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邂逅教育”
——小学生非主流文化的生活引领

2019-11-28张连芳李大江江苏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35期
关键词:非主流小学生游戏

张连芳 李大江 (江苏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也从大学逐渐蔓延到中学、小学。非主流文化具有知识性、信息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能够迎合小学生活泼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不仅愉悦了他们的身心,还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在看到非主流文化的正面价值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

一、小学生非主流文化现象及影响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这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文化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小学生而言,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网络文化、游戏文化和玩具文化三个方面。

1.网络文化的挑战

小学生也喜欢上网,但作秀恶搞、低俗快拍的文化娱乐形式却在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让它们真假莫辨。低成本、高收益的网络炒作更让小学生价值观异化。有的小学生表示以后要靠颜值吃饭,有的孩子羡慕那些网络红人,有的孩子竟为走红打碎鸡蛋倒在母亲头上。中国青年报对1974 名家长进行了调查,有92.1%的受访家长担忧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

2.课间游戏的转变

游戏无论是对孩子还是成人都有着致命的诱惑。爱网游的孩子喜欢将网游翻版到校内,与同伴模拟,继续享受网络游戏的乐趣。从学生的习作中可以看到,他们喜欢模拟的课间游戏包括如CF、王者荣耀、越狱者与看犯者、LOL、CS、植物大战僵尸等。此外,还有的男生热衷于那些有生命危险的“叠罗汉”“翻越围墙”“死亡游戏”等。

3.现代玩具的操控

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档玩具、危险玩具“百花齐放”。这些玩具虽然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不仅存在着安全隐患,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一些花哨的文具,形状多变,色彩鲜艳,有的还散发香气,很容易分散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

低俗的网络文化、危险的学生游戏、走偏的价值取向……这些非主流文化虽然让学生收获了肤浅的快感,但孩子在消费这些非主流文化的同时,却丢失了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进取精神。

二、小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干预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中,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其实也是文化发展中的两个矛盾。它们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要对校园中的非主流文化进行改造、引导,让非主流文化成为多元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中的一颗璀璨之珠。

1.强化主流文化导向

作为次要方面的非主流文化,其消极方面容易使年龄小、是非判断力差的小学生出现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等问题,成为学校主流文化中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要突出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就要加强主流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将立德树人教育和新时代公民道德要求融入教学过程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真善美,弘扬正能量,让学生获得精神的丰满与灵魂的富足。

其次,要强化主流文化传播。从物质、精神各层面强化文化建设,多角度多层面去陶冶、感染学生。主流文化往往宣传说教得多,不能与时俱进,因此,要重塑主流文化,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引领主流文化的发展。

2.正向网络文化引导

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认为媒介能给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网络文化中审美的庸俗化、泛娱乐化容易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扭曲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如何抵御网络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冲击呢?

首先,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要控制学生上网时间,防止学生过度沉迷网络,影响身心健康。学校和家长都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电影、网络游戏以及网络交友。让学生知道网络只是学习的辅助工具。坚持疏导与管理相结合,合理引导学生的上网行为。如家长或教师和学生一起上网、开启儿童模式、规定上网的内容或指定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建班级网页,引导学生绿色上网。这种方式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展示优秀文化,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网络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其次,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因和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是应对网络文化冲击的根本路径。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学生上网的基本素质。网络世界信息资源丰富,更新迅速,给学生带来了选择的压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辨别和选择,自觉抵制不健康网络文化的诱惑,这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此外,还要注意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引导学生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络沉迷。

3.打造现代“玩”文化

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但是,长期以来,校园主流文化不能充分激发孩子的内需力,甚至让学生对主流文化产生逃避和逆反心理。皮亚杰强调:“儿童的认识来源于动作,知识来源于活动,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这里的活动自然包括学生喜爱的“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玩”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拓展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1)构建学生喜爱的文化课程。非主流文化之所以能轻易捕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主要由于非主流文化多样、趣味、刺激的特点,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文化课程能否吸引学生,能否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育要走心,要以学生的内需为本。海门市东洲小学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他们需要的课程,构建了文化语文、智慧数学、生态艺术、快乐体育、综合实践、公民文化六大主题性文化课程。多彩的文化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发展内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2)开展有益的课间游戏。学生喜爱游戏,课间哪怕3 分钟,他们也要玩一玩,无论输赢他们都感到很满足。游戏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和情感性,这与德育的体验性、实践性相似。因此,通过游戏进行德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首先,开展传统游戏活动。传统的课间游戏如跳绳、踢毽子、丢沙包、转陀螺、棋类等,这些游戏具有安全、益智、健身的特点。这些游戏虽然不如网络游戏新鲜刺激,但我们可以将它们进行加工、改编,提升其趣味性。其次,创编德育游戏。游戏本无功利性,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游戏的选择还要基于教育的需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游戏不仅能让学生懂得规则、秩序与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勇敢顽强的意志和社会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学校要积极创编一些学生爱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课间游戏。如在低年级组织一些童谣游戏,将德育童谣融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构建多彩的生活场域。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就是以社会生活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他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要与生活密切结合。因此,要积极构建教育联合体,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悟德育。首先,构建校外教育联合体。利用学校周边教育资源,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如到村委会、敬老院、派出所、行政管理处等开展情景体验教育活动。其次,开辟校内体验基地。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实现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连云港市徐山中心小学在校内开辟了“行知村”学生体验基地,模拟社会建设了村务室、小法庭、储蓄所、小超市、交通监理所、纪律监理所、环卫所、书屋、新闻记者站、《求真》报社等学生体验基地,各部门在顾问教师的指导下,由小村民自主策划,制定各自的发展规划,自主组织实施。一所学校俨然就是一个小社会,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工作的体验,学会人与人交往的艺术,锻炼学生社会交往、团结协作、问题的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于小学生的非主流文化,我们要有科学的批判态度。通过对非主流文化进行改造与引领,变消极为积极,为主流文化输入新鲜血液,使主流文化更丰富、更活泼,让学生更乐于接受,以取得正面的教育效应。

猜你喜欢

非主流小学生游戏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我是小学生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
非主流的冲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