在“在那里”的客观事物看作“风景”,发现“风景”之存在。作者用看见一词,突出强调了他看见的东西,为什么要强调看见的事物?笔者认为这些外在事物一开始是没有进入作者眼界或者心中的。

四、自然

诗人和自然是结下不解缘分的——无论是作为对社会人生的逃避,还是对于造物的崇拜,这种缘分开始于一个惊奇的观察和一个象征性的比喻。《我看》之中“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这句话里可看出作者对于自然孕育生命的崇拜之情。

诗人看到的自然景色是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自由欢快的,有孕育生命的神奇,有时光锤炼的成熟平稳。

五、自我

“自我”是一个有意思的字眼,它不仅是一个字眼,而且是一个意念,一个实体,一个有形体和灵魂的认识客体,一个有内容和形式的表达主题,一个有能力、情感和思想的抒情主体——甚至是矛盾统一体。诗歌标题中的“我”,第一段出现的两个我,第二段出现的两个我,第三段出现的一个我,第五段出现了一个我,诗歌一共五段,正文部分总共有六个我出现。写于1938年的《我看》中的“我”,其实只是作为一般的抒情主体在诗句中的主语位置上起语法作用。到了1939年,诗人写了《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试图多角度地描写抒情主人公——自我,而在写于同年稍晚一点的《从空虚到充实》中,诗人已经开始感叹他曾经是如何寻找自我的化身。

笔者认为,诗人对于我是有追求的,不断追求真实的,更好的我,并且在为之不断努力。

《我看》这首诗歌,从题目鉴赏方面可以很明显看出,作者的诗歌一个程度是写给“我”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另一种是个体上升到群体,“我”所代表的有朝气有活力有希望的年轻人。

六、诗歌细读

诗歌前四句(第一段)出现的几个意向:春风、青草、绿潮。笔者认为充满了生机。春风暗示了季节为春天,充满了朝气和活力;青草给人的印象是生机盎然、绿莹莹的;值得注意的还有对于春风及青草的修饰语:向晚的春风,点明了时间为傍晚,丰腴的青草,清楚写出了草的长势茂盛,并且悄悄这个形容词,使春风拟人化,增添了人情味,塑造了一个轻柔温和的春风形象。曹安娜认为,诗歌前两节是“我所看”,后面三节是“我所思”。看大自然之美,思人生的意义。

笔者认为绿潮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视觉上的湖水泛起涟漪,春风吹皱一池春水的景象;一种是联结之前的诗句形成的整体感观:轻柔的傍晚春风、丰腴的青草、荡漾的春水形成了一种蓬勃有活力的态势,成了此刻的绿潮;另外一种是布满青草的绿地,在微风的吹拂下,稀稀疏疏,摇曳生姿。

诗人从第一段平视的视角看到了春风、青草、大地。第二段视角转向天空,飞鸟,流云。上天入地,视角灵活自由。

诗人在第一段看到了向晚的春风,第二段看到了展翼的飞鸟,红晕般的流云。这三个诗人在诗中明确写清看到的景物都具有自由、活力、形状难以固定的特征。春风由于因为季节在春天,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具有生机与活力,飞鸟因为可以在天空无拘无束地飞行,具有自由的特征,流云的形状是不固定的,很有可能在时刻变化,与春风、飞鸟一样,形态难以固定,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第二段对于流云的描写,没有直接写流云如何优美,没有写色彩斑斓,而是运用通感、拟人的手法,写流云慢慢晕开,凝望着流云的大地为之沉沦,侧面写出了流云的美,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再者,这里的大地与第二段的飞鸟、晴空相互照应,视角的变化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第三段诗人开始抒情,从哦字开始,感受到诗人满腔的感情,炽热而浓烈。笔者认为这一段中的你代表的是大自然,而且具有女性性别意识,因而猜测为大自然母亲。首先,这一段第一句“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感叹意味,第二句“枉然”隐隐中透露着对于欢乐、忧戚的不舍、不甘,是谁的欢乐与忧戚?笔者认为是穆旦的,为何枉然、不甘?因为那些浓烈的情感逝去了,穆旦对于那些热诚坦荡的情感是留恋的。笔者认为“你”代表的是大自然母亲理由如下:其一,逝去的欢乐和忧戚在谁的心胸里描画?欢乐和忧戚是如何产生的?因何产生?笔者联系上下文感受到穆旦的情绪起伏源自“向晚悄悄的春风”“展开平翼的飞鸟”“红晕般的流云”,这些物像全部来自大自然;其二,你的心胸,你豐润的生命,正常孕育生命的均为女性形象,且第一段中出现的春风意象本身就具有柔美之感;其三,最后一段中作者说“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这里实际上点明了自然与生命。“我的呼吸”代表我是活物,是活着的生命,“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点明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喜欢大自然,想要亲近大自然,二是由点及面,上升高度,以呼吸为意象代表的生命,活物渴望与大自然亲近、合流、水乳交融。

第四段开始,作者开始联想想象,想象古人的情景,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咏赞,“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远古暗自对应了当今,古人和今人对比,今人的代表是作者穆旦自己,古人则有远古的哲人,作者强调“怀着热望”,什么叫热望,笔者认为是热烈浓烈的期望,与上文作者自己“多少欢乐与忧戚”形成呼应,更加突出了古今人们对于自然的感情均为热情质朴相同的热望。笔者认为有今昔对比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提示是诗歌第四段第三句的“如今”,远古对如今。这一段中情感变化起伏大,第一句的热望,第二句的叹息,第三句的却、静流,第四句的起伏、飘逸。笔者认为情感是从一个极度高亢热烈的程度逐渐加深,日渐成熟,转向深思沉静,因而步入沉淀,依旧还有活力,但是较最开始显得十分从容且成熟,明显有了时间与岁月的历练。“生命的静流”体现出时间缓缓流逝,时间、生命仿佛河水一般,静静流淌,“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是什么与季节相关,笔者认为“季节的起伏”依旧在写时间流逝,时光荏苒,时间一去不复返,生命在成熟过程中学会了静静流淌,学会了蓬勃且飘逸。这里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成熟成长。人会因岁月的历练而成熟成长,退去青涩稚嫩,可能少了满腔激情与热血,但会以沉稳热诚而代替。

第五段,作者发出了热烈的呼唤,看似呼唤读者,其实也在呼唤自己。“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这里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希望生命加速成长,同时体验青春自由与热情生机。本段的第二句“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风”本身就具有无形同时无拘无束、坦荡的特点,“漫游”一个漫字,体现出了年轻的自由,可爱烂漫。穆旦在写这首作品的时候是1938年,正好20岁,青春年华,第三句,作者的比喻出现了三个物象:鸟、云、树。鸟是能够自由飞翔的代表,鸟儿的歌唱笔者认为也是“自由快乐”的体现,“云的流盼”,流盼含义是转动木管看,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云比作人,笔者认为作者这句诗的视角切换得十分巧妙:正常情况是,有生命的人在大地之上看天上的云,作者却给予云生命,并且云转动目光看,很明显是在天上向下凝视,看地面上的一切生灵。“树的摇曳”一句中,树给人的印象是青葱有生机的状态,树如何能够摇曳起来,因为有风,正好呼应了本段第二句“天风挽你自由坦荡地漫游”,其次摇曳一词语的使用,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树写活了,同时摇曳还呈现出树木在风的吹拂下轻轻起舞,快乐舞动身影的感觉,依旧带有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本段第四句“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是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与本段第一句“去吧去吧”相呼应,同时情感本质上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起伏状态,也可以从标点符号感叹号的使用看出情感的热切与浓烈。本段的第五句“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这里的欢笑和哀愁实际上与第三段“欢乐和忧戚”相呼应,第三段中说欢乐和忧戚已经逝去,这里的欢笑和忧愁,作者穆旦对于这些情感的态度是热切、期待的,虽然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欢笑和哀愁可能会被磨淡棱角,但是这些热烈从情感经过时间的锤炼,会变得稳重深沉,他们的存在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作者最后一句说“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作者对于逝去的欢笑和哀愁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第三段的遗憾,不舍到最后一节的潇洒坦荡,乐观面对,有一个明显的情感变化,也算是隐含的前后对比。

笔者仔细观察全诗,发现风出现了两三次,明面上,风出现了两次。一次在第一小节第一句的春风,第二次是在第五小节第二句的天风,第三次出现极其隐晦,为第五段的第三句:树的摇曳。从春风到天风到吹得书摇曳的风,我们可以看出,风在穆旦笔下是自由,形态多种多样的,百变的,带有生机与活力,象征自由和无拘无束及坦荡。

鸟在全诗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为第二段的第一句飞鸟,第二次为第五段的第三句,像鸟的歌唱。飞鸟,突出鸟的状态是在飞,处于飞翔状态的鸟儿,自由驰骋翱翔在天空中,并且鸟儿飞翔目的地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侧面体现出自由并且独立,鸟的歌唱,鸟为何歌唱,笔者认为是为了自由和独立而歌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鸟儿的歌唱和作者的情感喷薄书法实际是同一种性质的行为。

云在诗歌中出現了两次,第一次是诗歌第二段第三句的流云,第二次是诗歌第五段第三句云的流盼。流云突出了云的动态,诗歌中的形容极其美丽:流云慢慢地红晕,云是飘荡在天上的事物,流云不仅色彩华美形态也是不固定的,如同风一般,琢磨不定,云的流盼,将云拟人化,生动形象,换位思考,引人深思。流云给人以美感,同时拟人化增强了亲和力,云在诗歌中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绚烂自然的态度。

诗歌中的“生命”一词值得深究,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第三段“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第二次是第四段中“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第三次是“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频繁出现的关键词生命与作者写作这首诗歌的主旨有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本诗的主旨为: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一起,接受时间的历练,在生机与期待中静候成熟与沉稳。在《我看》这首诗中,笔者清晰体会到感情的自然强烈化,或者说生命潜在本能的能动发扬。

参考文献:

[1]王宏印.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陈伯良.穆旦传[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段从学.穆旦的精神结构与现代性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高秀芹,徐立钱.穆旦——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M].北京:文津出版社,2007.

[5]李怡,易彬,编.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穆旦研究资料(上)[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6][美]米切尔.风景与权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7]李怡,易彬,编.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穆旦研究资料(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8][美]易社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9]易彬.穆旦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易彬.穆旦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穆旦鉴赏
穆旦诗歌研究评述(20世纪40—90年代)
穆旦《我看》(节选)
一直想找机会写穆旦
“穆旦传”的现状与价值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穆旦研究的集成之作——读《穆旦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