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及应对方法探究
2019-11-28李思静
【摘 要】本文分析慕课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生行为等方面的冲击,提出应对慕课冲击的高等教育发展建议: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了解网络教育的重要意义;制定参与鼓励机制,激发高校加入慕课的积极自主性;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建立高水准教育团队;完善互联网安全法规,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发展环境。
【关键词】慕课 高等教育 网络教育 互联网 冲击 应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73-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壮大,与之相关联的网络衍生品面临高速发展的机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教育方式也愈发流行,网络教育甚至逐渐成为人们享受永久进修的工具。慕课作为网络教育的领先者,其以大规模、开放化、个性化、交互性等特征,逐渐为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所认可。现如今,慕课在我国教育领域也得到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但它也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本文分析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冲击影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应对的方法。
一、慕课的概念及特征
慕课(MOOC)英文名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指的是较大规模的网络式在线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慕课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一种教学课程。通过注册网站会员的方式来免费学习各类型学科知识。一些学者认为,慕课属于远程教育范畴,是远程教育最新的发展形态。除了像远程教育一样可以提供在线课程外,慕课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测试,方便学习者自我测评。除此之外,其所建立的交流平台可供学习者与教师互相探讨交流学术问题以及学习方法等。
从慕课的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不难看出,“massive”—— 大规模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里的“大规模”指的是学习者数量上的规模庞大,学习者数量不再受限,摆脱了传统课堂式教学学习者人数的束缚。“open”——开放性是慕课的第二大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教学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全面共享。学习者不再受学籍限制,并且不需缴纳任何课程费用,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间段都能自由学习。此外,个性化也是慕课的特征之一,慕课所提供的教学课程可以由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和喜好自行组合、安排。然而,之所以称慕课是远程教学的最新发展形态,主要是因为其所拥有的“及时交互”特征。这也是慕课之所以能够在教育界掀起一番热潮的关键所在。慕课的及时交互特点,可以让学习者享受到超越于傳统课堂的交流方式,使交流探讨更为畅通、迅速和有效。
二、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
(一)慕课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冲击。慕课以互联网作为媒介,通过大规模全开放式课程传播,让身处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通过网络来学习专业知识,彻底摆脱了传统高等教育拘于课堂教学的授课模式,对高等院校本身以及高等垄断性教育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校始终执行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了整个管理体制具有等级化特征。而慕课在管理上却遵循着与之相反的平面化原则,使管理者、教师以及学习者始终处于平等地位。另外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上存在行政化特征,打消了高校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加强科学研究方面的积极性。而慕课独具创新的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性,以学习者为核心的教师评价体系也让行政化管理遭遇挑战。这致使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继而促使高校管理制度的优化调整。
慕课所提供的无门槛免费网络课程不仅大大减少了学习者的学习成本,同时还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对授课地点、授课时间的束缚,从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高品质授课。同时,慕课会根据当下社会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来设定课程,以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就我国高校而言,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是遵循详细计划所制定的,始终存在着权利与义务、投入与产出的固有思想,无法顺应社会顺利实现教学改革。而慕课对其内部管理制度的冲击,使高校必须摒弃传统思维,按照现代化管理思维来制定内部管理体制,以促使学校持续性发展。
(二)慕课对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的冲击。互联网将世界联结为一体,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慕课,同样呈现出了国际化的成长态势。慕课的课程设置具有多样化特征,除了与高校相同的基本课程,慕课还会根据当下社会经济的需求安排课程内容,同时也不忘满足学习者的个人需求,符合国际教育委员会所提出的教育持续发展要求。慕课自由开放式授课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发展,让更多的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来安排课程学习,促使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此外,慕课所提供的课程不仅源自著名高等院校,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同样是慕课课程的“供稿人”,因此慕课所提供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法学等20多个学科,超过800门课程,授课语言包含英语、法语、中文、西语等数十种语言。慕课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对教育本身还是对学习者而言都实现了持续性的发展,促进了课程设置的改革。
(三)慕课对我国高校教学模式的冲击。颠覆式课堂指的是通过将课程任务制作成数十分钟的教学视频,供学生在家自学,而老师在课堂上只进行问题解答和学术探讨,通过充分的师生互动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主体对调。慕课继承了颠覆式课堂的教学精髓,同样将教学内容制作成为数十分钟课程视频,方便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学习。慕课这类颠覆式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我国高校教学模式同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慕课不能代替学校,然而它所采用的颠覆式课堂模式给我国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慕课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课程的领导者,其所采用的颠覆式课堂教学模式是重要因素之一。颠覆式课堂教学模式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摆脱了传统网络课程只重视资源分享,不关注内容交流的教学瓶颈。自2014年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对慕课予以了更多的关注,积极地面对了慕课对高校教学模式的影响。
(四)慕课对我国高校师生行为的冲击。慕课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习的决定权,因而对我国高校师生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冲击。其中对教师行为的冲击主要表现在:第一,提高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慕课将课堂时间用于解决学习问题和学术探讨上,因此教师需要游刃有余地掌握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心理习惯,通过总结学生所提问题的特点来调整学科内容,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第二,减少教师授课压力,增加对科研的投入。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承受着不小的授课压力,备课和科研并不能完全兼顾,继而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慕课教学模式可以减少教师的课堂压力,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运用在科研工作上,促使自身专业学识不断提高,让整体教学品质得到改善。第三,改变传统教师评价体系。在传统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师一般通过学生日常课堂表现以及期末笔试分数来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然而在这种评价体系中,部分学生只会在期末考试前展开集中复习,而忽略了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慕课所打造的互动平台,将及时反馈作为核心内容,教师通过该平台能够了解所有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使教师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
慕课对我国高校学生行为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上:第一,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保持着被动的学习思维,而随着慕课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上更具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思维。第二,促使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就整体水平而言,我国高校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待提高,造成该局面产生的原因除了受经济水平、社会因素的影响,主要还是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慕课注重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者自学—教师解决自学问题—教师学生充分探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获得深入的了解吸收。除此之外,慕课交流平台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从而在学习讨论中取长补短,增强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应对慕课冲击的高等教育发展建议
(一)摒弃传统教育理念,了解网络教育的重要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促进劳动生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能,因而知识的发展速度也愈发惊人。但是就我国传统课程教育而言,其对知识传播的速度始终跟不上知识本身发展的步伐,无法让学习者学习最新的知识技能,没有办法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传播信息的媒介不断增加,人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获取、吸收最新的信息资源。在社会持续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考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而促成了人类思维的发散式发展。在教育领域中,慕课的迅速发展壮大,给我国高等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针对这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来应对其所带来的冲击影响。因此,針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重塑人才养成理念。传统人才养成理念认为,只有传统的高校教育才能够培育出合格的人才,然而在新时代中,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网络教育将成为人们有效的“充电”工具,因此网络教育同样拥有塑造人才的功能。传统高校应该认清这一点,在认可网络教学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自身的教育水平,利用网络来加强高校的影响力。
2.建立资源为重理念。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决定着其未来成长的高度。而在高校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又会吸引来更多的人力、财力资源,推动着它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高校资源与高校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建立以资源为重的发展理念,才能够让高校拥有坚实的发展基础,推动其持续成长壮大。
3.创造全新发展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中,人们的工作生活都无法与网络所脱离,高校必须摒弃传统的象牙塔理念,创造出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新型主体。短暂的高等教育周期并不能迎合信息社会对新知识创造、扩散和运用的要求。因此,高校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让学生可以持续进修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的不间断充电,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制定参与鼓励机制,激发高校加入慕课的积极自主性。据北美教育机构统计,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慕课的国家已超过数十个,甚至调查数据显示,在2016年,北美地区将会有接近50%的高校参与到慕课课程计划中。面对慕课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我国高校也应该顺势而为,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慕课大家庭中,根据我国高校教育的现有特征,通过慕课资源实现取长补短,使我国高校教育水平获得更好的发展。针对科学利用慕课资源,需要注意的内容有:第一,政府制定鼓励制度,无论是在政策上、资金上还是在人力资源上都予以充分支持,激发高校加入慕课的积极自主性;第二,政府要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增进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沟通合作,推动互联网普及运用,使互联网更加便民化;第三,为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合作牵线搭桥,使高校有针对性地培育企业所需人才,构筑科学的人才养成计划;第四,高校需要充分了解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跟上国际教育队伍的发展步伐,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中,不断提升高校自身的教学实力和综合影响力;第五,加强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掌握先进网络技术的能力;第六,高校需要制定完善的网络课程学分认可机制,实现慕课学分与本校课堂学分的相互认可;第七,国家教育部门要出台完善的教育管理考核体制以及教育证书认可体制,让慕课网络教育与传统高校教育实现统一发展。
(三)充分发挥教师资源,建立高水准教育团队。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高校得以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只有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能力,才能使学校的教育水平得到提升。在网络时代,教师资源彻底摆脱了地域与时间的束缚,教学内容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以互联网为媒介来传播教学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地域性教育资源匮乏、落后的问题。因此,随着慕课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目标便是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起一个由较高专业能力教师所组成的教育团队,成为保障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教师要从根本上抛弃以往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充分掌握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技巧,运用互联网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教学的互动,创造以网络为载体的全新教学模式。其次,教师需要进行持续的专业“充电”,不断增加对新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升职业水平。最后,实现与各关联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建立同学科教育团队,改变以往由一个教师决定全部教学内容的做法,让完整的教育团队为学生制定最为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
(四)完善互联网安全法规,营造良好网络教育发展环境。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虽然为人类创造了很多机遇,然而网络安全却成了令世界担忧的重大问题,网络资源被非法侵害,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帶来各种危害性影响。因此,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管理,净化网络环境,使人们可以充分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保持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遵循自上而下的网络规范体系,也要坚守自下而上的自我约束。想要让互联网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需要完成以下几点任务:第一,互联网的发展需要相关制度的约束。互联网将全球联系在一起,编织了一张没有国界的大网,因此联合国应该制定完善的国际网络发展规范以约束全球互联网的发展,确保互联网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我国相关网络监管部门要制定互联网安全法,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互联网的安全发展;第三,构筑完善的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网络管理者与网络使用者的互相监督;第四,政府加强网络法律内容的科普工作,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约束自身行为,文明使用网络资源,为维护网络环境献力。互联网是慕课发展的重要媒介,只有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下慕课才能够持续成长,因此要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为慕课提供最佳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Mark Guzdial.Results from the First-Year Course, MOOCs:Not There Ye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1)
[2]郭文革,陈学飞.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王庭槐.MOOC:席卷全球教育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汤敏.慕课革命:互联网如何变革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马新强,黄界,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5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中职会计专业以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微课程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GXZZJG2015A013);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教育中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与策略”(GXGZJG2017B061)
【作者简介】李思静(1985— ),硕士,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经济学、会计学。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