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勤奋·学习·锻炼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的长寿经
2019-11-27王明洪
文/王明洪
中国空间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如今已是98 岁的高龄,但宝刀依然不老,94 岁时仍坚持上班。王老是我国早期从事火箭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主要从事空间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曾主持中国第一枚液体推进剂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取样火箭的研制工作。他创造性地把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中国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并主持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王老的高寿,和他坦荡无私的胸怀、勤奋工作的作风及经常动脑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只适合搞技术,不适合‘当官’”
王老曾任所长、副院长、科技委主任等职,但他并不看重官位,“我认为,我只适合搞技术,不适合‘当官’。副院长只是挂个名,实际上还是在抓技术。”其淡泊名利的心态由此可见。王老任所长时,508 所有个“特殊”的职工,那就是他的大女儿庆苏。当年,庆苏调回北京的对口单位本不是508 所,但教育科知道她英语学得好,而所里开展职工教育正缺少这样一个人才,于是就向王老提出:是否能把她“挖”过来。对王老来说,单位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王老破天荒地同意了,“举贤不避亲,凭着你自己的本事,过来好好干吧!”于是,学无线电陶瓷专业的庆苏又搞起了计算机仿真,业余时间还得教职工们学英语。也许是从父母那里秉承了不甘示弱的进取精神,再加上“不能给父母亲丢脸”的心理,无论是分内工作,还是业余教学,庆苏都干得十分出色,但是却得不到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原因是:“不是你干得不好,而是因为你爸爸是所长,所以不能表扬你。”有时遇到不愉快的事,单位里不能说,只能在家中发几句牢骚。每当此时,王老和他的老伴就会告诫女儿:“不要说长道短,努力工作是应当的。”并不止一次地对她说:“你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努力干,争取早日接过前辈肩上的担子。”
“生活如此艰苦,我们的工作热情却十分高涨”
1958 年11 月,上海市委决定调王老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技术负责人,等去了以后才知道,这个单位要研制运载火箭,发射人造卫星。“当时,已进入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吃饭问题是全国性的,机电设计院人也不例外,生活十分艰苦。尽管条件如此简陋,生活如此艰苦,我们的工作热情却十分高涨,可以说是夜以继日。就在这个无遮无掩的废碉堡里,我们白天干活,晚上判读分析数据,查资料,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学了就干,不懂再学。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子劲儿,要尽快把中国的探空火箭搞上去!”1960 年1 月,第一次发射失败了,王老他们在总结经验后再次上阵。1960年2 月19 日16 时47 分,第二枚“T-7M”成功发射。“‘T-7M’成功后,‘T-7’工作全面铺开。也是只用了3 个月的时间,在1960 年6月,‘T-7’火箭发射场在安徽建立了。这个发射场(称为603 发射场)规模相当大,建成了52 米高的发射架,公路也新修了。工程进度不是按年月来计算,而是按天数来计算的。此后,王老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又相继研制成功了“和平2 号”“和平6 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及“T-TA(S1)”“T-TA(S2)”生物试验火箭,使中国在宇宙生物领域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卫星设计学》是一部学术水平高的著作”
王老是中国空间事业的开创人之一,也是卫星总设计师、空间返回技术学科的带头人。“T-7M”成功发射后,上海机电设计院(后为七机部八院、航天部五院508 所)先后在10 年的时间里研制成功了包括气象、控测、生物试验、核爆取样和技术试验等几个类型15 个型号的控空火箭,其中由王老负责的就有12 个,王老也由此成了中国控空火箭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以著书立说,写科技报告,推出多部有特色、有创见的专著。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开会时,他建议院方新开一门有关工程设计的课程。院方对此十分重视,却苦于没有教材。王老在回到北京后,与研究员包妙琴合作,撰写了《工程设计学》一书,哈尔滨工业大学由此正式开设了该课程,并由副院长亲自主讲。他还和研究员李大耀一起撰写了《卫星设计学》一书,业内专家对这部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 《卫星设计学》开创了航天技术领域从设计学角度总结研制经验的先河,是一部学术水平高、具有开拓创新性的著作,有助于使卫星设计工作从经验型走向规范型,有助于提高设计师的水平”。多年来,中国空间技术设计院一直将这部《卫星设计学》作为设计师培训班的教材持续使用。
王希季院士
“绿茵场上健儿们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自己”
作为院士,王老的工作是繁忙有时甚至是劳累的。但劳累本身就是对生命的锤炼,以“忙”为养生之道的王老之所以能长期保持不衰的精力,也许就和他的“忙”有关。不过王老并不是那种不懂得生活、缺乏情趣的苦行僧,生活中的他可谓情趣多多。也许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王老自幼就和京剧有着不解之缘。小时候,他常常为那夸张有趣的脸谱髯口、银光闪烁的刀枪剑戟而雀跃鼓掌、意醉神迷。从最初饶有兴趣地观看生旦净丑的热闹,到后来一板一眼地赏析不同流派的行腔,京剧的魅力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心倾神驰。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剧院观看演出,就在晚上听一段梅兰芳、马连良等名角的录音,既过瘾,又解乏。王老也喜欢游泳,尽管年事已高,遇到好的水域仍忍不住要下水游个痛快。王老看世界杯足球赛转播时的忘情和投入,绝不逊于年轻人,他认为“绿茵场上健儿们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自己”。当然,在电脑上玩玩扑克、看看小说也是他不错的调节或消遣。他看的小说不仅有历史的,也有武侠的,对二月河及贾平凹的作品尤为偏爱。每天清晨,他还会在研究院花木扶疏、绿树成荫的静谧院落打上一套太极拳,那一招一式柔中有刚,不失为锻炼思维、保持健康的好操术。
“才考了90多分,还应更加努力”
1950 年10 月1 日,王老和聂秀芳在北京举行了欢乐而简朴的婚礼。聂秀芳是个积极热情、富有进取心的人,在家中,她相夫教子,在单位,她兢兢业业。不过,聂秀芳也有她的烦心事。自从王老调入上海机电设计院后,就变得“神秘”起来,有时聂秀芳问他工作上的事,王老连闪烁其词都没有,干脆闭口不谈。看到妻子面露不悦,王老就说:“你不知道最好,知道了反而增加负担。”这种“神秘”,直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正式迁往北京、聂秀芳随王老调入同一系统后,才“真相大白”。有人称王老是个工作狂,此话不假。一次,王老感冒,因喉咙发炎不能说话,聂秀芳满以为他可以休息几天了。哪知同事来看望王老时,王老竟然用笔和同事“谈”了起来,对此,聂秀芳既心疼,又无奈。王老对儿女的要求十分严格,小女儿庆红考试全班第一,王老仅淡淡地说了一句:“才考了90 多分,还应更加努力。”尽管如此,全家的气氛却十分融洽。每到节假日,家人们会陪着王老到公园游玩,或看上一场电影,回来时说说笑笑。有时兴致来了,王老也会唱上一段京剧或抗战歌曲。晚饭后,陪着老伴到附近的紫竹院公园散散步,这对于王老来说,也是他最好的放松。王老的高寿,不能说与他幸福的家庭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