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治国理政的科学方法论
2019-11-28金文玲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治国理政;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从而构成一定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实践中,着重强调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想方法。这些科学思想方法,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全局
战略思维是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和综合性的问题进行科学谋划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高瞻远瞩、立足全局的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战略思维,强调战略思维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树立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了内政外交的新局面。一方面,对内构建战略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是对中国国情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也是对现实和未来全面而深刻的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和生动表现,战略布局的每一方面都突出强调“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另一方面,对外推动战略对接:“一带一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联通起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以辩证思维洞察发展规律
辩证思维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应用于认识事物,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以重点带动一般,分析问题一分为二,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不利的一面。问题就是矛盾,善于把认识和解决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新时代要实现历史使命,必须把握矛盾的发展变化,善于认识和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运用矛盾分析法即“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去面对、认识、解决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比如,利用“两点论”分析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思想的变化,深刻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讲清了发展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重点论,集中攻关,以点带面。强调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六大关系”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法。习近平书记指出: “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破解矛盾需要领导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三、以歷史思维把握发展趋势
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在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上,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所经历的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在对待党的历史问题上,应采取全面、历史的科学分析方法,客观、公允地看待党的领袖人物。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的历史,是救国、兴国、强国的历史。
在总结党的历史问题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上,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四、以底线思维争取最好结果
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下限,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展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富有忧患意识的积极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向最好处要结果。能否把底线思维运用于实践中,既是谋划和推动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
底线思维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转化和质量互变规律原理。面对内外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面对诸多利益冲突,树立底线思维的重要性凸显。将维护核心利益和推进改革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才能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底线思维,指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在依法办事方面,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在经济方面,强调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在环境保护方面,强调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要求干部清正廉洁方面,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在党建上,强调要化解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党员干部对法纪制度要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做到不越边界、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
五、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
创新思维就是要汲取群众智慧,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创新和创新思维,总是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我们党治国理政政治使命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有敢闯敢干的强烈责任担当,知难而进,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新时代创新思维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
道路创新。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选择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执政党自身建设都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老祖宗没有丢、又写出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实现了再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
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为当代中国发展构筑了制度保障,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了国家长治久安。
六、以法治思维提高治理能力
法治思维是指以合法性为出发点,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按照法律逻辑和法律价值观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本质要求。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叠加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
在推动改革方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保障改革措施的贯彻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改革措施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改革能不能健康有序推进,能不能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治体系是否健全,厉行法治是否有力。
在严格执法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在于通过严格执法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首先要明晰法律授予什么权力、边界在哪里、行使的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应承担什么责任等,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在化解矛盾方面。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等普法工作的新要求。广大群众需要把法治作为基本思维方式,人民群众的各种权益需要靠法律保障,法律的权威同样需要人民群众来维护。引导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七、以民本思维夯实执政基础
民本思维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发展的目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党的十九大报告始终强调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带领与团结,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的美好生活为党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
执政理念体现“民本思维”。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力量。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进入新时代,关键就在于我们党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制度设计体现“民本思维”。在民生问题上,以民心民生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
工作标准体现“民本思维”。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习近平总書记更加关注民生,把人民的幸福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党的立根之本、力量之源,只有时刻把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6.
[2]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1).
[3] 习近平.在调研指导河北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15.
[4] 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
[6]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28.
作者简介:金文玲(1970.11- ),女,汉族,江西樟树人,中共宜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党史党建、哲学和文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