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针对孤残儿童的心理护理现状探讨以及护理策略研究
2019-11-27周清峰李德伟
周清峰 李德伟
【摘 要】目的:观察福利院针对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的护理措施研究。方法:选取本院的90例孤残儿童,将45例采用常规护理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将45例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儿童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儿童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儿童在PEP评分与AVC评分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在福利院孤残儿童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心理症状,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1--01
孤残儿童属于社会中一种具有先天缺陷的儿童,福利院作为社会的公益组织,其对于孤残儿童有着较大的帮助,但相较于正常儿童,由于存在先天的缺陷,使得孤残儿童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1]。因此,对于福利院来说,必须要针对孤残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改善孤残儿童的心理症状。本次研究了90例孤残儿童,分析了福利院针对孤残儿童心理护理的护理措施研究,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0例孤残儿童,所有儿童均为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于收入本院的儿童。其中,对照组45例儿童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儿童的年龄在3~11岁;平均年龄(6.64±2.58)岁;研究组45例儿童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儿童的年龄在2~9岁;平均年龄(5.29±1.61)岁;2组儿童在各项资料中均可以进行对比。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1)退缩依赖:针对存在此類症状的儿童,护理人员需要尽可能的为儿童营造一种家庭氛围,积极提高儿童的动手能力与自主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自卑:针对自卑儿童,护理人员需要切忌不正确的评价儿童,而应当积极的加入到儿童的生活当中,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帮助儿童,多于他们进行交流,提高儿童的存在感与价值认知;(3)多疑、敏感:此类儿童主要是由于生理缺陷以及缺少父母的疼爱,其人际关系相对较差,很难与周围的儿童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心理戒备较为严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主动、热情的与儿童进行沟通,通过自身的态度获得儿童信任,公正对待每一位儿童,加强儿童的意志锻炼,积极鼓励儿童一同参与到游戏当中,以此来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与学习能力。
1.3 评定标准 采用发展及行为量表(PEP)对比两组儿童护理后发展行为能力,得分越高则表明儿童发展行为能力越好;同时采用孤独症评定表(ABC)量表,对比两组儿童孤独感,得分越高则表明儿童孤独感越强[2]。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中90例孤残儿童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2组儿童在护理效果评分中采用“”进行计算,行t检验。
2 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儿童在PEP评分与ABC评分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论
孤残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其往往会因为自身的身体缺陷而丧失对外接触的勇气与信心。与正常儿童相比,孤残儿童更加愿意与同样存在生理缺陷的儿童接触,其对于陌生环境的接触能力与适应能力较差,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3]。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改善儿童的心理症状。针对性心理护理模式是一种根据儿童的心理状况,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其更加注重于儿童的个人感受,根据不同儿童的不同心理状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通过积极与儿童交流、拉近与儿童距离等方式,与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促使儿童能够感受到关爱,加强儿童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进而帮助其改善自身的不良情绪,树立健全的价值观与坚强的意志力[4]。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后,儿童在PEP评分与ABC评分中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儿童(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常规护理干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儿童的心理症状,减少儿童的孤独感,在孤残儿童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张婷, 邹巧, 尹晶.我国医疗机构哀伤护理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思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 34(16):1272-1276.
张丽君, 许虹.国内外养老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及培训策略研究[J].护理研究, 2018, v.32;No.611(15):19-22.
胡紫宜, 冯先琼, 李进.我国护理研究知情同意的现状与规范化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7,14(6):68-69.
胡玲, 王宝香.心理干预护理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应用及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20):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