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多元立体传播 打造新型媒体集群
——互联网环境下科技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19-11-29
在当今的中国,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新闻传播结构、手段与方法已被彻底改变,新闻工作面临的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悄然而至,新兴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全媒体、自媒体等不断涌现,互联网以及基于网络平台的微博、微信等新传媒中介不仅成为当下时效性最强、内容最丰富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而且构成了传播者与受众合二为一、舆论场由单一转向多元的新闻传播新格局。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媒体融合的工作理念、实现路径、目标任务和总体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极具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体现了中央对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主动适应媒体发展趋势和应对时代挑战的高度自觉,是新时期加快媒体发展的行动纲领。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科技类媒体融合工作上,高度重视,整合资源,措施得力,局面良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1.科技媒体融合的现状和主要做法
1.1 创新体制机制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努力建立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机制。
一是完善机构设置,增强新媒体力量。设立全媒体新闻中心,推进报纸、刊物和网站、移动通信的深度融合。
二是改革采编流程,推动报网融合。从编前会选题策划、采访、编辑到信息发布,全面实现网络优先。报社记者外出采访时,除写文字外,还需拍摄图片和视频,供网站进行多媒体报道使用。
三是推进全媒体一体化采编发平台建设。增设编辑岗位,加快报纸稿件的上网速度,确保稿件质量。将实现对报纸、刊物、网站、移动终端、社交媒体等平台的统一策划、内容统一生产、数据统一管理,逐步改革新闻采编流程,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融通共享人才、内容、技术和平台终端,优化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基本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次利用、多元传播。
1.2 巩固科普内容建设和推进重点项目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坚持以科普内容建设为根本,不断提升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每年的“全国科普日”和“科普三晋”系列活动期间,连续刊发各类稿件1OO多篇,大力宣传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和科普e站,大力宣传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努力挖掘打动人心的科普故事和人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将报纸上的原创报道、深度解读和言论评论向新兴媒体延伸,进一步扩大了主流舆论的影响力,积极传播正能量。同时,还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一批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打造具有山西特色、符合现代传播发展要求的融合平台载体,用户规模有效拓展。
1.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和队伍建设是强化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所属各单位都加大了新兴媒体内容生产、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建立跨媒介、跨部门轮岗交流机制,安排报纸编辑、记者赴新媒体部门定期轮岗,安排报纸编辑、记者赴新媒体部门定期轮岗,切实提升采编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尤其是使用新媒体进行报道的能力。改进采编人员绩效评估体系,将网络供稿数量纳入报纸记者绩效考核指标,强化采编人员的新媒体意识。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需求,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新媒体采访技能和电子商务应用等开展培训,大为培养“全媒记者”“全媒编辑”。
2 科技类媒体融合报道的特点
2.1 充分发挥集团母报的引领作用
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所属的《科学导报》和《山西科技报》,站位高、视野开阔,报道的基调定得准。同时,报道内容丰富,文风鲜活,版面呈现形式多样、大气、新颖,充分体现了科技主流媒体和集团母报的高度和深度,为其他媒体带了好头。
2.2 全力改革打通全媒体生产流程
当前,只有以全新的新闻生产流程和传播形式适应受众的需求,才能真正占领與论阵地。在新闻采集的源头,集团动员各方力量以全媒体记者进行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制作等全方位采集。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编辑部以中央厨房的模式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时段、分层次、分特点多次处理,以适应各种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的需求。以“专题报道”这一栏目为例,在报纸上以“人物通讯(工作通讯)+图片”的方式呈现,在专题网页和移动客户端上,则以视频短片呈现。
2.3 把互动作为报道生产和传播的重要环节
以往的主题报道,往往视角向上,重视报工作、报成果,较少考虑普通读者的需求和感受,更缺少在报道进程中吸引读者参与、与读者进行互动。现在,我们引入互联网思维,不论是在平面媒体上,还是在网络终端和移动终端上,都设立了互动专栏和专区,而读者的参与也使报道更丰满、更生动、更接地气。他们既是新闻的阅读者,也是新闻的生产者,使报道的丰富性、立体感及参与度都达到了新高度。
3 需要思考的问题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在媒体融合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
3.1 观念的适应问题
部分媒体负责人对媒体融合的认识不到位,仍简单地认为把传统媒体的内容搬到新媒体上就是媒体融合;部分编辑记者对运用互联网思维和语言、适应个性化和分众化信息需求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情愿、不适应、不了解的情况;部分媒体对新媒体内容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过于看重技术、资金的投入,在未形成内容核心优势和竞争力的时候过于看重经济收益。
3.2 体制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问题
一是融媒体采编生产流程效果有待检验。全行业没有统一规范的融媒体采编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战,一线编辑记者还需要时间适应新的生产流程。
二是部门小利益仍然存在,小锅灶难改大厨房,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兴媒体业务尚未实现真正融合。
三是新闻采编队伍双轨制仍有待解决。报网人员两套队伍,编内编外两个体制,尚未实现同岗同酬。
3.3 人才的紧缺问题
人才紧缺是各媒体反映的普遍性问题。
1)新媒体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力量、结构与媒体融合发展和受众需求不对称。
2)人才流失严重。适应媒体融合的优秀人才呈现汇聚流动的趋势,一些境外媒体也对我媒体尖端人才不遗余力地开高价,挖墙脚,基层留住人才面临巨大挑战。
3)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一些单位仍沿用旧的绩效考核办法,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但没有充分考虑新媒体的特殊情况,新媒体记者在工资福利、职称评定、职级晋升、荣誉奖励等方面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
4)新闻教育和专业培训跟进较慢。
3.4 资金与技术的到位问题
媒体在转型和融合过程中面临较大阻力和困难,尤其是一些地方媒体,在融合发展上还处于自我发展、自我融合的探索阶段,媒体融合资金投入来源单一,规模有限,政府投入不足,资金压力大。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媒体融合办法不多,步伐不快,效果不佳。同时,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对媒体融合的基础技术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些新投入的技术设备,由于后续资金跟进慢,人才培训周期长,尚未有效运行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
4 几点工作建议
4.1 加强统筹协调
媒体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央的顶层设计和地方及各媒体的贯彻落实十分重要。同时,也要注意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为。针对目前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必要在中央和省级建立完善包括宣传、网信、发改、工信、财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和主要新闻单位在内的协调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新情况和新问题,指导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4.2 推动媒体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
依托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等平台,推动媒体与院校在新型媒体人才培养、媒体融合研究、数据挖掘分析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媒体融合评估体系,对媒体融合的传播效果、社会影响、经济效益等进行监测、评估、分析,确保媒体融合科学发展。
4.3 加大资金投入和政府扶持力度
通过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国有资本投入等途经,加大对媒体融合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应该采取具体而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要制定出台倾斜性政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重点媒体加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互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等使用上可向媒体融合重点项目倾斜。
4.4 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
1)加强媒体融合培训。要针对转型时期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普遍问题,在全行业开展专业性、系统性媒体融合培训,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互联网思维,提升其“融媒体采编能力。
2)研究设置媒体融合类奖项。充分发挥新闻评奖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提高新闻工作着对媒体融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组织开展媒体融合发展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借鉴国外媒体融合新理念和新举措,促进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国外知名新闻院校开展媒体融合发展的交流与合作。
5 结论
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把讲话精神体现到工作的安排部署和具体要求中,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下大力气解决资金和人才两大发展瓶颈,加强内容、渠道及个性化产品的不断思考、研发、改进。在内容生产上,倾力打造特色内容生产平台,整合多媒体传播渠道,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在产业发展上,打造集“纸、网、移、微、视”于一身的综合性媒体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