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验式德育的本质蕴含及其实践路径
2019-11-28吴忠勇湖北武汉市弘桥中学
吴忠勇 (湖北武汉市弘桥中学)
体验式德育指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听、视、参与等手段,在亲身感受的基础上,将外界信息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最终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体验式德育本质蕴含
体验式德育理念来自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两种教育思想。外国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也指出“过于强迫儿童表面与形式上的规则,无利于培养其高尚的品质”。可知要想培养高中生的良好美德,需先从内心唤醒其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良好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体验式德育主要指结合教学设计和内容,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利用创建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参与,并主动进行体验,进而获取更多感性和理性的认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升道德品质,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但是从实践角度分析,体验式德育要在高中有效展开,还存在困难,很多学校和教师对此缺乏认知,影响德育效果。
区别于普通的实践教学活动,体验式德育本质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外界环境,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就像学习一样,其实质是将外在信息变为自身的认知结构。将感官收集到的信息当作原始粗浅的材料,再经过大脑思考后,将材料变为知识、情感和态度等。例如:面对马路上一名摔倒的老人,不同个体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只是情感上表现出同情,但是没有行动;有的人不但情感上体现出同情,还出手扶起摔倒的老人;还有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以说经过体验,有的人转变了原先的认知;而有的人则通过体验,发现外界信息和自身认知结构相差甚远,此时就要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此过程比较漫长,完成此阶段就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反之,如果外界信息和个体原有认知完全相反,那么同化的过程就很难,新旧知识互不相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两者还是互相矛盾,标志着体验式德育过程失败。
二、高中体验式德育实践路径
1.环境熏陶体验
学校环境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一本无字教材,因其有约束、同化和导向等作用,对高中生体验式德育工作影响很大。学校通过创建环境文化,完成“四馆一体”环境的构建,即文化馆、图书馆、活动馆和展览馆,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德育功能。如学校搭建“体验式德育展示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筑梦实践展示区”等,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实现文化育人。除此之外,还可在教学楼中为学生建立琴棋书画、体育项目等特色展厅,将校园真正还给学生,让其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德育本质蕴含。
2.课堂滋润体验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使德育内容更好地融入教学中,教师建立“魅力教学”课程机制,如编制《魅力高中课程实践计划》,为高中生构建完整的课堂机制,有效渗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知道自己的重要,推进道德品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第一,找出德育滋养点。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教学资源,找出其中蕴含的德育滋养点,在教学中融入友善、诚信、爱国、孝悌、互助等多种德育元素,通过有效的渠道,达到育人的目的。
第二,探究教学形式。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体验,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其有讲的权利、做的机会和说的实践,真正变为学习的主人。基于此,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四三四”模式,即四突出:突出学生、学习、探究和合作;三转变:让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观念和动力;四流程即:课前探究、课中合作交流、展示成果、课后延伸。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中,用心感受,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第三,整合课堂资源。教师全面整理课程资源,包括本校、地方和国家教学资源,精炼主题。开展“主题式”德育活动,扩展学生体验宽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热爱祖国”“传承家风”等主题活动,将“家文化”和校本课程结合,自然灌输家风教育,再结合我国传统节日,从社会、自然、国家等角度出发,唤醒学生“习家训、晒家风”的激情,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经过对高中体验式德育本质内涵和实践路径的探索,教师重新审视德育工作,不再将德育工作视野停留在课堂和教材中,而是主动为学生创建体验情境,更加关注学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为社会主义培育更多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