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考·科幻文学与中学作文

2019-11-27

十几岁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体科学知识科幻

打通科学思维与人文关怀,是科幻文学对中学生写作的最大意义

文/马臻(长沙市明德中学教师)

科幻文学对于中学生写作有什么意义、有多大帮助?这与“吃饭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同样让人有点无语。这显然是个中国式的问题。

这个问题应该从科幻文学的定义开始。在最普通的百度百科上面,关于“科幻文学”的定义是这样的: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否则就是科学奇幻小说)而创作出的文艺,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这种解释还是稍嫌复杂。用我的话来说,“科幻”二字已经表明了一切,“科”意味着科学和逻辑的基础;“幻”意味着幻想,意味着非现实的未来,是一种艺术化的想象。所谓科幻文学,就由这两个方面构成。

它对于中学生写作,当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科学想象未来

我们首先要思考,文学写作意味着什么?

不妨随意引经据典:美国著名批评家苏珊·桑塔格说:“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德里达说:“文学是一种允许人们以任何方式讲述任何事情的建制。”两位大腕讲的虽然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学,但是因为“文学”是写作中的精华部分,最能体现写作的典型本质,因此,我们不妨可以说,“文学”即“写作”的最高本质之一,根据两位大腕的总结,文学就是为了表达和保障人本身的自由,通过语言、思想、想象和形象,来保障和发展人内在的精神、感情、价值和想象的自由。写作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保障,一种属于人的内在自我的发展。

如果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统一思想,那么,科幻文学对于中学生写作的意义就很好理解了。首先,科幻文学比一般的文学多了一层科学的意味,是立足于现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的文学性想象,所以,它与一般的魔幻文学、奇幻文学、神话、传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深深地立足于现有的科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未来,面向未来进行精彩的构想。说到底,这是一种思考和想象人类的未来可能性的文学。

如果写作的本质就是突破平庸现实对于人的心智、想象、价值、精神的限制,获得人的内在自由,那么,科幻文学提供的这种自由更加具有“未来性”,更能对于人类未来进行理智化的想象和表达。未来也就意味着一种可能性,一种希望。

至于科幻文学之中,那些关于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的介绍、探讨与想象,能够进一步向学生们科普知识、激发科学兴趣,这只是次要的了。通过科学想象未来,这里有对人类和自我本身巨大的希望和热爱。

理性思维与中学生写作

这种过于高远的解答,显然还不足以完整地解决那个中国式的问题。是的,我们需要更“急功近利”一些,来回答关于中学生写作的现实助益问题。

不妨来回顾几个事实:

2018 年6 月7 日,是2018 年高考的第一天。在上午的语文科目考试后,多位考生确认,全国卷III 语文科目中的阅读题材料节选于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

此前,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入选人教版初一(下)语文课本,这是全国初中生都要学习的课文。

这显然释放出了某种信号。并不是说科幻文学从此地位飙升,这个信号要告诉我们的是: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在中国教育领域已经越来越受重视,立足于科学之上的文学教育也开始显露端倪。高考阅读已经突破了文学为主的原有框架,科技文、说明文等更加侧重于理性思考和表达的文本,越来越受重视。

在某种程度上,科幻文学(尤其是硬科幻)因为其内在包含的科学知识和逻辑架构,能够涵养和训练学生的某种逻辑感知和理性思考。是的,科幻文学需要理性思考,而且是科学的理性思考,这或许是它的特色与强项,对中学生有所助益。“我思故我在”,现在中学生在“思”上的缺乏,荒芜得触目惊心。在丰富芜杂的生活和社会面前,他们无法洞察什么,往往空空如也。

在科学与人性、人心之间架设桥梁

这个话题还可以更中国化一点。

前两年火热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分为六大素养,其中科学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在解读中,核心素养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包括: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等。这一解读是不是和科幻文学里的“科学精神”有某种割舍不断的联系?科幻文学是不是比一般的科普书籍能提供更多的好奇和想象?

但我认为,“科学精神”还不是科幻文学的全部。作为一名“面目可憎”的高中语文教师,我经常在教室里面看到有学生在读《三体》,有帅气的男生,有可爱的女生。我记得一位男生和我说过:“读完《三体》,好像感觉自己对于世界的感知都完全变了。”

这位男生后来尝试写过一篇数万字的科幻文学作品,用不那么漂亮的歪斜的字体,密密麻麻写在草稿本上,有数万字。我表扬过他的作品,也提过修改意见。

当然,和所有毕业了的学生一样,时光悠悠,我们渐渐相忘于江湖。可我总是记得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确信,这位同学之所以被《三体》感染,并不是因为《三体》里精彩的科学知识与科学想象。《三体》以及其他的科幻文学作品,之所以动人,也许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它蕴藏着巨大的人文关怀,而这恰恰体现了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的“人文底蕴”。

我们的人文不仅仅有中西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的人文也应该朝向未来、朝向希望,朝向某种这种未来和希望背后的人心、人性与人情,来追问和重构人类的价值观。这是科幻文学的独特魅力。

卡梅隆说得好:“科技有能力毁灭人类,但是也可以改变人类。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珍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三体》之类的科幻文学和《流浪地球》之类的科幻电影,不过是在一个新的角度回答着一个永恒的古老的问题: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这是把科学和艺术、知识和人心沟通的艺术。

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只剩下了干巴巴的科学知识、习题以及竞赛,如何让科学焕发出人的精神魅力,如何打通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壁垒,也许科幻文学是中学生不错的一个选择,一个开端。当他阅读和下笔之际,他会知道,科学和逻辑背后,有一个更为根本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只有这个东西,才能囊括真正的科学精神,也才是真正的人文底蕴。这恰恰是我们最缺乏的。

我相信他会为之怦然心动。这很重要。

猜你喜欢

三体科学知识科幻
在科幻的天空自由翱翔
怎样写科幻故事
蜗牛看牙医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刘慈欣《三体》将由亚马逊投资拍摄
《三体》中的物理学
饮料瓶中的云
科幻画工厂
《三体》获雨果奖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