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主题勾连 加强言语实践—小学语文古诗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2019-11-27孙琍

名师在线 2019年16期
关键词:伯牙诗文古诗文

统编语文教材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经典诗文的阅读,本文从提升古诗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古诗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关注主题勾连、加强言语实践,并结合课例对诗文中的开掘式、诗文间的关联式以及诗文外的延伸式等探究性阅读教学进行了相关探讨。

翻阅统编教材,我们欣喜地发现,祖国的经典诗文,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伴随着诗意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古诗文的经典阅读篇目大大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统编教材中绽放光彩。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爱上古诗文阅读,并在经典诗文的阅读中得到陶冶,提升素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阅读,通过诗文中的开掘式、诗文间的关联式以及诗文外的延伸式等方式,关注诗文的主题勾连,在诗歌研读、赏析中加强言语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有效教学。

一、诗文中的开掘式探究,研读意蕴

如何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方式对诗文本身进行开掘,激发学生对诗文深入探究的兴趣,是一堂语文课精彩的关键。而要想对一篇诗文进行深度的开掘和探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深入开掘诗文意蕴,激发其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之后引导学生在感受作者的情、思和意中建立主题勾连,在感悟表达中加强言语实践。

例如,笔者在执教《伯牙绝弦》时,在学生把握了基本内容和文言字词的基础上,确立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友谊之树永常青”的主题,让学生在角色中诠释诗文,勾连生活感悟,领悟其中的情感意义,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具体课例如下。

【课例】《伯牙绝弦》教学片段

教师:因为一曲《高山流水》的清雅之音,伯牙和钟子期之间便有了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故事,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高山流水遇知音,友谊之树永常青”的意义。选择下面你最想表达的一份心情去诠释,分享你的感受和智慧。

(1)一份纯真的友情依旧在心底暖暖地回荡,当你读了《伯牙绝弦》后……

(2)你拥有过真挚的友谊,但未曾珍惜,如今友情已随风而逝。当你读了《伯牙绝弦》后……

(3)或许你有知音难觅的感觉,当你读了《伯牙绝弦》后……

(4)你是个很重情谊也非常珍惜友谊的人,当你读了《伯牙绝弦》后……

学生走进相关角色,自主分组讨论,然后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倾听,并进入状态适时交流。教室里,掌声此起彼伏,真情的流泻即在瞬间,并诠释着文中的主旨。学生对“高山流水遇知音,友谊之树永常青”的内涵有了很好的理解,同时在对美丽故事的感悟中学会了真心体验和感受友谊,也学会了珍惜友谊。

由此可见,进行诗文中的开掘式探究,并不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古诗文知识的掌握,但它却能使师生双方分享思考、经验与认识,交流情感、体验与观念,在相互勾连中彼此激励与批判,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言语实践中获得完善自身、超越自我的动力。当然,对一篇诗文的开掘,仅让学生把握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寻找方法让学生在优秀的诗文中去感受,去思考、领悟和发现,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智慧碰撞,在彼此勾连与交流中启迪心灵,进而提升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的效率。

二、诗文间的关联式探究,注重关联

纵观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古诗文阅读篇目,其中有不少诗文写的是相同的主题,有以“春天”为主题的古诗《咏柳》《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等,还有以“秋”为主题的古诗《夜书所见》《山行》等。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同一学段、相同主题的诗文进行重组,通过勾连主题进行关联式的探究性学习,切实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教学效率。

例如,笔者在执教山水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就采取了分、合统一的教学方式,即除了对李白、苏轼二位诗人的作品进行赏读和探讨之外,还采取了跨越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界限,通过欣赏“祖国山水的壮美秀丽风光”进行串联,使学生关注诗文主题勾连,并从中得到进一步的领悟和熏陶,在赏析中加强学生言语实践,在生生、师生对话中提升其表达能力。具体课例如下。

【课例】《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段

首先,走进诗歌,在配乐赏读中领悟天门山的壮阔气势和西湖风光的秀美旖旎。然后进行分工探讨,最终由学生总结出不同风格的山水诗的写景特色。

(1)《望天门山》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借水势衬托山的奇险,李白对天门山的豪情描写更能表现出其豪放气息。

(2)《饮湖上初晴后雨》以奇妙而贴切的比喻描绘了西湖秀丽妩媚的神韵,与天门山的雄浑气势截然不同。

(3)寄情于景,以景表情,情景交融,又是此二首山水诗的共同之处。

其次,笔者让学生寻找寄情于景时诗人所选用的意象。学生在诗作中找出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水光、山色、西子等意象。笔者和学生一起走进这些意象,感受中国传统的审美形式,从而使学生领悟这些意象如何契合诗人心中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感。

最后,让学生品味写景的千古绝唱。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这两首诗中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诗句,再进行个性赏析,并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

笔者在解读诗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真情,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在诗文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情感得以升华。关联式探究,不仅对学生拓宽知识面、感受诗文中蕴涵的人文情怀有很大帮助,而且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并引起了他们在课堂之外的探索和发现欲望,从而带来更深远的意义。

三、诗文外的延伸式探究,启迪思维

关注主题勾连,链接教材以外的诗文内容,进行延伸式的拓展探究,可以扩大学生阅读面,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感悟。例如,笔者在执教《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抛出话题“李白一生写过多少送别诗”,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引领学生品味李白送别诗中所描写的对“友谊”的理解与感悟。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送别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亲戚朋友等,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的才情与依依惜别的友情一起流光溢彩,勾连主题能开启学生探究的思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李白各个时期的诗歌及其寄托的感情有比较清晰的观照和感受。具体课例如下。

【课例】《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片段

教师:细细品读李白的送别诗,你会发现它突破了传统送别诗“执手相看泪眼”的情调,融入了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通过阅读,我们能感受到李白丰富的情感内涵与独特的浪漫主义魅力。

首先,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李白“送别”诗句。

其次,确定赏读三首诗歌:《渡荆门送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送友人》,探讨相关情感。

(1)找出诗中描写“送别”的句子;

(2)通过感悟诗句进行想象与联想,揣摩诗人当时的心情。

再次,学生讨论,概括出李白不同风格的送别诗的特点。

(1)壮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读到这里才明白诗人所指的送别者竟然是故乡之水!正是这“故乡水”,把诗人送上生活道路的远大前程。《渡荆门送别》一诗,在依依惜别中见得豪放,在恋恋不舍中深蕴壮怀。

(2)醉别:要离别,什么都别说,先“干杯”,来他个一醉方休。虽然分道在即,飞蓬将逝,还是“且尽手中杯”为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这首诗,句句不离“酒”。全篇紧扣“醉”,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醉别”。

(3)惜别:李太白一生游历南北西东,朋友甚多,有达官贵人、山野村夫、隐逸之士,甚至还有黄发垂髫,几乎所有的相聚都让诗人喜从中来,而每一次离别又使诗人依依不舍。《送友人》如步入桃园仙境,感到“情”与“景”、“思”与“境”的最完美统一。

在不同风格的送别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李白独有的人生体验,他与老朋友相别,似乎比今人还要豪壮得多,豁达得多。他用奔放而充满豪情的语言将无限的情思凝结成一篇篇大气的诗作。

最后,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在课后去找一首李白涉及“送别”的诗歌进行赏读。

经典诗文是了解博大精深的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积极开启思维,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在诵读优秀古诗文的基础上,在延伸式探究中勾连主题,加强学生言语实践,提升其语文素养。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经典,需要一代代人去感受和挖掘。古诗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感受精神生命为出发点,在落实好语言文字基础的同时,强调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的自主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用勾连主题的方式重新构建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诗文主题的内涵和古诗文语言的魅力,从而整体焕发古诗文教学崭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伯牙诗文古诗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走遍万水千山
高山流水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