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

2019-11-28宗琪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7期
关键词:必要性

摘 要:伴随“大思政”理念的不断深入,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工作也在如火如的开展,并且成果非常显著。但是,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现实状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需要及时解决,由此才能确立起完善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文章就以立足课程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深入德育工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开创课程思政方法形成协同育人新理念三方面为中心,确立起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必要性;不足与方案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目的则是要让高校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接受到思政教育,一改只有思政课程作为学生思政工作“主阵地”的局面,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成果。但是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并不够尽如人意,还有很多突出问题急需得到解决,这样才能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完善性。为此,文章就针对这一课题开展研究与探索工作,希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能够受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大思政”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落实,高校正在逐渐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以求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为我国各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其中,课程思政最重要的则是将各学科课程与思政教育保持协同发展,这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为此,就要有一个健全的协同育人机制作为支撑,机制运行过程中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确保高校各学科课程都能够有效的进行思政教育,更好地引领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由此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极为必要的。

二、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课程资源上未能做到整合专业课程、公共课程

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来看,在机制中并没有涉及到高校课程资源与其他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的相整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与各学科课程教学之间存在相脱离的问题,借助哪些资源来引领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尚不明确,只是依靠课程内部的相关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在这一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很难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之中,高校课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目标很难实现,必然会影响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形成。

(二)各学科课程的德育元素未能实现相互结合

德育工作是高校各学科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德育元素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通过德育元素的挖掘,往往更有利于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然而,就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在各学科课程的德育元素上并没有充分做到相互结合,各学科课程德育元素仅限在学科课程内部使用。这就导致了其它学科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很难与本学科形成联系,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缺少了一个相协同的纽带,必然导致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

(三)高校课程思政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单一性和滞后性

就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情况来看,协同育人的方法并没有作为该机制建设的重点,很多教师很难做到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以及课程思政方法创新,由此导致了高校课程思政方法存在明显的单一性和滞后性这一问题。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之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变得疏于形式,学生针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满意度受到严重影响,参与感与满足感可想而知,显然不利于学生各种观念的形成。为此,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建设上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方案

(一)立足课程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机制的构建而言,应该将课程资源的整合放在首位,因为资源丰富才是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协同育人的效果才能充分呈现出来。在此期间,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思政课堂教学资源与高校其他课程的相互分享。众所周知,思政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阵地,肩负者重要的使命。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思政课堂教学资源应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保持相互分享,让其它学科课程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有据可依,为高校其它学科课程在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培养提供资源保障,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资源浸入思政教育。针对高校专业课、公共课程而言,也要注意到将相关课程资源分享到思政课程中,成为思政课程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职业道德标准等等,这样思政课程教学中就会结合专业课、公共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相关的思政教育工作,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也会因此而更加健全。做到以上两个方面,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中的课程资源会变得更加丰富,协同育人效果也会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深入德育工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德育工作是高校各学科课程的重点工作之一,目的就是要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让高校学生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素质的时代新青年。为此,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中,深入德育工作应该放在重要位置,以德育工作之间的相通性来确保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其间,应该在两个方面下大力度:首先,做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相互整合,建立共同的德育目标。各学科课程在德育工作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德育工作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为此,在高校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中,要将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进行全方位整合,最终确立起适合高校各学科课程的德育总目标,无论是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还是思政课程,都围绕这一总目标来实施教学工作,自然可以促进育人工作的相互协同。其次,针对共同的德育目标,确立适用于各学科课程的德育内容。在确立起高校课程德育总目标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思考适用于各学科课程的德育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各学科教师的相互沟通,合理采纳彼此之间的建议与意见,最终确立起共同的德育内容,以保各学科课程教学德育工作的力度保持一致,进而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三)开创课程思政方法形成协同育人新理念

针对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而言,协同育人的方法应该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方法的多样化是确保协同育人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呈现最佳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同时,在高校课程思政方法的应用下,也势必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协同育人理念。为此,开创出课程思政新方法势在必行,协同育人理念的创新也是当务之急,而做到以方法创新促成协同育人理念的创新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更新协同育人观念。课程思政方法的创新,首先应更新协同育人的观念,要做到以同向、協调为主要观念,积极吸取其它学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方法,根据本学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需要加以调整,这是课程思政协方法创新的前提条件。其次,敢于吸收各学科课程教学方法,以方法的整合来实现课程思政方法创新。在更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观念的基础上,下一项工作就是针对方法进行整合,在各方法中找到应用的可行之处进行变形,在通过课程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由此形成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方法,在新方法的运用之下协同育人的理念也会随之形成创新。

四、结语

毋庸置疑,系统打造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方案并非易事,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广大专家、学者、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深入的、全方位的研究与探索,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调整方可实现。然而,文章所提出的观点中,势必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还希望广大专家、学者、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踊跃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教训,为最终确立起完善的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方案共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陈道武.课程思政:高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4-166.

[2] 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7-69.

[3] 肖香龙.思政课与其他课程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14-15.

[4] 滕跃民,韩锋.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及策略分析[J].山西能源学院学,2018,31(06):49-51.

[5] 张强,陈逸超.“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05(35):21-22.

作者简介:宗琪(1989.11-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茅山校区管委会,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必要性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