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刍议
2019-11-27赵克双
赵克双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从简易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文字、表格和符号等构成的一种文本形式,即以统计图表、图画、目录、清单、说明书、广告、时间表、索引等形式来呈现信息,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一、查阅目录,统筹教材,明确阅读教学的方向
教材目录是学生了解教材内容的一种途径,也是学生分清精读与泛读、重点与侧重点的前提。在教学时,目录既能帮助学生检索课文,也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并厘清课文的重难点。然而,大部分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以笔者讲授人教版七年级课程为例。开学伊始,我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目录,以便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纵观教材,共有六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还有相对应的写作、综合性学习以及古诗词诵读等,整本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进行排列的。我根据目录指导学生深层研读教材的每个单元,引导学生了解每个单元作品的特点,感受作品的人文内涵。合理地使用教材目录,既能使学生对教材有整体认知,也能为他们学好语文打下基础。
接下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目录会显得更為重要。了解了目录,学生就有了具体的学习方向,在单元教学之后,又能对本单元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在七年级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目录对《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二首以及《世说新语》二首四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认识到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就为日后具体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单元教学后,同样还是借助目录,让学生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写作的特点,在整合梳理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图文并茂,巧借插图铺设,体会阅读细节的途径
图文并茂是现行各种教材的最大亮点,对语文教学很有帮助。然而,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往往忽略了这种形式的作用。须知,由于文体类型不同,教材中所配的插图也不尽相同,教材的插图往往会对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只有准确把握插图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材中的插图,有的意境悠远,有的彰显人物特色,有的体现具体细节,这都是对教材文本的有效阐释。教师应让学生进行图文对比,理解其含义,方能实现阅读教学的最大效果。
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时,需紧扣词眼“悠然”一词,引导学生在诵读、品味、联想中感受陶渊明的闲适之情。之后,教师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的“悠然”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对照着教材的插图,结合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辞官归隐后,在乡村野外赏菊饮酒的悠闲状态。由于插图的帮助,学生不仅能有效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更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又如在学习现代著名作家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课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与春节有关的情景图片。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这一素材,让学生描述插图中有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体现了春节的什么气氛。学生从插图中可以读到过年的热闹和兴奋,感受到团圆与相聚的喜悦,体会到幸福与美满的图景。教师在解读课文时,便可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找出描述春节画面的句子:“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接下来,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过年的感受,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借助练习,内化主题,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
对于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练习题,许多教师也容易忽视。这些练习题中不仅有生字词的写法练习,也有对精美词句的品读体会,还有和文本主题相关的尝试练习。如果运用得当,是挖掘非连续性文本价值一种尝试。
例如,在教授《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文章采用了对比的写法,思考练习中有一图表对比的题目,借助图表,可以感受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因此,在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研读课后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可见,教材中的练习题,对学生整体感知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学生的整体阅读有了准确的目标,学习效果也会更上一层楼。
再如教授《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课后的题目进行解读,来体现化整为零、分块突破的思维模式,进而指导学生仔细研读课后问题,并根据问题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1.春天就像一幅幅图画,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让学生感知春天的景象,学习小组进行讨论。2.课文富有童趣,又带有诗味,读起来不仅清新活泼,而且旋律优美,请找出这些段落细加品味,并与同学分享。3.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比喻的?发挥想象,春天还能比喻什么?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剖析,把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分割成几个非连续性文本的问题,进而再针对各个问题进行讲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资源,延伸拓展,丰富阅读教学的广度
阅读教学不能只关注新《课标》中规定的几本教材,更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一定的时空里,而应该利用生活中广泛的资源,为学生开辟出一块属于他们的乐园,让更多、更好的非连续性文本成为语文学习的素材。
在教授《〈梦溪笔谈〉二则》时,我们通过课文的文字描述,很难了解沈括其人与《梦溪笔谈》在科技史甚至文学史上的成就,更难以全面认知此书对后世的影响。此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报纸、电脑等)收集这方面的信息,然后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各种有关作者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思考。由于有了各种信息的拓展延伸,学生也就认同了教材中所描述的内容,这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课文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如电器上的说明书、衣服上的品牌标识、电视中的广告、道路两旁的路标,以及教室、走廊、门旁的展板等。那么,如何正确利用课外的非连续性文本指导学生阅读呢?这是考验教师的一个问题。校园走廊的展板、楼梯口的名人轶事、学校橱窗画廊的宣传栏、图书室或主流媒体的公益广告等都是具有极高价值的课外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以适当把这些素材作为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来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比如走廊展板上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涵盖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忘初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俭廉政”“以人文本”“仁爱孝悌”等。
常规性的阅读教学是以连续性文本为主的,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是对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必要补充,常能起到柳暗花明、画龙点睛的效果。所以,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利用好连续性文本,也要善于挖掘非连续性文本中的隐藏资源,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资源和平台,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