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立场:拓展性阅读的起点与归宿

2019-11-29陈玲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儿童立场

陈玲

摘要:拓展性阅读可以提升學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儿童立场是推进拓展性阅读的起点,也是归宿。开展拓展性阅读应当坚守儿童立场,即“从儿童出发”,用“儿童的方式”打开,“为了儿童”。具体地说,就是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异质性、兴趣需要出发,用表现式、情境化、合作式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用力、想象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儿童立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A-0068-05

何谓“儿童立场”?成尚荣先生认为,“所谓儿童立场,简言之,就是站到儿童那边去。”“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语,一切从儿童出发,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与原则。”“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1]可见,儿童立场是一种从儿童出发、尊重儿童、为了儿童的观点,应该成为一切教育教学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

阅读是文明的载体,让人终身受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阅读可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阅读可以提高理解力;“书有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明阅读可以使人聪明……温儒敏先生把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概括为“读书为要”,称“新教材专治不读书”。他强调:学习语文,读书很重要。作为一线教师,不离其宗的是“抓读书”。

近两年,为坚守儿童立场,笔者进行了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实践研究,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阅读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拓展性阅读:要“从儿童出发”

成尚荣认为:儿童处在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也在改变儿童发展的特点:一是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降低,二是儿童的异质性加大,三是非连续性发展[2]。我们的阅读实践坚持从儿童的共性发展与个体差异出发,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出发,让学生对拓展性阅读产生亲切感、亲近感,实现“要我读”为“我要读”“我爱读”的转变。

1.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

三、四年级小学生对应的年龄是9、10岁,这个时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也是学生习惯养成、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儿童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超强的记忆力,他们比一、二年级的时候显得“成熟”,独立性增强,敢于表达自我、展示自我,对家长和教师不再“唯命是从”。

从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出发,我们要让学生提前介入文本,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完成“预习单”上关于拓展性阅读的板块,给他们选择、推荐、表达的权利。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并加以优选和补充。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秋天”,内容选编了关于秋天的三首古诗、一篇散文诗、一篇散文和一首现代诗,《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关于秋天的词语、成语。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拓展性阅读,如让学生展示课外积累的关于秋天的古诗、优美句段,到大自然和书籍中“寻找秋天”——搜集、积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中清新动人的句子,如“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推荐阅读深受好评的张秋生“小巴掌童话”系列图书,让学生的童年在丰富多彩的阅读中熠熠闪光。

2.从儿童的“异质性”出发

“当下儿童个性越来越鲜明,差异性不断加大,儿童已成为异质性的群体。他们的需求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发展方式不同,假若仍然是同一的内容和要求、同一的策略和方式,教育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3]有经验的教师发现,受遗传、环境、性格、身体等方面的影响,三、四年级学生在能力、兴趣、气质、意志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大:家庭教育比较好的孩子,往往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丰富的研学经历,他们兴趣广泛、见多识广、积极乐观,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求知欲;与之相反,那些每天仅限于在家庭、学校中“死读书”的孩子则像“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自我封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我们既要关注这一类儿童的共性特点,更要关注这一群、这一个儿童的“异质性”,努力寻找良策,让每个儿童都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身心健康的公民。作为教师,我们的眼里、心里要装有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形象,努力为不同个性、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提供不同的阅读内容,有的放矢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完善其个性发展,缩小个体差异。如面对班级中少数学生比较“自私”、缺乏爱心的现象,我们可以挖掘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的教学资源,用文中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老屋”形象来启发学生静思默想:故事中的“老屋”让你想到了谁?让你想到了怎样的故事或画面……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名发言,学生有的说想到了自己的爷爷奶奶,有的说想到了自己读过的某个故事,有的说想到了班级的某个同学……让学生在与自我、老师、他人真诚交流的基础上,再推荐课外阅读《大树与孩子的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长袜子皮皮》等故事,让“爱”的种子、感恩之心在他们心底萌芽。

时代的发展呼唤越来越具体的儿童研究,社会的进步呼唤越来越细致的儿童教育。只有当教师的眼里、心里有了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学生形象,因材施教才真正落到了实处,教育才会真正实现“让人生更美好”的追求。

3. 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活动的巨大动力。兴趣与人的能力发展、职业生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人都有需要,人的需要是按照层次递升的;某一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

拓展性阅读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逐步丰盈他们的阅读领域与精神世界,促进他们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让学生在大量的拓展性阅读实践中,逐步感受阅读的乐趣和美好,从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爱上生活。如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蝙蝠与雷达》,课文介绍了仿生学方面的知识。通过课前谈话,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文中的三次实验和仿生学领域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具体了解文中的实验过程和更多仿生学领域的知识。从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出发,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性阅读。如组织观看科学家三次实验过程的科教视频,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与形象记忆。课后阅读原苏教版语文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人类的老师》,介绍了飞机的发明、潜水艇的“流线体”设计、“薄壳结构”建筑物的设计等都是受到了自然界生物的启发,蜻蜓、苍蝇、鲸鱼、袋鼠等都是人类的“老师”……这些阅读从不同侧面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些阅读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他们与科学的距离,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情感与志向。

二、拓展性阅读:用“儿童的方式”打开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阅读首先是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由传入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在大脑皮层的神经网络中进行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4]可见,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唯有真正让人自己去阅读、用自己的方式去阅读,“阅读”才会真正发生。拓展性阅读,也要用“儿童的方式”打开。

1. 表现式

儿童人人都有表现的欲望。儿童的表现欲,正是源于他们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一种好奇,对自身力量的一种检验。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说:“人人都要表现自己,而且每一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学生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我们要保护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通过不断地自我表现来达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拓展性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调动他们潜藏的巨大表现力,用自己的方式阅读、交流、内化。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生活”,拓展性阅读的资源非常丰富,《牛和鹅》后面的“阅读链接”、冯骥才的《花脸》、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冰心的诗歌《雨后》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主人公,但相同的是童年的多姿多彩、妙趣横生。这些阅读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他们渴望成为《花脸》中那个神奇无比的“关二爷”,羡慕《我和祖父的园子》中的“我”有那么一个慈爱可亲的“祖父”,《雨后》中的那个“小妹妹”多么可爱……我们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走上讲台,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阅读的过程与收获,如配乐朗诵、角色表演、讲故事、背诵精彩片段等。这样的阅读变静为动,让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充满了创意和挑战,深受学生喜欢。

2. 情境化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同时,更强调了情境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是取得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

拓展性阅读,不应是僵硬的“插入式”,也不应是懒散的“放羊式”,而应在适宜的情境中展开。这个“适宜的情境”,要与课文的内容、抒发的情感、学生的特点等相符,要与现实的生活接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障。情境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充满启发性、形象性、情感性的环境中,进行个性化、融入式的阅读体验。如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为了让学生更具体地感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教师可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带领学生欣赏飞流的瀑布、澎湃的大海、飘飞的雨雪等视频,听一听大自然中的鸟叫虫鸣,读一读原苏教版教材四年级的课文《鸟语》,背一背叶圣陶先生的一首诗歌《瀑布》。现代化的媒体、声光电的体验、师生们的激情,让阅读变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回味。

3. 合作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方式。合作学习可以培养人的平等意识、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创新精神等。用合作的方式进行拓展性阅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增进彼此情感交流。

受意志品质、阅读时间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拓展性阅读形式可以选择不同的合作方式,如课内多篇的拓展性阅读,可以运用大组合作共享式;一篇带多篇、课外多篇的拓展性阅读,可以运用小组合作促进式;整本书、整套书的拓展性阅读,更适合运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的方式。

《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一篇小古文。学生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内容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课文的表达形式却是非常陌生的,当然这也是他们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陌生点展开合作式阅读。学习课文之前,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讲一讲这个故事,再推荐两名学生合作演一演。学了课文之后,推荐阅读一些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小古文,如《刮目相看》《一字之师》《凿壁偷光》《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竭泽而渔》等等。鼓励学生与自己的好朋友、家人一起合作学习,通过查资料、读故事、听录音、互问互答等方式,把小古文中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熟悉的白话文故事进行比照,初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意思,逐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让学生在大量的、反复的合作式阅读中积累丰富的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

三、拓展性阅读:要“为了儿童”

1.培养语用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的本质,也是所有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目标。

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6-15岁是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旦错失,终身难补。拓展性阅读,首先要指向儿童的語用意识培养和语用能力提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作者叶圣陶先生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静态的描写,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恰当的方位词、形容词等,把爬山虎的脚介绍得清楚、明白,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叶老扎实的文字功底。我们可以拓展阅读作家肖复兴回忆叶老的一篇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在初步感受叶老“堪称楷模”的人品与文品后,引导学生聚焦文中描写爬山虎的两段文字,“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映入眼帘……阳光都变成绿色的了,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浓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显得虎虎有生气。”启发他们思考:同样是写爬山虎,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与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语言风格、表达情感、详略安排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在比较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提高文学鉴赏力,学习选材的技巧,养成勤于积累、乐于实践的语言学习习惯。

2.發展想象力

为什么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作家?因为他们天生就爱想象、爱幻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是知识转化的源泉。鼓励模仿、丰富知识、培养情感等都是培养想象力的路径。文本中的神话、童话、散文等篇章中蕴藏着丰富而迷人的想象,拓展性阅读的选点要指向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勤于想象、乐于想象的习惯。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等4篇童话故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感受童话文本中丰富的想象,如《去年的树》,鸟儿为了一个约定,历经艰辛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树,它到了山谷、工厂、村子等地方,它问了树根、大门、小女孩等人;而树呢,从一棵大树到一段木材,再到细条,最后成为一根火柴……这三条行文线索,跨越的时空之大,物质的变化之大,鸟儿的心情落差之大,正是童话丰富想象的具体体现,也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心里在想些什么?最后鸟儿飞到哪里去了?它与大树的友谊就此结束了吗?已经变成灯火的树会对鸟儿说些什么……我们拓展了相关的资料,比如蒋军晶老师课例中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

鸟儿飞到了树根那里。小鸟想:不管怎么样,树根还在,我要把去年的歌儿唱给它听。于是,小鸟对着树根唱起了去年的歌……突然,一个声音说:“谢谢你又来给我唱歌……”原来是树根在说话。树根接着说:“你以为我死了吗?不,我没有死。只要我的根还在,只要太阳还照着我,我就不会死。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欣喜地点着头。[5]

阅读同龄孩子的优秀想象作品,有助于学生克服对想象的畏难情绪,点燃他们想象的热情,丰富他们想象的空间,进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模仿到创作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促进社会性发展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参与公共生活和实践形成相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属性,积累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本,承担社会责任和社会角色形成交往技能和自我调节能力等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拓展性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补充存在,同样承担着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责任。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导语是“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选编了《司马光》《掌声》等4篇课文。其中《掌声》一课,通过记叙同学们的掌声给“英子”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明白了人人都需要鼓励,鼓励可以使人进步,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要珍惜别人的鼓励,也要学会鼓励别人。为了让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笔者让学生课内拓展阅读了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写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故事中的“女儿”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让学生围绕这句话畅谈自己的感受:你是否赞同她的这种观点?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面对别人比你优秀,你平常是什么心态?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让学生明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能有故事中的“女儿”这样甘于平凡、乐于鼓励别人的心态是多么难得啊!这样的阅读,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了他们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必将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儿童立场,是拓展性阅读的起点,也是归宿。坚守儿童立场,更好地推进拓展性阅读,是我们课改研究笃定的志向。

参考文献:

[1][2][3]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83,20-22,22.

[4]汪潮.语文学理: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389.

[5]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94.

责任编辑:李韦

Childrens Stance: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of Expansive Reading

CHEN Ling

(Suqi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qian 223800, China)

Abstract: Expansive reading may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core accomplishments and help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eading instruction. Childrens stanc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lso the destination of promoting expansive reading. Carrying out expansive reading should stick to childrens stance, indicating starting out from children, starting with childrens styles and for the children. Concretely speaking, expansive reading should start from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peculiarity and interest, and teachers may adopt the ways of presentation, contextu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to cultivate childrens pragmatics and imagination, finally promoting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xpansive reading; childrens stance; primary school department-compiled teaching material

猜你喜欢

拓展性阅读儿童立场
拓展性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小学英语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策略初探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讨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