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共同体构建策略
2019-11-27祝新福
祝新福
(福建省晋江市华泰实验小学,福建晋江 362200)
引 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阅读教学包含教师、文本、学生等众多教学因子,阅读不是依靠单一教学因子就能完成的,需要融合多种教学资源。”所谓教学共同体是指师生双方以个体的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习得知识和技能,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获得一定的认知,简单来说,教学共同体就是教学资源融合的具体表现。通过构建教学共同体,个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置目标,明确共同体教学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建立教学共同体,教师必须设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为学生设置好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一实现,这是教学目标设置的常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参与进来。在具体操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这些都需要明确。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研究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也应罗列出在教学各个环节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不懂就问》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文本内容,首先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内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大胆主动提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其次,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读了文本内容,你认为这节课你能学到哪些知识?从孙中山的行为中你能获得什么精神启迪?”学生认真思考。有的学生说:“这节课有很多生字词,我都要学会,尤其是‘孙’‘私’这两个字格外难写,我要多记几遍。”学生说完后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教师接着问道:“还有文本内容呢!”学生恍然大悟,说道:“还要记住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要像孙中山一样,遇到不懂的问题,要主动问老师。”如此,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明确了教学方向。
对课堂进行科学预设,设置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打破习惯思维窠臼,从多种角度设置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明确认知;同时,教师也要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有整体、宏观的把握,这样才能实现目标设置的科学性,打造高效课堂[1]。
二、共读文本,铺垫共同体情感认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阅读方式,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朗读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激活情感的方式。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让学生开展个读、齐读、合作朗读等。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其积极作用,但比较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和榜样作用,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示范性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例如,在教学《妈妈的爱》时,首先,教师播放关于母爱的视频导入新课,并说道:“妈妈把我们拉扯大,到底为我们付出了多少,我们能说得清吗?就让我们朗读这首诗歌,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认知初步形成。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本内容,为了激活学生的朗读情感,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听完教师的朗读后,有的学生动情地说道:“在听的过程中我忽然想起了我的妈妈,她虽然是个平凡的家庭妇女,但是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我的身上,每天早晨早早起床为我做早饭……”在教师的朗读感染中,学生阅读热情被激活,教师顺势与学生开展互动合作,教师读一节,学生读一节。在教师的情感熏陶下,学生的朗读热情持续高涨。
要想顺利推进教学共同体的发展,师生双方必须强化合作意识。合作朗读也是师生共同体的一种体现。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活动中。师生合作朗读使师生双方获得相同的认知和情感,对阅读活动的顺利推进有积极影响。
三、深挖主旨,开发共同体多元思维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能够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也能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彰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便利条件,实现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歌德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不到底的。”文学作品解读角度众多,同时很多文本主旨也比较深刻,但小学生对文本主旨的把握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要正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引导。
例如,在教学《和氏献璧》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卞和的人物形象:“当卞和第一次将宝石献给厉王后,他被砍掉了左脚;当武王登基后,他为什么还要去献宝石?我觉得他太傻了,居然不吸取教训,他怎么不想想如果武王和厉王是同一类人该怎么办。”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卞和是一个执着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他一定会坚持下去,他的这种品质是非常高尚的。”这时教师与学生展开辩论赛,借助辩论赛,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升级,并准确把握了文章主旨和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构建教学共同体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师生双方对文本主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要想挖掘文本主旨,教师必须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交流,借助教学问题,共同挖掘文本内涵,确保阅读效果更高效[2]。
四、延伸情感,彰显共同体个性特色
情感是文本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文本的落脚点。在感知文本情感时,教师应以文本内容为基点,有效链接各种知识,并将文本外延拓展到学生生活中去。在教学共同体中,要想让学生深度感知文本情感,教师必须要设计开放性、差异性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在夯实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表达训练,彰显学生个性特色。
例如,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首先,教师播放“冰花男孩”图片导入新课,并深情地说道:“面对崎岖不平的上学之路,面对严寒的恶劣天气,‘冰花男孩’为什么毅然决然去上学?”让学生讨论交流。其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并提问:“山沟里的孩子需要翻过好几座大山才能到达学校,他们和你们的年纪差不多,想一想,你是如何上学的?”有的学生说:“都是我爸爸开车送我上学,我从来不会走路上学的,看到山沟里的孩子,我感到非常难过,原来还有这样的地方,还有这么可怜而又坚强的孩子。”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感受到了大山里的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
教学共同体创建了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在文本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了思考、对话、表达。教师要将阅读学习延伸到课堂外,拓展到生活中,从而深入体验作者情感,以发挥教学共同体的最大价值。
结 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丰富,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也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且相关的角色,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3]。教师要将自身与学生融入阅读教学实践中,并充分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同时,凸显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教学共同体,实现师生双方共同发展,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