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足迹
2019-11-27
2019 年1 月17——22 日,湖南师大附中的蔡哲参加了北京大学2019 年全国优秀中学生人文寒假课堂。其间,她含着泪听完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的讲座,利用课余时间给程教授写了一封信,并收到了程教授的回应。程教授对她说:“希望你努力奋斗五个月,九月在北大迎接你!”这样的际遇,这样的感悟,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一次成长呢?
一封写给程先生的信
文/蔡哲(湖南师大附中1601 班)
敬爱的程先生:
展信佳!
我是本届人文寒假课堂的蔡哲,来自湖南师大附中的一名理科生。
聆听先生的讲座,我几乎是从头哭到尾。
您抖落披着的棉衣外套,深深地向作为“诸君”的我们鞠了一躬,当时感受到的还只是谦恭。您背过身子,紧握粉笔,洋洋洒洒用诗韵谱出“天光云影”时,那有些佝偻的背影和那抖动的银丝无不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心疼年迈的您,敬仰坚守的您。甚至在心中怀疑自己是否够格听先生您一字一句的教诲,对得住先生的一句“诸君”。
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是情感,亲情当之无愧是那无可断无可灭的一条。故您说至“密密缝的慈母线”时我已泪流满面。
若不是在课堂,我一定放声哭出来了。记得我当时趴在桌上发出了一声哽咽,心中便觉得羞耻,抬头继续听您讲课。此刻,我为我当时的羞耻而羞耻。除此外,我更为在母亲面前任性甩出的每一句狂言、推开她冲出家门的每一次举动而羞耻。当时真的很想对她说出心中的千言万语,但晚上回到宿舍却只委婉道出一句:“这么多年,你也很辛苦啦!”
我很冒昧地给您写这封信,是想向您述说您带给我的震撼和感动,向您表达内心的敬意,同时也想与您探讨为何我们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表达爱的方式似乎总是只在心中回响却不愿付诸实践。
拿我自己来说。妈妈为了抚养我,不免奔波,所以我总与外婆住在一起,对母亲时有缺席的埋怨也会有的。从小,在我的作文里,母亲的形象总是严厉刚强的。有时她只是在我耳边唠叨一会,我内心任性的火苗便熊熊燃起,事后两人悬着泪痕后悔莫及。相反,我对外人更体贴关心。而放在与至亲的相处间,似乎只有他们来照顾我的心情、同我沟通的份。根据我与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了解到我并非个例,甚至可以延伸到成人世界。
其实,我有个秘密:每次当我写外婆,我脑海里总会浮现母亲为我掖被子的脸,是不是我内心想讴歌的就是她,只是无法表达出来呢?
我很善于观察周遭现代生活的细节,对于古代的情感表达却了解甚少。在此便向您请教。
在我的印象里,古人对待父母大多是毕恭毕敬的,还有七老八十“戏彩娱亲”的故事。我在想,是因为古代有许多礼教,从小培养了这样“百善孝为先”、“首孝悌”的观念吗?可否予我一些指正呢?
以上是我个人所思所想,盼先生给予指点。您所赠《唐诗宋词》我已读完,爱不释手,受益匪浅,再精读一遍后,向先生讨教。
恭祝康安!
蔡哲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