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1-27郭婧李静彭琦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6期
关键词:内科急诊

郭婧 李静 彭琦

[摘要] 目的 探索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次实验对象为急诊内科护理人员40名(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观察组进行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共20名,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共20名。结果 观察组护理文书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区安全质量评分以及护理人员工作投入量表高于对照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诊内科护理人员实施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急诊;内科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9(b)-0051-02

急診内科医疗服务具有多需求性、多专业性、复杂性等特点,是急诊医疗服务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急诊内科患者人数随机性、患者就诊时间多、病种繁多、涉及内容广,单方面的护理服务已无法满足临床需求,近年来,随着护理管理的持续改进和实施过程,临床学者发现一套完整、科学化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规范护理人员护理行为,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1]。在多项管理措施中,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脱颖而出,其通过向重视服务、重视安全、重视质量等方向发展,能够增强医务人员护理服务意识,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快捷、简便的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进一步根据患者病情做出及时、科学、准确的护理策略调整,有效提升医疗质量[2]。而该文为了探索更有效的管理对策,对2017年5月—2018年5月急诊内科护理人员40名进行了不同管理方案,并对比了两者有效性和价值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试验对象的40名均为急诊内科护理人员,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各20名。观察组平均年龄(32.46±2.85)岁,平均工作年限(12.39±2.48)年,男性2名,女性18名;职称:3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7名护士。对照组平均年龄(32.59±2.62)岁,平均工作年限(12.44±2.29)年,男性1名,女性19名;职称:2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9名护士。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再选择此段时间内收集的100例急诊内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每组50例),对比实施不同管理措施后,预防意外事件的有效性。该次患者平均年龄(65.48±2.63)岁,发病至急诊救治时间(5.69±2.43)h,男性46例,女性54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做好分诊治疗准确,且在接收后,立即给予心电图监护和吸氧护理。

观察组采用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主要内容:(1)分层管理:实施见习护士—初级责任护士—高级责任护士—专科护士或护理组长—护士长的层级管理,由上层人员负责对下层人员培训、指导、管理等工作。

(2)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职责:初级责任护士的主要工作为指导见习护士进行各项护理工作,准确完成高级责任护士安排的所有工作,并做好记录[3]。

(3)建立护理三级质控体系:①一级质控:主要由责任护士承担:完成监控见习护士的工作,确保患者安全,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正确执行医嘱,遵循技术规范和指引;②二级质控:由专科护士或护理组长承担,主要负责推行质量持续改善策略以及评价、实施,通过会诊或业务查房监督责任护士工作质量,建立各种专科护理工作指引和流程;③三级质控:由护士长承担:主要负责建立质控移动的三级质量管理模式和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系统,对科室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预测性,采用前瞻性的效应分析法和失效模式预防失误发生,改善流程[4]。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人员工作投入量表、意外事件发生率。

护理人员工作投入量表[5]:主要对护理人员工作投入情况进行判定,总分为6分,分为专注、活力、奉献3个维度,若工作投入度越高,分数越高。

护理质量:根据该院实际情况,拟定评分量表,包括护理文书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区安全质量,各项评分值满分为100分,若分数越高,护理管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运用了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文书质量、专科护理质量、基础护理质量、病区安全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护理人员工作投入量表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观察组跌倒、高危药物外渗、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急诊内科具有病种多、发病急、病情复杂、抢救时间宝贵等特点,一旦护理不到位或管理不及时,便可出现较多风险因子,再加上人流量较广,可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和心理压力,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需加强临床质量管理。通过以问题为指引,不断改善当前护理管理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及时纠正当前风险因子[6]。

该次将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推广到急诊内科中,能够有效弥补常规管理的片面化形式,将患者入院后的每项流程归纳于管理中,方便护理服务更好、准确落实,为患者赢取最佳抢救时机,且通过前瞻性管理模式,能够将以往被动化护理服务转变为主动化,促使护理工作更加专业、科学、全面,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降低患者病死率。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工作投入量表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前瞻性护理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能够保障患者安全,减少护理缺陷,控制病区的护理质量,及时处理当前护理工作中问题,建立“监控系统、质控前移、前瞻为本”的护理质量管理原则,有效降低临床风险,保证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专业、安全、细致的服务。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能够保证护理服务的连贯性,理顺服务环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用于急诊内科护理人员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熊诗思,梁敏,李弯,等.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儿SF-36评分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20):2850-2853.

[2]  刘晓燕.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5,48(12):191-192.

[3]  李俐君.护理风险管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4):47-49.

[4]  陈妍,林羽,林娟,等.2型糖尿病急诊患者危险因素管理及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5):5-8.

[5]  魏青春.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急诊内科心肺复苏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7):121-122.

[6]  胡园园.实施细节护理对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3):203-204.

(收稿日期:2019-06-14)

猜你喜欢

内科急诊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
急性酒精中毒的内科急诊治疗分析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急诊ERCP治疗老年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左心衰的急诊护理措施
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