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泉州风土人情 体验别样语文学习—基于地方资源开展的小学语文研学旅行实践研究

2019-11-27李春花

名师在线 2019年16期
关键词:泉州研学旅行

李春花

(福建省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2016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各中小学纷纷投入到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实践活动中,一时间研学旅行百花齐放,广泛活跃在教育教学领域。那么,研学旅行的概念及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实现地方资源与小学语文研学旅行的有机融合呢?以下,笔者立足于自身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对此展开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一、研学旅行的概念及内涵

研学旅行是指学校从所教学生的实际年龄出发,从学生既有的主观认知水平出发,从特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出发,有意识、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集体参与旅行的方式扩展学生视野范围、丰富学识见识、深化学习感悟与体验的一种校外参观实践活动[1]。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恰当运用研学旅行模式有益于学生形成对外界的亲近感,增加自身关于集体活动的实际体验,这对于他们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在内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泉州地方资源与小学语文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

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北承省会福州,南接特区厦门,东望宝岛台湾,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人杰地灵,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极其丰富。立足于泉州当地的地方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既是迎合“最好的课堂在路上”这一研学旅行大趋势的客观所需,也是积极挖掘地方资源,引导学生树立地区自豪感与荣誉感的必要手段。

(一)在研学旅行中深化阅读感悟

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倾向于直观化的理解方式,稍显抽象的内容在他们看来都格外复杂、难以理解,特别是在面对内涵丰富的阅读文本时,不少学生很难通过文字表面把握其内在的含义与哲理,阅读效果大受影响[2]。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应采取直观化、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并感悟阅读文本。

研学旅行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亲身实践的一种校外集体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会得到最直观的视觉冲击与情感体验。因此,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深化阅读感悟,是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力突破口。

例如,《囚歌》是近代革命者叶挺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感情真挚、气势豪迈,强烈地抒发了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及壮志豪情,但教学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很难对诗人叶挺借助本诗所抒发的情怀产生认同感,更谈不上实现深刻理解了。鉴于此,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寻访闽革命历史遗迹的红色之旅”,第一站是解放军烈士庙,这座沿海乡村常见的地方宫庙供奉的是二十七位身穿解放军服、后背钢枪的战士,他们在1949年解放崇武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第二站是李子芳纪念馆,李子芳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抗日战争期间,曾奉命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皖南事变”中不幸被俘,于上饶集中营被残酷杀害,时年三十二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共产党员光辉先锋楷模”;第三站是郭节书房,郭节于1931年率赤卫队、农会等组织开展抗租、抗税斗争,1932年2月,率领群众反对民团长带兵到佛于格破坏山林,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受尽种种酷刑仍坚贞不屈,1932年4月24日,郭节在安溪县城英勇就义。在红色研学旅行中,革命历史一一浮现在学生眼前,带给他们最强烈的感官冲击与情感体验,他们对革命烈士的豪迈情怀以及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这时,再联系《囚歌》这首诗,他们的感悟会更深刻,阅读教学的效果也会更理想。

(二)在研学旅行中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写作时常常会遇到“无米下锅”的尴尬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单调的生活很难有丰富的生活积累,“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才是语文的大课堂。因此,研学旅行不失为一个好的切入点,能让学生走出固定的课堂,到广阔的空间中,接触之前难以接触到的新事物,开阔视野,积累素材。

对此,笔者同样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了积极实践,学生反响良好。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泉州老城区中心,家乡泉州既有远近闻名的“泉州十八景”,又有很多关于街巷的美丽传说,还有许多散落于街巷内的名人故居、故事佳话,更有让泉州人引以为豪的南音、木偶、梨园等优秀传统文化,很多资源都近在咫尺,开展研学旅行不但可行,而且方便易行,做好地方资源的研学旅行,可以大大地丰富学生的素材宝库。

例如,为指导学生写好以“家乡”为主题的系列作文,笔者曾组织学生开展西街研学旅行。活动前,笔者先明确了此次研学的内容和意义,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了研学记录表,再根据每位学生的优势特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布置不同的研学任务。活动中,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观察、访问、调查、查证等形式开展研究活动,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学生兴趣盎然。活动后的交流汇报让笔者惊喜万分,学生有的聚焦闻名遐迩的开元寺,感受千年古寺的沧桑与淡定,畅想“满街都是圣人”的空前盛况;有的留意小巷里遗存不多的古厝,那大门高墙,黑瓦红砖,雕花木窗,引起学生的好奇;有的专注于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特色美食,大名鼎鼎的亚佛润饼皮、人见人爱的老记面线糊、小巷里的康庄满煎糕……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写作素材,更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很多学生感慨,原来每天经过的西街竟有如此美的风景,有如此多的故事,有如此令人骄傲的历史……每位学生无不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结 语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实践证明,研学旅行是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从家乡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入手,结合实际情况将研学旅行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让校内外教育资源联动聚焦,将课堂无限延伸,让学生真正发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泉州地方资源与小学语文研学旅行的结合之道,让研学旅行成为语文学习的助推器,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体验不一样的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泉州研学旅行
泉州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