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11-30张彩艳

科技与创新 2019年12期
关键词:舆情机制政治

张彩艳

(苏州市职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针对发生的社会事件,公众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的情绪、态度、意见与要求的集合形成了网络舆情,它是社情民意的体现和参照。网络舆情具有易发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其表现方式有微博、博客、百度贴吧、BBS论坛、新闻评论、新闻跟帖及转帖等。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高校网络舆情是指高校大学生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问题,通过QQ、微信、微博、论坛等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发表自己的言论,宣泄自己的情绪。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日益更新的信息技术为网络舆情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2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意义

2016-12-0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17-10-18,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社会公众用网、治网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氛围,使互联网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2.1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展示已经不再局限于打造有形的舞台,如制作名师风采展、优秀毕业生风采等宣传栏,或者是建立名人名言雕塑营造学术氛围。在营造传统校园文化之余,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校内论坛、各种QQ或微信聊天群等,因为比起面对面和教师谈心谈话,大学生们更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言论。尤其是随着00后一代步入大学校园,这种网络化趋势将愈发明显。因此,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校园文化的健康度。

2.2 有利于稳定校园安全

高校网络舆情既有正能量信息,也有负能量信息。对舆情的深度剖析有助于高校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特别是针对传播负能量的信息,发现苗头后可以提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及时做好更正或善后工作,避免更多的学生被负面舆情所误导。

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新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新媒体一词逐渐成为了这些主流媒体的统称。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时效性、丰富性、互动性和便利性等优势特质。在新媒体时代,人们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集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于一体,实现了“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的局面。

3.1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管理内容的不断丰富,大学生接触到的新事物、新思想越来越丰富。网络给网民呈现了很多典型的先进事迹,也曝光了很多网络诈骗或校园暴力事件,这些典型案例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材。

3.2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由教师主导,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灌输思想。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也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不能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新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平台的高效、快捷和全面,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微博、微信、QQ、论坛等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关注并回复学生的动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3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舆情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避免了单独约时间见面的麻烦,也不会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严肃;另一方面,某些学生不愿意当面交流的话题也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的沟通,在保护个人隐私和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开展。目前,这种教育方式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和喜爱,达到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预期效果。

4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都比较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管理,利用网络舆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网民群体,具有接受能力强、发言积极、思想创新等特征。因此,高校往往利用这一特征搭建网络管理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及时关注学校和社会动态,了解时事新闻;另一方面也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消极舆论思想,有助于提高管理学生的效率。然而,大学生又普遍个性鲜明,不愿意被条条框框束缚,崇尚自由发展,缺乏理性和客观的是非辨别能力,因而很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负面舆情信息误导,成为负面信息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管理的必要性,舆情管理工作也已纳入到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但总体而言,高校舆情管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对其认识仅停留在表面,导致舆情管理具体开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4.1 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高校一直在倡导学校安全教育,每一年的平安校园建设会议和专项整治工作也照常在开展,学校年年都强调要把安全稳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动安全稳定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但实际工作中却忽视了对网络舆情的管理,领导层面重视度不够,使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浮于表面,甚至简单地采用网络舆情月报表制度,有事上报,无事零上报,很容易耽误处理的黄金时间。

4.2 高校缺乏权责明确的舆情工作体系

大多数高校缺少专门的部门,多由学校宣传部、学生处、网管中心等部门联合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明确的分工,信息沟通不畅,一旦出现问题,极易造成互相推诿的局面。此外,各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舆情传达缺乏时效性。

4.3 高校缺乏舆情管理的长效机制

目前,高校普遍具有“守株待兔”现象,即发生问题后才想着解决问题,对网络舆情的发展缺乏长远考虑,缺少危机预案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舆情善后机制、事后评估机制等。由于相关制度机制的缺失,导致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无章可循、效率低下、处理草率、成效不足。

5 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路径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诱惑,迷失自己,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网络舆情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表达和诉求日益多元化,而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合理利用网络舆情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社会公共安全带来威胁,扰乱社会安定。对高校管理工作者来说,如何加强网络舆情的机制保障,做好监管和引导,以及如何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提升校园文化、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舆情管理制度保障

高校应完善网络舆情工作体系,明确主管部门,在一次次的舆情事件处理中,找到制度的空缺,建立一套完备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如危机预案机制、应急处置机制、信息公开机制、舆情善后机制、事后评估机制等。用制度规范网络行为,做到网络舆情管理有章可循。此外,在技术层面要做好把关,建立网络信息发布的审核制度,设置专人负责信息的审核,规范流程管理,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

5.2 建立专门队伍,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高校必须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努力培养一支理论素质强、业务能力硬、思想意识正的专业化师资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正面舆情引导作用。要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关键时刻发表即时评论,弘扬正能量、批驳反面声音,或主动发帖,宣传正面观点;另一方面要注意处理技巧,对恶意信息和虚假信息要立即删除,对情绪偏激的评论冷静处理,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如果直接删帖易引发网民更激烈的反抗情绪。总之,教育工作者要懂得行为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网民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正面言论形成主导优势。

5.3 加强网络监管,提高舆情处理效率

高校网络舆情不仅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技术管理,即需要高校设置专门的网管部门做好技术上的把关。如为学校师生设置网上用户实名认证,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集中监控,一旦发现不文明的网络行为,立即定点定人,迅速做出回应,从源头治理危机,避免危机进一步扩散,这将大大提高网络舆情的处理效率。

猜你喜欢

舆情机制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