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全育人”在中小学开展的紧迫性
2019-11-28黄晓婷广东惠州市龙门县龙门中学初中部
黄晓婷 (广东惠州市龙门县龙门中学初中部)
一、什么是“三全育人”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9年2月26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奏响“三全育人”最强音》的文章。文章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让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三全育人”,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简称。具体来说: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母;社会主要是指校外知名人士、优秀校友等;学生主要是指学生中的先进分子。
全程育人,是指从学生一进校门到毕业,从每个学期开学到结束,从双休日到寒暑假,学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组织建设与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会实践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二、“三全育人”在中小学开展的紧迫性
1.德育,不能亏在起跑线上
中国的足球,少年队在世界上是强队,但是到了成年组,连亚洲强队都算不上。我们的孩子,在一句“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鼓动下,成了各种补习班的奴隶。应试教育不改变,我们的孩子不单单在学校学得苦,课外生活也苦。这样的生活,不单单会影响孩子的灵性,就连孩子正常的“三观”也会异化。中国式家长,就是喜欢把自己未完成或追求的目标转嫁给自己的孩子,很少去想想孩子喜不喜欢和合不合适。
当前中小学的全过程德育,往往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其他科任教师更多的是关注文化知识的灌输,而主管与分管德育行政的教师更多的只是负责上传下达,要求班主任如何去落实,很少参与具体的育人过程,这是当下很多学校的常态。也正是因为中小学教育发生了偏差,导致学校重智力轻德育的问题普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分低能、低情商的学生。而在大学开展的“三全育人”,更多的像是亡羊补牢,虽然“补了牢”,但是有些“羊”还是丢了。况且,中小学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三观”养成更为重要,到了大学,要想改变学生的“三观”已经十分困难。
2.以人为本,以德育人
在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学段,学生的是非观还比较纯粹,在教师家长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厚爱”之下,孩子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隔壁家的孩子”常常让孩子失去信心和亲情,而缺失亲情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孤僻。如果我们带着功利心来培养孩子,这样出来的“产品”更多的是不合格的或是潜在的“危险品”。我们常说“有智无德”的学生是“危险品”,但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在分数论的主导下不就是正在生产这样的“危险品”吗?
“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德育,但是在现实中,学校和社会在这一块还是比较薄弱的,参与者不多,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一种“谁做谁知道”的狭窄空间。如果只是用职业道德去衡量,需要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而我们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
作为一名一直站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笔者对现行中小学阶段语、数、英等科目教学占用了孩子的绝大部分时间,自然、思品、科学、美术、音乐等科目成了课程表上的摆设,深感担忧。如果不是国家“三申四令”的规定,体育绝不会有一周三课的结果,就算是在有规定的情况下,有些学校都不能“上足开齐”。
人们常说“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首先我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其次才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文化。但现在的教育现状更多的是本末倒置,学生成绩好了就是好老师,孩子成绩好了就是好家长,中高考上线人数多了,上名校的人数多了才是好领导。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工厂招工难,虽然工厂工资开得很高。而另一方面,满大街的大学生却在不断的奔波,苦于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合适工作。看到这些消息,总让人觉得心塞。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在逆境中挣扎,家长、社会、学校的教育观、价值观是否在正确地引导着大家,起着正确的指引作用?只有从中小学开始,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学生清楚自己的需求与社会的定位,才会让孩子清楚自己的目标与定位,这个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各工种的人才才能齐头共进,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繁荣。
中小学时期,我们需要更多的教育学生,职业不分贵贱,英雄勿论出处。当下中小学生的理想中,想做工人的恐怕没有几个,大家都想做科学家、医生。那他们有没有考虑过:谁生产仪器给他们用呢?谁来种地生产粮食给他们吃呢?
社会的基层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经营者或者生产者,这一层次的人群往往也是学校学习的失意者和中高考的失败者。在学校阶段没有完整接受“德”的教育和熏陶,你能想象他们为了“利”会做出什么样的产品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3.把时间留给孩子,把“德”注入孩子心田
中小学生的世界是成年人无法完全认清的世界。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在学习、生活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在不断地学习、生活中进步,明确自己的需求、目标与追求。家长、学校、社会更多的应该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而不是单一的分数论或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在“三全育人”体系里,落实全方位育人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而现状是把学生“钉”在课室的座位上,把学生的时间和空间都压缩在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一而再地做“填鸭式”工作,其后果是多了一个“危险品”,附带是出了几个“无德无能”的废品。而私立学校,是出“危险品”的主要阵地。
“三全育人”要求我们在家庭、学校、社会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时间、空间氛围,逐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社会观,让他们在不断地动手操作、不断的尝试中进步,既学会知识,又掌握技能。要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失败和失意,因为这些经历将会成为他们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会让他们变得更强更壮。
我们不能早早安排好孩子的人生轨迹,因为这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过早把“功利”和“盲目攀比”的种子注入孩子的心田,收获的肯定是畸形或者是坏了“芯”的果实,有些时候看不出来,往往是“一咬下去”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