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
2019-11-27韩国华
韩国华
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审美教育已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初中阶段是学生的素养和审美情趣开始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长期以来,审美教育一直蕴含在各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而阅读教学中所蕴含的审美教育尤为突出。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致力于提高初中生欣赏文章、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然而,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没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延伸审美教育,大多教师在阅读课上仍然较为重视基础字词和答题技巧的练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另一方面,部分语文教师将审美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同起来,在完成每篇课文的教学后,都要让学生从中提炼出一些做人的大道理。可见,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实施方式都存在很大问题。基于这一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明白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中的重要意义,对其有足够的重视,要关注初中生的审美心理特征。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为了提升初中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国内外经典文学名著,认识各种人物形象并了解其背后的深层性格和情感,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进行课外拓展,使学生尝试阅读诸如《丁都护歌》《石壕吏》等描写古代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歌,使学生在诵读和品味的过程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关心劳苦大众的情怀和胸襟,让学生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一思想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其对古代诗歌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拥有更为深刻的见地。
二、挖掘教材审美因素,重视学生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教育,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基础理论为课堂主体活动的传统教学观念,而要重视语文在熏陶感染学生精神世界方面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
如今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文学体裁,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构成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手头的语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在教授学生基本字、词、用语规范的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美。在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方向上的指导,但不能控制或影响学生对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的独特理解。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演讲》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精读文章,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杀人者终将覆灭”的情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精华语句,并发挥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时代背景之下,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从小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信念。
三、创设多样审美情景,促进学生审美感知
语文课堂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学所呈现的不应该是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而应该以优秀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引发学生的思考。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就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审美情景,以此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在教师的指引下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确立科学的审美判断标准,为阅读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鉴于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审美情景:其一,教师可利用音乐进行渲染,以直击人心的乐曲使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脉搏,在音乐构建的氛围下想象文学创作的背景和场景,从而领略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情感价值,升华文章的主旨。其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与作家或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图片和视频具有色彩绚丽、直观性强的特点,若运用得当则会使学生深刻了解文章中所描绘的景物和人物形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审美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安塞腰鼓的背景音乐,学生在激昂、振奋人心的乐曲中,能够体会到安塞腰鼓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和富有强烈节奏感的生命律动,学生跟随音乐,逐渐进入到学习氛围之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感受安塞腰鼓的雄壮豪情,进而理解本文的主题,体会安塞腰鼓中蕴含的生命力量,感悟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中华民族终于摆脱压迫和束缚,在一片自由与欢腾之中释放心中的快乐,展开对生命的探索与追求的思想感情。在生动且充满文化底蕴的教学情境中,可以培育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审美认知中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
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尊重学生审美创造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民主、和谐、理解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勇于向其他同学展示自我,充分进行个性表达。教师可以基于教材文本的阅读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说出自己对文章中的人物及其背后深层意蕴的理解,并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疑惑不解的问题。教师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教辅书上的参考答案进行讲解分析,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想,而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以此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精读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然后思考问题:“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桃花源的人经历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教师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问题和原文含义的独特见解。在完成全文教学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你心目中桃花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撰写一篇300—500字的小作文。通过简单的写作练习,使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感受桃花源的怡人风光和神秘色彩,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置身于相关的大环境中去感悟和体验生活细节,从而形成创作灵感和真实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不同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践行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学原则,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