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不同内固定方式临床疗效对比
2019-11-27裴治满
裴治满
【摘 要】目的:对不同内固定方式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中临床疗效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2月到2017年4月间到我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各30例,前路组患者给予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后路组患者给予后路内固定方式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椎体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路组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坐立时间明显少于后路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患者椎体的平均强度及刚度指标无太大差异(P>0.05);术后,前路组椎体强度明显高于后路组,刚度明显低于后路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上,相比较后路内固定方式,前路内固定方式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2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是一种易引发患者脊髓出现继发性损伤的常见骨科疾病,青壮年男性为多发群体[1]。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前路内固定方式和后路内固定方式。为研究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本文对不同内固定方式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中临床疗效的应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到2017年4月间到我院就诊的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前路组和后路组,每组各30例。其中前路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4~45岁,平均(35.46±3.24)岁。后路组男22例,女8例,年龄25~46岁,平均(35.34±3.41)岁。前路组和后路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无较大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前路组:给予患者全麻或硬膜外麻醉,而后从患者胸膜后侧或外侧入路,充分暴露患者受伤椎体的前侧及旁侧,利用咬骨钳等医疗工具将患者受伤椎体进行切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切除患者侧椎弓根部,最后将自体髂骨块植入患者脊柱前方缺损位置,而后进行固定。
后路组:麻醉方式与前路组相同,在患者正中位置处进行切口,使患者受伤脊椎的各个椎节暴露出来,通过三角锥对患者椎弓根位置开口插入斯氏针,在脊柱两侧处按照针尖朝内下5°至10°的方向各植入一枚椎弓根螺钉,而后对骨折处进行扩张复位,植入自体髂骨,去掉扩展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前路组和后路组的坐立时间以及矫正率指标情况;②比较前路组和后路组椎体各项指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患者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统计,患者各项指标水平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给予t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前路组和后路组的坐立时间以及矫正率指标情况 如表1所示,前路组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坐立时间明显少于后路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均<0.05)。
2.2 前路组和后路组椎体各项指标情况的比较 如表2所示,术前,两组患者椎体的平均强度及刚度指标无太大差异(P>0.05);术后,前路组椎体强度明显高于后路组,
刚度明显低于后路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相关文献表明[2],在前路内固定的治疗中,由于Z-plate器械的应用使医师能够准确把握植入椎体的矫正高度,提高了手术效率,患者不必进行二次手术。而在后路内固定的治疗中,虽然Luque等技术也能取得预期效果,但手术过程中由于对解剖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患者本已损伤的前中柱部位再次受到损害。
本研究结果表明,前路组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后路组,坐立时间明显少于后路组;术后,前路组椎体强度明显高于后路组,刚度明显低于后路组。这说明前路内固定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时临床疗效显著,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一致。
综上所述,针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上,相比较后路内固定方式,前路内固定方式拥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廣。
参考文献
田建宇.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9(4):5-6.
前后路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胸腰段脊柱严重爆裂骨折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0(9):91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