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9-11-29曾旭利
曾旭利
(广东利通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0)
一、引言
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比较,了解公司过去、评价现在经营、预测未来发展。财务分析以财务报告为主要依据,通过各种财务比率指标来向企业的投资者、股东和债权人,提供清晰易懂、及时正确的财务信息,通过分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和现金流才能了解企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也是公司管理者进行各种决策的重要前提,并对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分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公司财务分析工作如此重要,但做好财务分析并非易事。现在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往往是为了应付上层领导而例行公事,是否对管理层有参考价值,很少有人关心。久而久之,财务分析在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渐渐变成了“花瓶”角色,好看却不实用。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财务分析的认识有误区
企业领导的风格对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影响很大,我国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重市场生产轻财务管理,觉得财务就只是收钱记账,并没有真正把财务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没有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导致了企业不会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因而,每到会计期末时财务分析就被当成是一种常规工作,把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当成目的,财务人员按教科书上讲的各种财务指标计算分析,加上一些套话,然后上交,结束任务,而不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二)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以财务报告为主要依据,而财务报告本身具有局限性,直接导致财务分析的局限性。首先,按权责发生制这一原则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过程中,更多是依靠财务分析人员的主观估计和职业判断,如果估计判断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偏离,便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次,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货币计量的基础是假定用于经济事项的货币价值在一定时间内币值稳定不变,但当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造成货币贬值时将无法如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便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最后,用各项财务指标来评价和衡量的时候,存在局限性。通常比率指标的计算大多都是以历史数据为参照,这使指标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比如计算流动比率时,分子中的流动资产大多采用现值计价和历史成本计价,而分母中的短期负债则较多采用终值计价,计价基础不一致必然导致流动比率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可靠性下降。如果只计算分析指标中某一因素的变化对整体的影响,无法得出真实的分析,也会让管理层得到错误的信息而影响决策。比如流动比率指标里流动资产中各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对企业偿债能力有重要影响,有些企业应收账款回收困难,也会成为流动性较差的项目,其所占比重越大,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差,如果企业存货变现能力强,也会成为流动性较强的项目,其所占比重越大,则反之。其实任何财务分析均是对过去经济事项的反映,在分析时,如果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
(三)财务人员的能力参差不齐
企业的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般是由财务人员来完成的。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对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认识深度都存在着差异,自然通过计算各类财务指标所得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如果会计专业素质不够的会计人员参与到会计工作中,很难有效地利用既有的财务信息发挥其最大作用,导致财务报表分析质量低下。特别是在我国,国家级的会计考试中没有针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考试科目,这使的很多不具备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的会计人员直接上岗,缺乏实践经验和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偏差,必定会影响到财务指标的分析结果。
(四)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脱节
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公司经营管理相脱节。财务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析财务数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想通过分析找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使企业能健康发展,并为领导层做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耗费财力物力人力做好财务分析后,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是公司人事关系错综复杂或者企业管理体制过于陈腐等因素而无法用财务分析的结果来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无形中浪费了企业的资源,也降低了财务分析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三、完善企业财务分析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针对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财务分析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
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并通过分析不断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只有搞好了财务分析,不断地提高分析质量,才能提升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让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光发热,为改善经营管理,为提高经济效益发挥重大作用。
(二)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企业应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虽然有些企业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仍不是很健全,在制度中应明确财务分析的时间、参加部门和人员、分析的内容、分析方法、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和分析执行情况等。企业应科学地规范分析目标和分析方法,以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分析制度,严格按制度执行财务分析。
(三)完善会计确认计量工作和财务报告体系,提高财务分析的数据来源的准确性
完善会计确认计量工作。确认收入成本时,按权利和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判断能力,这样能更客观的体现收入成本的真实性,有利于正确反映各期的费用水平和盈亏状况。完善会计的计量基础。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最常用的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但当今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随时可能发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状况,因此,尽量利用公允价值模式的会计计量方法向有关各方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我们也可因地制宜地充分发挥重置成本、可变现、现值等计量模式来修正通货膨胀带来的后果。如果发生资产减值情况,应及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存货减值准备。除了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的基本单位,还可以用实物或劳动来量度项目。完善财务分析指标。我们往往从企业财务报表得出常用的财务指标要素,但其都各自存在局限性,因而,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修正比率分析中分子分母的数据的计价基础,提高财务分析结果,比如流动比率中,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都用未来价值来计算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时需要考虑所有要素对整体的影响,不能单一考虑某一因素。可以结合一些其他指标对企业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如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变差如果是因为库存商品变现差,可以结合市场份额来分析,如果是因为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可以结合其他指标来分析。还可以结合报表附注分析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经营风险等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四)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 注重培养其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使其熟练掌握最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尤其是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同时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备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全方面人才。财务分析人员应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培养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提高收集和提炼数据的能力。努力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五)加强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里设有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但往往由于领导的不重视,造成其岗位形同虚设,因此,作为企业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把财务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提高财务分析人员在公司的地位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作为财务分析人员也要排除万难,充分利用自身的岗位特点和功能,有效地与各部门沟通,及时收集各个部门发生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后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信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其他部门在进行财务活动时,也都要接受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才能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和资金,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随着企业基础财务问题的逐步解决,如何通过财务分析提高财务信息的实用性、相关性,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已成为企业经营者、投资人和监管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信息化新时代的财务分析人员应与时俱进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财务分析方法,站在前辈巨人般的肩膀上考虑和分析问题,透过表象发现本质,让财务分析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个角落,这样企业在发展道路中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做好财务分析才能迎来企业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