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培养学生设疑能力初探
2019-11-27李晓科
李晓科
(宁夏固原市第四中学,宁夏固原 756000)
引 言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朱熹也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高效课堂是师生团结协作,快速、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动态过程[1]。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积极互动、有效沟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设疑、释疑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有效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提高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宽松环境,消除学生压力
高效课堂包括高效“教”和“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努力把每节课做到最好;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爱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真正的师生情谊,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建立新型的优质高效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要充分利用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再苛求那些基础能力薄弱的学生,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要真心实意地表扬他的点滴进步,进而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设疑、释疑能力。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知和理解,或遇到疑问和困难,迫切需要表达交流时,教师应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地提问设疑,启发学生,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以及提高教学效果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他们的提问、表达受各种压力或限制,如教师的指责、同学的嘲笑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设疑、释疑能力,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近、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教师是最可以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当投以赞许的目光,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甚至幼稚可笑的问题,也要及时给予鼓励,从而让学生大胆地提问。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效课堂的“高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效率上,而如何实现学习的高效,则主要取决于师生对核心问题的设疑、释疑,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沟通[2]。譬如,笔者在教学《杨修之死》一课时,通过提问、点拨、启发学生如何设疑释疑,一石激起千层浪。
师:本文的题眼是“死”,那么导致杨修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生1:鸡肋事件。
师:假如没有鸡肋事件,杨修能免于一死吗,为什么?
生2:不会,因为杨修平时恃才放旷,数犯曹操禁忌。
师:看来曹操想杀杨修已久,那么课文具体写了杨修犯曹操禁忌的哪几件事?请各学习组合作探究,给每个故事拟一个适当的标题,交流展示。
一组:第7 自然段:吴质事件,因为主要人物是吴质。
二组:第5 自然段,杨修分食酥事件,理由是杨修分食曹操的“一合酥”。
三组:杨修分食酥事件,因为人物是杨修,事物是“一合酥”。
四组:第8 自然段,曹植出城门事件,是杨修教曹植杀门吏出城门的。
五组:第9 自然段,杨修替植作答教事件,选用人物事件命名。
六组:第4 自然段,改造园门事件。
七组:园门阔事件,杨修善解字谜:门 + 活 = 阔。
八组:花园门事件,因为这件事发生在花园。
师:“改造园门事件”“园门阔事件”和“花园门事件”,这三个小标题大家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纷纷回答:园门阔事件,因为这个小标题简明、具体、准确,它点明了事件的核心……
师:还有哪些语段没有拟定小标题呢?
一组:我们组觉得第1 ~3 自然段,鸡肋事件,这三段主要记叙了杨修破解军令鸡肋之意,扰乱军心,犯曹操禁忌。
二组:还有第6 自然段,梦中杀人事件。
……
通过层层设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
好的设疑,既要扣住全文核心,引起学生思考,又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要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实。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就引不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如果问题太难,则会令学生望而却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另外,教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课前先让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解决一部分简单问题,用红笔标出不明白的地方,在课堂上提问设疑。其实,“问题”就是学生不会的内容,哪怕是常用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语段,只要是学生不理解的,就可以拿来设疑。这样,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增强了课堂教学“对学”“群学”的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抓住关键,引导学生设疑、释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提问就不再只停留在某个词是什么意思,或几个“为什么”等肤浅的层面上,而是深入课文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手法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和主要语段,引导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仔细推敲,从而培养学生设疑的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结合文后注释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孙权和吕蒙性格特点的句子。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认真思考,基本都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如表现孙权性格特点的句子:“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表现吕蒙性格特点的句子:“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之后,笔者让学生根据相关内容分类设疑,学生很快设计了几个不同的问题:(1)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是什么?(2)吕蒙推辞的理由是什么?(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文中写这件事有何作用?(5)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要求学生分组探究,交流展示,结果不到十分钟,学生就顺利地解决了四个问题,只剩下第(4)题较难一些。这时,笔者趁热打铁,巧妙地抓住“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这两个成语,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吕蒙“就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就能理解通过这件事情从侧面反映了孙权和吕蒙的性格特点,同时交代了孙权劝学的结果,深化了主题,总结了全文。
结 语
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交流、实践,笔者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如有时讲得多,练得少;有时提出一组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的学生提的问题还不够具体明确,不好调控课堂;有个别学生虽改正了错误,但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但是,笔者坚信,只要自己长期坚持,不断地学习、交流、实践,困难会逐步解决,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