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诊改视角下高职教师教学满意度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2019-11-28常雪松周小雅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诊改高职教师调查

常雪松 周小雅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教师综合自测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考量教师对教学、科研、专题讲座、辅导员工作、社会实践等不同因素对自身教学满意度影响的认同度,结合学生评价结果及第三方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各因素与教学满意度的因果关系,并针对影响教师教学满意度的突出因素提出应对策略,为教师层面的质量诊断与改进提供依据。

【关键词】诊改  高职教师  教学满意度  影响因素  调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17-03

一、研究缘起

教师是教学诊改的主要考察对象,也是主要诊改执行者。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体系构建进程中,强调学校组织目标任务与标准对行为个体的引领作用,以及教师个人自我成长提升的自觉,将教师的目标链、任务链、标准链作为教师层面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重要监测点。但如何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如何协调组织发展目标与个人成长需求一直是困扰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现实问题。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诊改工作中,如何帮助教师扮演好教学改革的协商者、教育产品的精益生产者、教学信息的研判者、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者和学校质量文化的建设者等五种角色,成为教学质量诊改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教师自我满意度是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学校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影响教学满意度的因素很多,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最关键的要素,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就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关键点。将教师自我满意度作为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成长目标的重要交汇点,研究教师的认知水平与成长需求,有助于协调学校组织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成长目标的统一,建立有效、可靠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与效益。

二、研究方法及结果

以发放调查问卷形式,对本校教师进行调研。在问卷设计上围绕现行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多项措施设计问题,考量教师对教学、科研、专题讲座、辅导员工作、社会实践等不同因素对自身教学满意度影响的认同度,结合学生评价结果及第三方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各因素与教学满意度的因果关系。

(一)基础数据。本文调查对象为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向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27份,回收问卷227份。调查对象的年龄、职称、岗位分布如表1、表2、图1所示。

(二)对影响教学满意度因素的认同度。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们在影响教学满意度的归因上集中于教学方式、学生基础、课程等3项。教师们对因老师要求比较严格而导致学生评价低的认同度仅5.2%。由此可知,试图通过讨好学生取得高满意度的方式并不能获得老师的认同。总体上教学满意度低归因于如教学方法不灵活、上课不够生动等主观因素的比例与归因于课程本身枯燥和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因素的比例基本持平(见图2)。

(三)不同角色对影响教学满意度因素认同度。具体如下:

1.不同课程教师的认同度差异。尽管对影响满意度的因素相对集中于3个方面,但不同课程的教师的认同度还是有差异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将影响教学满意度因素中的教学方式列于首位;专业基础课教师将学生基础因素列于首位;专业核心课教师则将课程枯燥列于首位;实训课教师则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表现在各个方面作用都差不多,没有较为凸显的因素,教与学适应性较好。此外,理论课教师普遍会感到学生基础差是主要问题,而实训课教师则不太认同。

2.不同职称教师认同度差异。讲师职称教师群体认为影响教学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对课程本身理解不够,其中有38人次将原因归结为课程本身太枯燥。而高级职称教师则较少认为是课程本身的问题,说明教师在职称方面的发展与课程理解成正比。

(四)非课堂教学工作对教学满意度的影响。具体如下:

1.培训与教学。教师培训内容与教学方式改变作用不明显。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参与培训内容与主要岗位和兼职岗位相关度很高,但是教师依然有相当部分将教学效果不好的因素归结为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因此教师培训内容可能与岗位相关,但并未直接与教师遇到的问题相关,缺少直接针对教学方式的实战培训。

2.辅导员工作与教学。通过教学满意度和带班情况之间的相关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带班的教师较少遇到教学满意度问题,在教学方式、生动程度、对学生基础差等方面的抱怨也较少。反映出任课教师带班对教学有正面促进作用,更能够加强与学生联系,了解学情,有助于改进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3.科研与教学。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看,大部分教师没有主持科研课题,且遇到的教学问题也较多。从有无科研与教学满意度的类别可以看出,有主持1项以上科研项目的教师认为本课程太枯燥的比例有所降低,參与科研项目的教师在认为课程太枯燥的问题上所占比例没有降低。说明主持科研课题对加深课程理解有促进作用,而参与的作用显示不出来,反映出课题团队成员参与度不够。

4.学生管理与教学。教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应因学生评教而放松对学生管理。大多数中青年教师认为教学方式不灵活和学生基础差听不懂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两个主要因素;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少教师认为批评学生会影响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学生不会因为教师的严格要求而降低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评价,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教学评价而顾虑对学生严格要求会影响教学评价。

5.社会实践与教学。大部分教师没有安排社会实践,通过对照,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较大比例认为学生基础差是影响其教学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而参与社会实践的教师则很少认为学生基础差。这说明社会实践对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有促进作用。

三、反思与讨论

(一)满意度的认知差异为评价教师相关工作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学生满意度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尽管其相关因素很多,用于教师业绩采信与绩效评价时存在一定阻力,但从教学服务学生成长的新型师生视角来看,选择学生满意度作为学校办学质量水平与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量化标准,有其科学性和必要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适时采信,是排除干扰因素,提高评价信度的重要措施。但满意度只是诊断的指标,并非改进的依据。关注这一指标的动态变化,发现变化的相关因素并施加作用以促进满意度的提升才是关键所在。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对满意度的认知问题上,教师存在角色、研究经历、职称及课程性质方面的差异,特别是科研工作、社会实践及辅导员工作经历不同导致对满意度指标的认知度差异明显,说明学校建立的教师社会实践与科研工作制度在提升满意度方面的积极作用,应予以更加精准地优化实施。例如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岗位相关性很强,但培训对教学促进作用又不明显,说明培训内容和方式并未与教师本人遇到的实际问题直接相关,这种认知差异应引起反思和重视。粗放式培训亟待转变为以问题诊改为依据,坚持问题导向,为教师提供针对性辅导,建立问题诊断辅导改进长效机制。

(二)以满意度提升幅度为激励标准可能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更加有效。提升学生满意度是组织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成长目标的交汇点。从教师的视角来看,承担的课程无法选择但教学的难度确实存在差异,学生的基础差也是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将满意度归因于这些客观上无法改变的因素,可能是造成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只有将满意度归因于自身的不足,才能形成改进的内在动力;也只有通过自我的提升使满意度提高才能获得最有效、最长久的激励。从学校的组织视角来看,希望通过教师的努力提升满意度,故将学生满意度作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甚至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实施优奖劣汰,甚至末位淘汰,这种激励机制显然与教师的需求意愿大相径庭,其效果可能有悖初衷。欲取得更好的激励效果,不妨将以满意度高低作为激励点改为以不同区间满意度升幅大小为激励点,更符合持续改进质量的本意。

(三)满意度对教师个人层面诊改机制的影响。教师自主性是推进教师持续参与诊改的内在力量。从行为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人,只有将问题归因于自身的主观因素,才能激发起改进行动的动机。职称晋升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重要线索,也是教师自我发展最强劲的内在动力。但职称晋升需要长时间的资历、业绩及成果积累,难免对教师的职业心理形成压力,甚至容易导致教师形成职业倦怠。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便捷的课堂满意度检测方法,帮助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改进方法与满意度的变化直接对接,则能更加及时、更加有效地激发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内在动机。通过教师的自觉诊改,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深化教学反思和再教设计,强化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满意度,形成教师个人层面的自我诊断与改进的长效机制。

四、对策建议

(一)建立持续性教师教学满意度诊断与改进机制。学校层面要建立教师教学满意度诊断与改进机制,让其成为教师教案书写和课件更新的必备模块,融入教师日常教学全过程。一是深化研究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诊断与改进工作融入教师日常备课、上课及反思中的可行性办法。优化教师教学实施环节管理,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诊改机制融入教师日常教学实施环节管理。二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管理部门定期针对教师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并把学校层面调研结果反馈到对应系部和课程类的教师,并听取教师反馈,形成互动反馈机制,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教学满意度的提升。

(二)建立交叉性互学互帮机制。学科交叉不应只停留在科研视角上的理论性探讨,更应在教学实践环节挖掘学科交叉的优势。学校应打破听课界限,让教师多听取跨专业跨课程跨类别的教师授课,形成跨度性交叉性互学互帮机制。一是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之间互听互学,相互弥补不足,发扬对方优势,让理论更容易理解,让实操闪烁理论的光芒。二是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之间互听互学,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走向深入,有利于思政课教师上课结合学生专业实际,有利于专业课教师汲取课程思政的理论素养。三是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互听互学,有利于专业基础课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基础薄弱点,也有利于专业课教师结合学生实际,让两类课程做到更好地衔接。

(三)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对接机制。建立教師培训与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对接机制,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补什么,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教师专业发展调研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具有综合性和客观性优势,对教师培训计划的制定具有指导性作用。学校层面应针对调研分析结果,遴选培训对象,制订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做好年度监测对比,让培训对象和目标明确、过程和结果可控可测,形成一体化的诊断改进复测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晓.“诊改”制度视角下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教研究,2017(6)

[2]何应林.教学诊改如何为教师提供辅导[N].中国教育报,2018-04-10

[3]肖珊,周静.教学自主性:高职教师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内生动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

[4]毕渔民,孟雅杰,刘宇飞.中职教学诊改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路径[J].职业技术,2019(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期问题与对策研究”(GXGZJG2017B077)

【作者简介】常雪松(1979— ),女,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周小雅(1963— ),女,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科研处处长,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诊改高职教师调查
探索诊改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建设
诊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
“诊改”与“评估”的区别
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现状
浅论新时期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浅谈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高职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天台县城区有毒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