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左传》音乐美学思想在筝曲《墨客》中的体现

2019-11-29杜欣

北方音乐 2019年19期
关键词:左传

【摘要】《墨客》是由当代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创作的一首现代古筝作品,表现的是书法创作时运笔的一系列状态,其中沉静幽远、清新舒扬、激昂迸发等多种风格的因素兼存在曲中。《左传》作为记录了春秋音乐美学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昭公二十年》晏子归纳了协和的声音也是由‘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相反相济的,多种因素的对比兼容且相辅相成使乐曲最终趋于平和。作曲家创作《墨客》时运用“西体中用”的作曲手法来表现文人墨客的情怀,而曲中呈现多种情感色彩后趋于平和的特性与《昭公二十年》中多种因素的对比兼容且相辅相成使乐曲最终趋于平和的观点不谋而合。

【关键词】《墨客》;《左传》;平和;音乐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左传》的音乐美学思想综述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左传》保存了许多春秋时期的史料,并且反映了春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这一时期的音乐观念一直主张“礼”与“乐”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一观点与儒家“乐”合乎“礼”的音乐思想相统一。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出了有节制的适中之声与过度的音调的对立概念,晏婴更是在讨论“和”与“同”的不同时提出:“和”是通过调节相互之间不同,甚至对立的众多因素来达到相对一致性,也就是《昭公二十年》中提到的:“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德音不瑕。

二、古筝曲《墨客》所体现的音乐美学思想

古筝独奏曲《墨客》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西汉杨雄的《长杨赋》和杜甫的《宴胡侍御书堂》。西汉杨雄的《长杨赋》:“言未卒,墨客降席,再拜稽首。”“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籍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和唐代诗人杜甫的《宴胡侍御书堂》 :“江湖春欲暮, 墙宇日犹微。暗暗春籍满,轻轻花絮飞。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今夜文星动,吾侪醉不归。”文人向来闻名于具备修养,墨客自古以来推崇无愧于本心且不违背礼法,实则是在讲文人名士都比较主张问心无愧,顺应礼法,且注重个人修养。

此曲表现的是书法创作时运笔的一系列状态。作为具有几千年文化艺术积淀的中华民族的一员,作曲家方岽清认为笔是记录人类文明史的重要标志和工具之一,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因此用其细腻的笔触通过音符呈现出文房四宝之墨的多种形态,带给听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体现了古代文人情怀和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从定弦的音阶排列上来看(123#4567),两个民族调式上的偏音都是存在的,虽然民族调式对于曲目的和声曲式没有固定的写法来标记其音乐和弦的使用,但从定弦音阶的#4和7的存在上来看,整个曲子更偏向于民族调式中的雅乐调式,这也符合该曲取名为《墨客》的中心思想,墨客这一词汇被解释为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来自《长杨赋》中的一句话,而雅乐也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音乐类型,与孔子极力维护和推崇的礼乐制度相吻合。

由于民族音乐没有确切的和声分析的体系和历史习惯,这里暂用西方的和声分析体系来对此曲的创作元素进行简要的分析。根据曲谱上原有的标识,整首曲谱分为浸、染、溶、溅、泼五部分。

浸,即引入部分,在文学创作上的第一步,即心情的沉浸和研磨墨汁。共11小节。e调贯穿始终。引入部分开始处为散板,从低音区的主和弦开始琶音上行至高音G,虽跨度很大,但始终在主和弦音中稳定进行。第二小节则回到主和弦上稳定调性进行,与西方的作曲手法很相似。最后以主和弦音高音G的渐慢、很弱和自由延长的标记终止在第11小节处,像是高声吟唱、余音绕梁的疑问型旋律的终止手法,为正文部分的引入做好了准备。这部分众多的节奏音型及自由而丰富的演奏标记,把人引入一种虚实缥缈的遐想中。

染,12-74小节。正式进入主题旋律部分,节拍变为6/8拍,速度上也增加到66,调性依然在E调上叙述。第一个乐句始终在E调的主属和弦上稳定进行,节奏也开始以分解和弦为主在中音区开始清新舒扬的稳定陈述,第二乐句24小节开始出现材料上的同头异尾的重复,并由前一部分的材料开始变化发展。

30小节处音乐的进行速度变为70,节奏型及材料上都有变化,高声部为和弦,低声部为分解的和弦单音,左右手交替演奏,37小节开始左右手的节奏型交换,47小节出现两手单音反向演奏,速度逐渐紧凑,51小节处rit标记速度变慢,在52小节重回开始部分的70的速度,并在之后的旋律部分逐渐变慢,引出主题旋律的再现。速度上的加快和回还,和声上的稳定陈述,让人不禁联想,此部分的染字,在未落笔之前,墨客已在脑海中勾勒出将要创作的内容了,并将其升华,脑海中思如泉涌后,胸有成竹一词描绘这部分的内容,算是比较贴切的。

溶,75-103小節。左右手交替的音阶琶音出现,仍在E调的主和弦上发展,77小节开始加入主旋律的进行,此外,在演奏力度上也有pp逐渐到mf,最后发展到fff的极强,和声上则为I-IV-V-I的稳定陈述,使得这部分的演奏应该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笔者使用左右手搭配的贴弹快速指序的指法已达到行云流水般的效果,用起伏连贯的旋律线条将听众带到另一个世界。95小节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进入一个情感的高潮阶段,直至101小节处的休止之后的刮奏和拍击,才让激动人心的阶段告一段落。在和声调性上,这一阶段也从E羽调式开始经过E商、B徵、A羽等一系列的近关系转调,最终落在E角调上,仿佛是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瞬间迸发、且直冲云天,一发不可收拾的感觉。

溅,104-146小节。开始处速度便是每分钟160拍的律动感极强的快速,和声上为不断的主属交替和主下属交替,演奏上也是高声部重音居多,低声部相对较轻,就像是墨客对作品酝酿许久之后,真正开始在纸上创作的酣畅淋漓,根本无需停下思考,所要的内容早已胸有成竹,现在只是借助工具把作品表现出来。重音的交替出现,也跟文学上刚柔并济的运笔方式相照应,抑扬顿挫,心中所想,潇洒泼墨后,跃然纸上。134小节在富有节奏感的快速发展后第一次出现rit的速度标记,逐渐减慢速度和最后的Rubato自由速度相结合,和声上依然稳定在主属交替进行,像是急速创作后的短暂休息,进入细节描绘的步骤,并以自由延长音的形式归于平静。也为下一阶段的开始做好了准备。

泼,第一个高音B就是前一阶段的延留音,很好的表现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连接。材料以大量的六连音这种紧密的旋律进行发展,另一声部则以长节拍的和弦音与其相互呼应,和声上依然保持稳定陈述。152小节旋律发展进行到一个新的阶段,演奏的速度及力度也相应的加大,紧接着便是古筝的经典演奏技巧-扫弦的出现,另一声部的节奏则变为64分音符,整首曲子极具渲染气氛的高潮部分再一次到来,随后自由延长记号,使得紧张的气氛暂缓后继续发展。

在168小节的渐强记号开始最后一轮的复杂技巧的展示,直至极强音和用自由延长的主和弦上空灵且韵味悠长的泛音结束全曲。无论是刮奏、琶音还是颤音摇指,古筝极具辨识度的演奏技巧在这一部分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出文人墨客在创作时的细致过程、千姿百态,使用古筝为人们描述出一幅音律构成的交响画。

三、结语

通过分析古筝独奏曲《墨客》,可以发现曲中有一定量的高叠置和弦、和弦外音的使用,部分外音的使用并没有和声章法可寻,更多的是创作时的即兴发挥与情到深处时的情感增色所用。每部分的和弦连接也很少出现不稳定连接,使得和声技法上中规中矩,整体的调性布局也大部分保持在E调上,与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的手法均有所相像,但却不尽相同,体现出了现代与传统创作手法上的融合,与儒家音乐思想中的礼乐并重的观点相契合。而旋律发展上则以民族音乐的旋律发展方式为主,以及旋律的渐进方式,高潮部分的情感渲染都充分利用了古筝这一乐器的特点。总的来说,该曲的和声创作手法为中西音乐的融合,并充分利用了民族音乐中极具辨识度的创作方式,这也与《左传》中《昭公二十年》所阐述的适中之音是以多种因素与有节制的声音相辅相成且相互制约以达到理想的音乐的情况相吻合。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增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42页.

[2]宋范玉岚.古筝协奏曲的和声技法分析[J].北方音乐, 2019.

[3]张丹宁.笔墨飘洒,气蕴声动—解析方岽清古筝作品《墨客》[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杜欣(1997—),女,汉族,山东新泰人,2018级艺术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表演。

猜你喜欢

左传
马首是瞻
从善如流
《左传·秦晋韩之战》及其叙事义法
《左传》:亦经亦史 古今纷争
A corpus—based study of function words suoyi and keyi in Zuo Zhuan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略论《左传》成语的类型与结构
《左传》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
举棋不定
论《左传》关于春秋霸主重耳的纳谏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