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里中心社区模式分析

2019-11-29石旭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5期

摘 要:在社区发展中,政府、市场和社会都不是万能的,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提供完善的、全面的服务,但也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方。在多种社区发展模式中,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为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即通过邻里中心这个区域平台实现了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建构起来的,集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和居民参与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文章以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模式为例,通过分析其中的湖东社区的基本特点、成员群体、社区结构来看邻里中心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邻里中心模式在我國社区发展中的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社区分析;邻里中心;复合式社区服务模式

一、研究背景

社区作为社会的重要细胞,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场所和精神家园,是人们的家庭生活与公共生活相重叠的领域。作为城市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基础环节,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事务越来越繁重,各种社会矛盾聚集在社区,因此要创新社区发展模式来补充政府和市场功能的不足、扩大社区服务范围、提高社区凝聚力、聚集社区资源。

在多种社区发展模式中,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为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即通过邻里中心这个区域平台实现了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建构起来的,集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和居民参与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可以为其他社区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相关概念

(一)社区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他认为社区是在地缘和血缘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基于家庭和宗教关系的有机体,社区生活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现代社会学范畴下的社区,是指聚集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通过社会交往而形成的人口共同体。

(二)邻里中心

20世纪30年代,“邻里单元”社区规划思想在美国诞生。邻里单元式按照一定的人口数量(约为5000人)和区位进行划分的,要求学校、公园、商店、社区中心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能够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且便于居民步行达到;同时,通过这些公共载体的设置来吸引居民,以此丰富社区生活,增强业主对社区的认同感[1]。(李强,2006)

我国的社区邻里中心建设主要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新加坡的邻里中心由其建屋发展局开发建设,对邻里中心区域划分、功能配置、商业组等制定周密的计划,有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2]。(李盛,1999)

邻里中心的理念和模式引入中国最为成功的案例是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文章以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模式为例,通过分析其中的湖东社区的邻里中心发展现状和特点,探讨邻里中心模式在我国社区发展中的参考借鉴价值。

三、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概况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在园区建设伊始,就非常注重借鉴新加坡在规划建设、发展模式、社区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是一个与居住区配套的区域性、复合式的社区服务网络,集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公民参与为一体,它不仅适应了居民家庭生活市场化的需要,而且具有公共服务功能和公民参与功能。

截止到2015年底,在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成功建设新城、贵都、师惠、湖东、玲珑、沁苑、翰林和方洲等 17个邻里中心项目,覆盖到苏州工业园区所有的社区,通过邻里中心基本辐射到该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了便捷、丰富的社区服务和活动。在工业园区的7个社区中,文章选取湖东社区为主要分析对象。

四、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社区分析

(一)园区湖东社区特征

(1)地理空间特征

苏州园区湖东社区的范围西至金鸡湖—高尔夫球场西侧一线、东至青秋浦河、北至现代大道、南至斜塘河,以及星湖街以西、斜塘河以南、独墅湖大道以北区域,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社区内共有35个住宅小区,21个居委会。湖东社区中设有4个邻里中心,平均每个邻里中心能够以其为圆心,以步行为15分钟以内的距离辐射到周边的9个住宅小区,5个居委会。4个邻里中心又以湖东邻里中心为最主要的主体,也是湖东社工委的办公和提供服务的地点。

(2)社区需求

相比于苏州其他行政区划内的社区,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实施启动。因此,社区发展历史较短,由于借鉴了大量新加坡的社区规划和发展经验,在空间布局、功能划分和规划上较科学,社区内居民的经济状况也较良好,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表现在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融合度上,具体分析见下一节社区成员分析。

(二)园区湖东社区成员分析

目前湖东社区常住人口达86482人,受到产业结构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影响,常住人口中,“洋苏州”约占8% ,“新苏州”约占70%,居民平均年龄约38岁,拥有大专以上学历者约占57%,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年轻化、高知化"的鲜明特征。该社区内的老年人80%属于“老漂族”,这些“老漂族”大多来自省内,以低龄老人为主,女性多于男性,来自农村的多过于城市。湖东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表现在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融合度上,主要需求的主体是老年人。

(三)认识社区内的差异

社区内的群体与其他的群体之间都会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群体内部也会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包括性别、年龄、户籍、家乡、文化等许多不同方面。了解这些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清社区内成员的关系,分析社区内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制定社区发展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该社区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差异和“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差异。而这两个差异的交集点在于这些老漂群体。“老漂族”因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与年轻人相比,其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作出改变的意愿也不强,因此较难融入新的城市生活。因此,发展老人的社区人际网络,帮助他们拓展人际交往群体,对老人意义重大。帮助“老漂族”开拓人际交流圈,建立完善一个积极有效的社区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融入社区,对于促进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生活环境归属感以及建立一个和谐的社区有重要帮助。

(四)园区湖东社区结构

园区湖东社区服务主要集中在邻里中心内,邻里中心以圆点向周围辐射服务,这服务包括商业服务、基本生活服务、社会活动服务、公共参与服务等,基本上周围居民平时所需要的服务和所想要参加的活动都可以在邻里中心里得到实现。而这些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四个主体: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邻里中心有限公司、园区社工委和社区居民群体。这四个主体构成了这个社区的结构,在邻里中心中得到实体化,让居民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参与到社区中的各种渠道、获得服务的信息和寻求帮助的方法等,便利了居民,为居民融入社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平台。

五、邻里中心社区发展模式的优点与问题

(一)优点

已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服务中往往存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社会失灵”的现象。政府在提供规模化、普适性的公共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但在提供小规模、个性化服务方面存在着不足,市场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供给效率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其主体的逐利性,无法提供那些薄利、无利的社区服务[3]。(徐家良,武静,2015)而苏州工业园区的邻里中心模式则有效优化地整合了这三个主体,实现了社区高效、和谐运转。

从总体来看,邻里中心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相互建构而建立发展起来的,为居民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二)局限与对策

邻里中心模式是针对整个工业园区的社区的,系统规划,统一标配,但是针对到每個社区中还是存在缺陷的,因为每个社区具有不同的特色,也有不同的问题,若运用同一种模式无法涉及到具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正如上文分析的,湖东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求表现在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融合度上。年轻人可以慢慢地与城市生活进行磨合并适应。然而,老年人因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与年轻人相比,其适应能力相对较差,作出改变的意愿也不强,因此较难融入新的社区生活,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老年人群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而社区并没有针对这一群体开展相关服务,现有的服务属于综合类别的,养老服务较为欠缺。邻里中心模式是“功能定位在先、开发建设跟进”,在规划初期,社区只考虑到了其主要社区成员为年轻人、新苏州人,并没有考虑到在发展了近20年以后,这批年轻人成家立业,带来了他们的父母,于是社区中老年人越老越多,因此初期规划中用于养老的设施和服务并不是非常完善。

其次,分析湖东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的服务。2015年湖东社区开展的活动大约有870多个,其中专门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大约有130多个,大约占活动总量的15%,活动类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老年文艺、健身活动,生活技能培训(如为老年人普法、教老人使用微信等APP、传授基本金融知识、提高老人金融防骗技能等),定期举办茶话会,传统节日聚餐庆祝活动等等。社区中大部分活动是儿童类、亲子类和综合类的,为老服务相对较少。社区中作人员也表示社区中并没有针对这一人群做过相关的统计工作,也没有专门针对“老漂族”开展特定服务。

最后,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老年人一般不参与社区民主事务和民主决策,他们表示没有精力参加这些活动,自己的子女觉得老人照料好家中事务,多参加社区的文体活动就好,没有必要参与一些社区决策和管理活动,觉得太费精力。

虽然,湖东社区在初期规划中用于养老的设施和服务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该社区社会工作者在对这一群体的问题进行介入和提供服务时,可以重点帮助老漂老人拓展他们的社会网络,让他们能够和更多人群交往。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一方面帮助服务对象运用网络中的资源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是帮助服务对象弥补和拓展其社会支持网络,使他们提升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在湖东社区,帮助老年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社会支持网络在邻里中心模式下是实体化、可视化的,社区提供的服务体系是一目了然、易于链接的,邻里中心作为各项社区服务的载体中心,坐落在住宅区中间,服务与周边的小区,其服务辐射直径合理,为打造“15分钟为民服务圈”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邻里中心发展模式是一个政府、企业和社会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活动形式要多元化,以便吸收更多类型的老人参与进来,社工和社区居民要多多鼓励那些仍旧没有融入进社区的老人多参加活动,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可以形成一个有老年人群体内部的自助互助系统、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家庭支持系统、志愿者组织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组织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社区社会工作等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综合支持网络。社区支持网络的建立不仅能有效缓解社会适应的压力,也提升了邻里之间交往的广度与深度,改善了社区环境。

六、结语

以满足人们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需要为目标,提高社区服务效率,遵循公平原则、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是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与方向。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为当前我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即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建构集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居民参与为一体的复合式服务体系。总的来说,这一模式由于在前期做了科学的规划,在各方各主体的合作下,解决了我国社区服务中存在的设施分散、社区服务效率不高、管理混乱、居民参与不足等问题,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社区——美国社区规划模式变迁探究[J]. 世界建筑,2006(07):92-94.

[2] 李盛.新加坡邻里中心及其在我国的借鉴意义[J]. 国外城市规划,1999(04):30-33.

[3] 徐家良,武静.我国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思路[J]. 上海城市管理,2015(03):42-47.

作者简介:石旭明(1995- ),男,江苏无锡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2017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