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必要性与对策探讨
2019-11-29董建梅
董建梅
(呼和浩特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事业单位作为现代社会组织中重要的一部分和国家政府直接领导的相关单位,不仅能够履行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还能履行公共服务建设职能,多数企业都属于非营利性的单位,切实在国家的日常经济活动当中发挥着不小的贡献。事业单位其主要的功能特征是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内涵概述
内部控制管理最早的概念是西方国家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能正常有序、合法的运行,所采取的对公司的财务、人、资产和工作流程实行的有效监管的一系列内部活动。而且企业内控要求保证企业资产、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保证对企业员工、工作流程、物流的有效的管控;建立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的监督机制。强化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而且在日常实施风险平台管理的基础上,展开了专项工作的治理,并推行积分管理和效能监察等专项工作。在内部控制管理上企业领导者以及相关的基层管理类工作者为了提升运营效果和使内部的财务报表的精准度得到提升,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落实的一项程序,切实能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力利制衡,监督促进廉洁高效
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自从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具体表示要不断地调整行政体系建设,积极构建职责清晰、体系健全、廉洁奉公的为人民办实事的服务型机构,切实落实内部控制机制,努力提升工作管理水平。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首先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然后是约束的作用,将加大对行政职权的监督管理力度,在内部实行内部控制机制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必须要制定相对应的监督管理体系,才是具体可行的办法。与此同时,要把真正的权责监督在社会人民大众面前具体体现出来,将社会人民群众作为监督的主体,在权责监督上充分让大众起到作用,使内部控制能够达到清晰化、明朗化和透明化,减少贪污腐败和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
(二)有利于单位改进管理,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单位在实行内部监管的时候,要不断地提高监管水平和控制效率,只有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在企业的财政资金使用方面达到循环使用的状态,提高资金利用率。内部实行强有力的监管使内部工作协调有序,在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服务质量也得到显著的提升,这些明显的效果跟内控管理是分不开的。因此在目前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当中,比方企业内部控制意识明显不高、监督管理效率差、预算编制也缺乏足够的科学性等,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不断加强,能够逐渐改善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推进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三)有利于推进财税改革,规范财经秩序,实现精细化管理
内部控制管理的概念虽然是由西方提出并在我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西方的管理理念只能在西方适应,在我国还需要根据国家的具体国情和我国的财税制度,才能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得到充分的落实。因此在内部控制管理上十分注意的是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将财政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内部控制管理是将企业的内部管理层层细化,权责清晰,监督和管理明确等等,在注重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的同时,还要在内部人员的工作管理各工作流程上具体的规定,建立健全内控管理机制,不断规范财经秩序。
(四)有利于堵塞经济活动漏洞,排除和防范重大风险隐患
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意义就是将事业单位存在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在没有构建清晰明确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下,企业的内部经济活动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多数在活动当中存在的风险和危机是不能很好地防患于未然,在风险来临的时候缺少足够的风险应对机制和风险管理措施,造成经济活动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在实行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管理下,将内部的经济活动能层层把关,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还建立风险评估小组,以此来对企业项目和经济活动起到风险预测-风险管理-风险应对的作用,减少了内部重大风险隐患。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内控的管理意识淡薄
在多数企业的内部均出现着理念认识不清,从而在日常的体系构建当中经常根据片面化的认知来展开体系建设,这样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体系建设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企业在日常的工作组织当中,若是领导者眼光过于狭隘、不具备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实行内部控制的时候也会连连受挫,从而无从下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要对企业内部组织和架构应该时刻保持着密切的关注,并结合着本行业或者是国家政府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展开全方位的培训和学习,以保证自身处于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状态,有着随时调整企业的整体战略计划的部署,但多数企业的领导者是完全不具备这种特质的。
(二)制度建设执行缺乏考核与激励
由于领导层的不重视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多数时候是执行不到位的,居于形式化和随意化,在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管理过程中领导层也没有建立健全清晰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导致执行者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长期规划与短期目标的建立,并在具体实施有效的环节过程中执行人员的权责不清、分工任务不明确,将事先制定规划好的全面控制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中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实施环节冗杂、拖拉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导致全面控制执行长时间得不到改善,而且员工的整体积极性得到全面的受挫。
(三)风险评估和控制薄弱
在我国的大多数事业单位内部主要的工作范畴是在业务领域,而在内部管理和评估机制的建立方面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实际上在企业实行内部管理的成本是比较大的,由于事业单位的内部资金有限,因此多数事业单位都将资金用于企业的常规建设和业务领域,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未真正的建立起来,而且在长期的风险评估体系得不到完善和内部控制体系十分薄弱的双重情况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是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的。
四、新形势下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提升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在事业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当中,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来支持,事业企业内部工作管理流程长,又经常性地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制衡,导致管理制度在具体执行的时候不到位。再者,内部控制需要领导者的重视与自我认知,在缺乏重视度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非常有难度的。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的机制来看,其一整套流程体系并未结合企业的真正实情,例如多数企业目前尚未建立相关的成本控制制度和预算制度、风险评估等,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内部管理。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这些企业真正从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视度做起,提高对全面控制的整体认知度,结合企业的实情制定出符合企业今后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注重考核和激励,建立奖惩制度
考核和激励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对员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希望员工在企业的政策鼓励下能不断地调整工作状态,改变以往的消极怠慢工作的态度,将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减少在工作当中的懒散行为。主要的还是领导要提高重视度,不管是注重日常的量化考核还是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都是具体行之有效的方法。其首先就是要加大对企业内部人员管理方式上的重视,将员工的管理方式分层次化管理,对不同员工的层次化管理可以根据在部门的不同表现来具体分工。根据在分工岗位上表现好的员工可以给予口头表扬和实质性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一般的员工可以建立激励措施,比如在某个阶段达到某个目标,根据这种分层次有针对化的管理方式,能激发不同岗位的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健全定期风险评估机制
内部控制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能提高对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监督,在多数企业单位内部现阶段实行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只是仅仅针对于企业的财务资金方面,建立健全定期风险评估机制主要是为了定期对企业单位内部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的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都能实施全面的管理和风险预测。在实现全面的监督和评估预测的适合,事业单位至少是一个季度或者是两个季度就对单位的外部环境、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方面的转变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和风险管理,以此来减少内部和外部的突发风险对企业带来的损失。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才能在这个严峻的形势下形成内在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也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监督管理,在企业的内部能够树立正确的成本意识,不断的优化合理配置资源。让人力物力资源充分在应有的岗位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最后是解决内部控制机制当中执行不到位、纪律松散的问题,需要企业建立健全定期风险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