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食联合药物治疗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2019-11-29张敏迟秀娥张宏颖刘艳丽薛妍李继安
张敏 迟秀娥 张宏颖 刘艳丽 薛妍 李继安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主要是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机制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及血压异常等多方面。中医认为MS的病机主在肝脾肾功能失调,痰、湿、浊邪壅滞于内。西医对于MS防治目标是预防临床心血管疾病及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则是以干预生活方式为基础,根据个体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糖、降压、调脂、减重等方面,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可采取减重手术以达控制体质量的目的。中医治疗则是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辨证论治,灵活选用汤剂、针灸等疗法治疗。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合理的限热量饮食能够降低机体发生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具有减轻体质量的作用[1]。故本文通过观察30例MS患者通过限食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后的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了解限食联合药物治疗对于MS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MS患者共60例。纳入标准:符合MS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2],即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空腹血糖 (FPG)≥6.1 mmol/L或餐后2 h血糖 (2 hPG)≥7.8 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治疗者;血压≥130/85 mmHg(1 mmHg=0.133 kPa)及(或)已确认为高血压并治疗者;三酰甘油(TG)≥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以上具备三项或更多项即可诊断;年龄在18~75岁之间,性别不限;无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同意并自愿参加该研究。排除标准:近期有备孕计划的妇女、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有严重的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有糖尿病足、股骨头坏死等活动受限者;因患者个人因素治疗时间未达2周者。6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5.15 12.35)岁,男41例(68.33%),女19例(31.67%)。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54.45 12.65)岁。试验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8~75岁,平均年龄(55.70 12.23)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相应降糖、降压、调脂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不严格要求饮食。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严格限制患者每日摄入总热量,即低热量饮食,总热量控制在1 200~1 500 kcal/d[3]。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蛋白质占10%~15%,脂肪占25%~30%,而三餐时间安排及能量配比参考照201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4]。早餐时间控制在06:30—08:30,热量占日总热量的25%~30%;午餐在11:30—13:30,热量占日总热量的30%~40%;晚餐在18:30—20:00,热量构成比与中午相同。三餐应以高蛋白、高纤维、低碳水化合物为佳,如早餐以牛奶或豆或蔬菜汤浆代替米粥,午餐以主食结合蔬菜及肉类等为主,而不应是单纯的进食面条等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食物。治疗期间患者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不可剧烈运动。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采用欧姆龙电子血压计测量患者晨起08:00静息状态下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空腹静脉血的FPG、2 hPG、总胆固醇(TC)、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成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表1~2)
经过2周治疗后,两组FPG、2 hPG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FPG、2 hPG的下降显著(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两组SBP、DBP较治疗前均降低,试验组DBP下降值较对照组显著(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及试验组TC、TG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下降值差异无统计学(P>0.05);对照组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DL-C、LDL-C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血压变化(±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及血压变化(±s)
注:与试验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1。
组别 例数 时间 FPG/(mmol·L-1) 2 hPG/(mmol·L-1) SBP/mmHg DBP/mmHg对照组 30 治疗前 8.81±1.73 13.32±2.91 145.63±15.25 78.23±7.60治疗后 7.02±1.322) 9.39±2.082) 131.00±11.242) 74.13±6.521)试验组 30 治疗前 9.99±2.10 14.94±3.99 149.13±17.47 87.00±12.61治疗后 7.30±6.192)b 7.12±1.442)b 130.80±9.692) 78.47±8.081)b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单位:mmol/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单位:mmol/L
注:与试验前比较,1)P<0.05,2)P<0.01。
TG HDL-C LDL-C 2.04±1.00 1.15±0.16 2.68±0.86 1.56±0.691) 1.19±0.32 2.10±0.571)2.57±1.25 1.31±0.26 2.52±0.75 1.43±0.562) 1.23±0.27 2.11±0.75 TC 4.88±1.10 3.97±0.722)5.05±1.23 4.22±1.081)组别对照组试验组例数30 3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3 讨论
MS是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状态,主要源于热量摄入和能量消耗的不平衡,也受遗传的影响。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改变,工作娱乐处于静坐状态、超热量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较以往明显升高,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日益升高。目前,我国成年人的超重率、肥胖率从2002年的22.8%及7.1%上升到30.1%及11.9%[5],而近年来我国多地调查显示MS的患病率为11.07%~30.99%[6]。大量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体内内脏脂肪增加,造成游离脂肪酸增加,对机体产生脂毒性效应,使组织器官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构成MS的发生病理机制之一,因而MS的发病率往往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平行。
WHO提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心态平衡是预防MS的基本原则[7],对于已经诊断为MS的患者,需尽早给予干预以预防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尤其需控制患者体质量、腰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本研究通过对30例MS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低热量饮食和药物治疗,发现短期应用该治疗方案对于降低患者血糖、舒张压显现优势,但对于调节血脂代谢紊乱无明显优势。多项研究表明,限热量饮食改善MS的分子机制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减少氧化应激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两大方面[8]。一项动物研究发现限食可以激活AMPK-SIRT1信号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耐量[9]。黄秉文等[10]研究提示短期极低热量饮食可能通过降低游离脂肪酸水平、改善炎症状态而调节糖脂代谢,降低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Harry等[11]研究提示低热量饮食亦有减重、调脂、改善糖代谢的作用。刘丽楠等[12]研究表明短期限食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及瘦素抵抗,降低体质量、降低内脏脂肪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紊乱。
中医认为胃主腐熟,脾主运化,二者与水谷消化吸收密切相关。MS患者多嗜食肥甘厚味,久则脾胃受损,脾主升清及胃主降浊功能失调,无力运化水谷精微,膏脂积于内,水湿内停,痰浊内生,郁久化热,最终导致消渴病、脾瘅等疾病的发生。王文健[13]认为脾失健运是MS的发病之本,痰、热、湿、热、浊等为标。杨雪等[14]认为脾失运化和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一致,而限食可调理脾胃,使其逐渐恢复运化、升清、降浊等功能,防治痰、湿、热、浊邪等。因此低限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治病求本的作用。
国外一项长达13年的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提示坚持健康饮食可降低患MS的风险[15],而孙潇泱等[16]研究发现患者极低饮食的长期依从性差,部分患者疾病意识差和(或)工作应酬需要,出院后即停止低热量饮食模式,部分患者体质量再次升高。由于本研究对象均为住院患者,依从性相对良好,所以该治疗方案的疗效明显,但此研究观察周期较短,且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故限食联合药物治疗缓解MS代谢指标的效果能否长期维持尚不明确,因而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局限性,需在将来长期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