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成长的“力”量

2019-11-28杨水生浙江杭州市风华中学

教书育人 2019年35期
关键词:老师教师教学

杨水生 (浙江杭州市风华中学)

在中小学校,做老师,成不成功主要看三个标准,一是口碑:学生喜不喜欢、同行认不认可、自己满不满意;二是学术:能不能评上中高级或特级(学科带头人、省区市教坛新秀、正高等)教师;三是管理:能不能做到组长或中高层管理者。有其一,就是好老师。三个都符合,基本就属专家了。

笔者曾参与一个市的两届“年度教师”评选,与上百位优秀青年教师有深度交流,结合自身成长,笔者认为,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把握“五力”,助力成长。

一、成长的学习力

一个老师的成长,是要在工作中学习提高的。一个人有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有没有继续学习提高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学习可以是自己自学、向他人学、向自然学;也可以是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学习进修。专科的去读本科,本科的去读教育硕士或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进修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等;这种文凭进修,属学院派,讲求学历或社会的认可,是学习的方式之一。

还有一种学习是自费读MBA,考心理师的C 证,B 证,外语老师的海外进修等。

第三种是长年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练习书法、练习绘画、练习弹琴、练习声乐、研究信息学、运动、旅游、学习美食、收藏等。此分两种情况,有的是专业老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有的是其他学科老师,拓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这属于有上进心,好学之人,也可归为为了成长而不停学习。

如南昌师范附属小学一名语文教师詹腼:2016年5月至8月,通过学校、片区、市级初赛、市级决赛四关,每一轮又要通过VCR 展示、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从5 万名南昌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届南昌年度教师冠军;2017年5月6日至8日,“‘七彩语文’杯”全国第七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江苏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31 位青年教师参加了“讲演故事、书写展示、才艺表演、课堂教学展示”及“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项比赛。所有项目的评审均现场打分,现场亮分。共有7500 余名小学语文教师代表观摩此次活动。詹腼老师又荣获本次大赛最高奖项——特等奖。

这源于詹老师工作14年来,坚持诵读、阅读、练习书法、声乐,还热爱运动、动画、美食等密不可分。为了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磁场,詹老师日夜研读课本,同时研究专家们的教学视频,靠着“明灯相伴到午夜”的板凳功,14年的厚积薄发,才能一飞冲天,一夜成名。

二是阅读写作。会不会有阅读的意识和习惯,每天、每周或每月看看书,走进图书馆或书店;会不会关注一些教育微信公众号,关注学科的发展动态和业务动态;偶尔,还能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等,是很多特级教师成长的共性。

特级教师汪智星说:“其实,我很普通。普通就在于我不会打牌,不会打麻将,也不喜欢到处游玩,除了白天上班时紧锣密鼓的工作,晚上和清早,每天都会挤出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着自己最喜欢最享受的阅读、思考、写作。阅读让我更加丰厚,思考让我更加敏锐,写作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行走得更远。一天如此,一月如此,一年如此,23年,年年岁岁。”

三是反思改进。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这就是有的人教了30年的书,和当初教3年时,没多大进步。

因为这样的老师,面对学生成绩不好,面对学生上课不听,面对学生上课讲话等,她根本没想过自己有责任,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更多地指向家庭的不管,学校校风不好,班级学风太差,很少会反思自己的课“太烂”。

笔者的一篇课后反思:有的时候,课堂学生讲话会比较多?课堂内容完不成?但今天讲《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课,感觉比去年好,比上周好。

笔者想:可能是今天上午是第4 课,自己1~3 节课都在二次备课,对内容进行了提炼;对相关历史知识通过百度进行了拓展,对学情进行了思考,考虑了这节课如何让学生更愿意听,有容量。

首先通过刘禹锡的古诗《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导入,引导学生抓住“王谢”,整节课穿插王导“导演”司马睿当皇帝;谢安“导演”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神奇故事,把东晋建立、士族制度、淝水之战和江南开发数个知识点串起来,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补充讲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屐齿之折等成语故事,讲了“王与马共天下”等典故,学生积极参与,当堂消化。感觉容量大,效果好。

看来,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真要有一碗水。课堂有点改变,是源于准备充分,花了时间和心思,考虑了学情和学法。

四是参与交流。作为一名老师,愿不愿外出学习交流,也可以判断一个教师是停止了学习,还是在努力跟上时代,融入集体。年轻老师要积极去参加区教研活动、省市教研活动是一个方面。去参与本学科的学科群,如区群、市群、全国各类学会或杂志群,能与全省全国本专业相对权威专家有对话的可能,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动态信息。

笔者曾在一所学校分管教学,接触过两个58 岁的数学老师。市数学教研员来校上公开课,一下午3 节课,58 岁的李老师来了,并且参与后面的点评,整整一下午都与学校老师并肩学习交流。58 岁的王老师没来。确实,58 岁了,非正规的教研活动,学校也不会扣钱;还有一次外出学习,李老师报名参加了,王老师不愿意去,说都要退休了,还学什么?后来,我收到了两封家长的来信,一封签名挽留,希望把李老师留下,教完初三毕业班。另一封信是要把王老师换下,认为她上课没有吸引力,下课也不和学生交流。学校不会轻易换老师,启动应急机制,分管校长和教学主任去听课了,明确提了要求,可刘老师并没有改进。几个月后,举报信到了教育局局长手上,校长没办法,只得让王老师“下课”。这就是停止学习,造成晚节不保。

当你不参加集体活动,实际已把自己封闭起来,就是在脱离组织,远离社会,停止学习,教学不受学生欢迎,在所难免。

二、现场的专注力

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都处在学习现场、工作现场、生活现场。李政涛老师认为,对教师来说,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我?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各种培训、讲座、会议的现场。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同样置身于上述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会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

这样的现场累积起来是惊人的。就算一天三个现场,一年一千多个,十年就一万多个现场。这也就是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 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有的人在现场中开始积累学习提升,有的人在一次次难受抱怨中度过一个一个现场。时间就如一把杀猪刀,是那么的无情,量变会产生质变。这就是同学同事十年、二十年后产生巨大差距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具有现场学习力的人,能专注于现场,对现场进行观察和思考,捕捉记下有用的信息,并能立即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加以实践和运用。

三、想法的执行力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主动。有想法,有点子,就要去行动。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实现,行动是完成计划奔向目标获得成功的保证。

有位校长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为什么是她?为什么总是她?

《中小学班主任》杂志社教师节前开展“我把青春献给你”网络评选活动,校长把微信向全校教工群进行了推送,但只有她写了一百字介绍报名参评,最终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入围全国网络投票第6 名。

因为参加这次活动,她关注了中小学班主任微信公众号,当从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在沈阳召开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年会第四届学术委员会暨全国第25 届班集体建设研讨会时,她想去参会。校长说:你申请大会发言,申请成功了就去,没申请到大会发言,就不去。于是她花了几天,认真准备,寄了一包材料去,终天获得了大会发言的机会。虽然此后发言稿被多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十次以上,几次否定,全部重写,过程痛不欲生,但结果甜美。在“名班主任活动创新观摩展示活动”中作“基于合伙人教育的班级主题实践活动”主题经验介绍,并获专家和参会代表好评,这是她的第一次在全国性活动中发言,也是学校老师第一次在全国性活动上的发言。

在全区开展评选“武林好先生”活动时,面对评上每人5万元奖金,只评5 人的标准,全区50 多所学校,3000 多名教师,基本是千里挑一,很多教师虽然也有想法,但又不自信,加上要拍视频、要填写表格,要写事迹材料,都放弃了,都不愿意做希望不大的无用功。全校只有她一个人申报,她通过材料审查,通过校园长科室长投票、通过专家评选、通过现场考评,最终获得“武林好先生”提名奖,奖金过万。

当校长在教工大会上介绍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作用后,年轻的胡老师立即行动,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首先把座位进行了调整,把座位由原来的横排竖排变成了6 人小组围坐;其次在学生中进行了师徒结对;最后是开展了小组学习积分竞赛,形成小团队的作用。从行动力和执行力来看,胡老师是行动派。

通过参与评比和活动,老师也在评比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境界和层次,尤其是与外面的优秀老师接触,在实践中,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学他人之长。

四、共事的共情力

一位教师要长期背负着对数十甚至上百名儿童的生活和成长责任,要应对数百位家长的关注。教师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处理复杂的关系不仅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较高的情商和爱商。要处理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校关系,干群关系等。

所以,做教师的人,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要能换位思考,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要善沟通、愿合作、能吃亏、能吃苦。

单位分配了刚毕业的两个青年,同一年来到一个单位。综合来看,A 学业成绩好,书法水平高、电脑操作能力强,演讲表达好,动作协调好,长得也帅;B 好像除了写作外,其他都不如A。但B 能吃苦、吃亏;当组长或领导叫两个年轻人加班或交办点额外工作时,A 是先玩了再说,领导催得紧,就应付一下,做了点事,有时会抱怨没加班费;B 能以工作为重,交办的工作都努力去做好,也不太计较,领导给B 的机会越来越多。3年后,B 提拔了中层,后来走上领导岗位,专业上也明显比A强。这个案例说明:态度比能力重要,要理解同事、理解领导、理解学生,与学校共同成长。

校长来到一个新单位,问政教处的干事要了几个学生家长的名单。干事不仅迅速提供了名单,还特意提醒,哪个孩子是男家长管,哪个孩子是女家长管,家长的性格特点如何等,时间不长,这位干事就被提拔了,因为校长觉得她业务好,还能想她人之所想。

有的班主任或老师对家长的提问能及时回复;有的一天一回;有的干脆就不理不睬,无视家长的期盼。这类老师,往往成为家长投诉或举报的对象。因为不能换位思考,没有共情力。

五、机遇的捕捉力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在教师的生命历程中,那些改变其人生轨迹、影响其命运格局的事件,可谓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要明白“成长无止境,人生当自强”“抓住命运的喉咙,才会迎来幸福人生”的道理。当人生中的“关键事件”发生时,如何把握机遇,借势成长呢?

要抓住赛课、推优、评先、成长等关键事件。要把握转正定级课,出师汇报课,学校公开课,区级优质课,三年熟教课,五年慧教课等关键事件;要参加区级以上试题科研、课题、论文评比等关键事件。在别人没有时你有,在别人没想到时你想到了,有些东西就会主动来找你了!

如有位区名师智慧空间站招收1~5年教龄学员,12 位名师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名校校长、特级教师、教研员等智慧空间站招新人,名师直接带新人,这是一个新举措,如果你能加入这些当地“教育大咔”的空间站,个人成长无疑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有人引领,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得到很多机遇和平台。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样的机遇,就是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可惜,很多年轻老师看不懂、看不透。也怕开会、填表、交材料、上公开课。不懂领先一步、步步领先。

笔者从教20年,回头看成长历程,觉得四次赛课弥足珍贵,是自己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如果笔者能顿悟早点,可能成长会更好。

第一次参赛——明确了专业。笔者工作第一年教地理,第二年教语文,第三年教政治,参加工作第三年,赶上了全市开展第三届园丁杯竞赛活动,学校有位特级教师新任了副校长,对竞赛活动特别重视,组织每一个教研组开展校内竞赛,学科第一名将代表学校参加片区的选拔赛。

笔者幸运地获得政治组第一名,代表学校参加了片区的选拔赛。片区的选拔赛共有6 所学校的6 名选手,结果初出茅庐的笔者很幸运得了第一名,代表片区参加全市的决赛,获得三等奖。当然,这也是学校初高中20 多个学科中仅有的两名获奖选手之一。从此,就确立了教政治的专业方向,而且从初一一直教到高三,并在高中教了两轮。

第二次参赛——树立了信心。2009年作为省中学政治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当时培训班组织一次内部赛课,每个市推荐两人,一人上课,一人说课,都是骨干教师,实力肯定很强。但笔者想,既然来了,便主动报名,代表市里参加说课。因是临时提议,都只好在网吧自己备课。经过两天的精心准备,十一个地市的选手都登台亮相,说课得到大家的肯定,获得一等奖第二名,回来后领导也大加赞赏。通过此次参赛,笔者信心倍增,只要有机会,就要敢于亮剑,正可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三次参赛——见识了“大师”。2010年,看到《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杂志QQ 群里有个通知,邀请大家参加“高效课堂”竞赛,要交录像课一节,教案一份,PPT 课件一份,反思一份。出于对杂志社的信任和重在参与的想法,按要求精心准备,把四份材料都寄出去了。不久接到邀请函,获得了一等奖,受邀赴深圳参加“高效课堂”现场观摩和颁奖。去了深圳,听了四场高水平的专家讲座,观摩了四堂高效的政治公开展示课,聆听了政治学科特级教师胡兴松、王富恒等“大师”的精彩点评,也认识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主编黄建炜等。这次走出去参与“高端”活动,深感自己理论和实践与优秀教师特别是“大师们”的差距,进一步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四次参赛——突破了“瓶颈”。2011年,主动报名,和另外一个教师代表市里去参加全省初中政治课竞赛。经过几轮备课修改教学设计,在初步定稿之后,经历了三轮试讲修改。第一轮是自己试讲,第二轮是在教研组和学校专家面前试讲,第三轮是教研员和中心组成员点评指导。经过三轮打磨,自我感觉还可以。全省11 个地市的22 名选手轮流上场,笔者勉强获得了一等奖。很多参赛教师广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专业功底,创新的设计思路,精彩的语言表达,环环相扣的主题,亲和的师生关系等都值得学习。在这一个多月的准备中,参赛中,思与行中,自己感觉有点开窍了,明白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如何才能设计出好课,怎样才能上出好课,为个人专业成长的“瓶颈”找到了突破口。

参与赛课,才会在赛前进行认真的学习,深度的思考,多次的修改,不断的反思。在赛中高效地积极地现场学习其他选手的优点,发现缺点,听取专家点评。赛后进行反思分析。这些在比赛期间可能是痛苦的、是焦虑的,但赛课结束,过些时间甚至几年后来回味,可能是甜美的,幸福的。如果说平时学习工作思考是量的积累,那么参加赛课就有可能进入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老师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老师,节日快乐!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