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民海洋意识视阈下的山东省滨海旅游产品开发

2019-11-29全国花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9期
关键词:滨海国民培育

全国花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风雨的故乡,是沟通世界的要道、蕴藏巨量资源的宝库,还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在全民教育中塑造正确的海洋观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而海洋意识的培育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一、作为国民海洋意识培育新平台的滨海旅游

所谓国民海洋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国民对海洋的认知,是一种软实力。2016年2月,在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国家的海洋战略必须扎根在其国民对海洋的认知中”,要求“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促进海洋意识社会教育”。

当下,虽然我国在国家层面对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安全、海洋资源开发等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但在公众层面依然存在着海洋意识淡薄的现象。据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关于国民海洋意识发展指数(MAI)的研究统计,2017年,我国的国民海洋意识综合指数为63.71(指数区间值0~100),2016年为60.02,2013年为56.2,2010年为47.9。虽然逐步攀升,但仍是勉强达到“及格”水平,而且地域区分非常显著(沿海要高于内陆,东部要高于西部)。“国民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环境及安全意识相对较高,但是海洋资源及海洋经济意识则较为缺乏” 的情况,一直未有较大改观。

有基于此,诸多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对策研究,切入点主要有三:历史教学、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然而,其中涉及海洋意识培育和滨海旅游相结合的论述几乎没有,这确实是一个遗憾。

作为一项可以与海洋产生近距离、甚至是深入接触的活动,滨海旅游是实施海洋意识社会教育的绝佳平台,也是一个一直被忽视的平台。因为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前者的原因是旅游者在享受滨海旅游资源的同时,自然可以集中地接受关于海洋的各种信息;后者的原因是对旅游活动本身所附带的教育功能认识不到位,或者是开发成本的考虑。

二、整合的内容、途径和发展方式

实现海洋意识与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必须依据不同滨海旅游产品以及其不同的自然属性、人文属性,选择不同的海洋意识内容进行切入。既要考虑单体切入的合理性,也要考虑整体切入的全面性。进而实现海洋意识与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历史与当下的统一,科技与人文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一)海洋意识的消解与重构

海洋意识是一个庞大的、繁复的、流变的概念,消解与重构是一种常态。大致经历了由意识形态化的神性、父性、母性形象变迁,再到人海和谐互动几个阶段。这个过程既体现了人类对海洋的历史实践,又包含有对传统延承的因素。基于其客观的影响力考虑,我们有必要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其消解和重构的过程。

具体到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层面,海洋意识的消解与重构主要体现于产品的定位。例如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可以把产品的定位之一设为中西方海洋意识的异同。概而言之,西方的海洋意识是扩张性的,而中国是开放性的;西方要求的是占有和控制,中方寻求的是和谐与共生。以上内容的梳理,就是对西方传统海洋意识的消解,就是对当下应该秉持的海洋意识的重构。

(二)实现途径的优化

滨海旅游产品开发必须要考虑滨海旅游服务,因为这是整合海洋意识与海洋旅游资源的现实途径。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服务,多数强调的是从业人员 “热情好客”,并以此来创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而基于国民海洋意识培育的滨海旅游服务,必须要考量海洋意识这个基点。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分析海洋旅游群体属性,把握服务对象的兴趣点,提高海洋意识的带入方法。

不同的滨海旅游群体,其兴趣点一定存在异同。通过特定的数据分析和实践经验积累,就会找到相对准确的定位,进而制定针对性的服务方案。例如在旅游讲解的过程中,避免宏大叙事、侧重故事与细节,这应该是不同的滨海旅游群体的共同需求。但与之同时,旅游讲解还需要根据旅游群体的需求,做到相关的时事、生态、娱乐等内容的即时融入。

(三)“旅游+”融合发展方式

所谓“旅游+”,就是将旅游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并由此衍生出新产品、新业态、新领域、新观念。以滨海旅游为例,就可以与林业、农业、工业等产业相互融合,进而丰富旅游供给,实现社会共建共享,影响滨海旅游的观念和行为。

事实上,国民海洋意识的培育与滨海旅游的融合,也可以涵盖在“旅游+”的融合发展方式之中。而且在“滨海旅游+国民海洋意识培育”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再引入其他行业的加入,比如文化、体育、生态、医药等。此外还有点的切入,例如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海洋日活动等。

三、山东省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的设计架构

1998年9月,山东省“海上山东”建设工作会议确定滨海旅游为四大工程之一。2009年6月30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确定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滨海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在相关沿海城市的旅游规划之中,也大多将发挥海洋旅游资源优势和海洋旅游在海洋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作用。

(一)四维一线:山东省滨海旅游产品的海洋意识赋予

依据国民海洋意识评价指标体系,海洋意识大致可以分为4个纬度,分别是海洋政治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自然意识以及海洋人文意识。这就需要我们深度挖掘相关滨海景观的点、线、面,以及由此开发的旅游产品,依托海洋意识中的政治、经济、自然、人文等要素,对其进行海洋意识赋予。

其中,在海洋政治意识层面,可以考虑青岛、威海等典型的海防城市,挖掘海防教育资源;在海洋经济意识层面,可以依托“海上山东”和“蓝色粮仓”的规划,进行整体布局;在海洋自然意识层面,山东海岸线长达3122公里,既有地貌独特的山地港湾海岸,也有风光旖旎的平原淤泥海岸,还有蜿蜒曲折的沙质海岸岱;在海洋人文意识层面,山东滨海地区拥有悠久的人与海洋互动史,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民俗,成就了丰富的海洋文化,“祭海”、海岛村落文化体验等项目已经成为旅游品牌。这要求我们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都要做到既有所侧重,又有所平衡。

(二)一区两带多类:山东滨海旅游整体布局

山东省拥有着诸多滨海旅游胜地,其滨海旅游产业发达,海湾、沙滩、海岛、海洋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理想的海洋意识培育平台。山东北依渤海,东临黄海。渤海沿岸多属沙土,如黄河三角洲与莱州湾沿岸均为淤泥质海岸,滩涂之上无边的芦苇令人心旷神怡;黄海海岸多岩石,由于海水侵蚀,多港湾、岛屿,如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山东共有大小海岛589个,其中有常住居民的海岛32个。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部、渤海海峡和山东半岛近岸海域。

当下,山东滨海旅游布局可以概括为 “一区两带多类”。所谓“一区”是指蓝黄滨海旅游区,涵盖山东省沿海七市地区;“两带”则是滨海旅游带和黄河三角洲滨海旅游带;“多类”指观光旅游、康体娱乐、休闲度假和民俗节庆等不同类别的专项旅游产品。以海岛旅游开发为例,其模型就可以包括生态康乐、水上运动、休闲度假、美食文化等10种类别的产品。

(三)多环网络:山东滨海旅游体系设计

滨海旅游产品的开发,需要有合理的体系设计。山东滨海旅游的主要城市是青岛、烟台、 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每一个城市都可以独立打造一个包含海洋政治、经济、自然、人文要素的特色旅游单元。以青岛为例,俾斯麦军营、青岛山炮台等可培育海洋政治意识,鳌山卫一带可培育海洋经济意识,崂山、灵山岛等可培育海洋自然意识和人文意识。在以城市为单位的特色旅游单元的基础之上,再打造以海洋政治、经济、自然、人文要素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以海洋自然意识培育为例,青岛的崂山、烟台的长岛、威海的海驴岛、日照的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潍坊的欢乐海岸、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滨州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旅游岛。

多环网络最基本的要求,当是旅游者在接受海洋意识培育过程中,不会产生厌倦、排斥甚至对立的反应。比如,产品的开发既要考虑科学研究和认知教育价值,又要考虑美学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还要考虑健康疗养价值和休闲娱乐需求等。其次,产品的开发要根据山东滨海旅游资源特点、分布情况等因素,构建整体格局。

猜你喜欢

滨海国民培育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滨海白首乌
滨海顶层公寓
岳滨海 藏石欣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