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19-11-27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城区小学朱合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16期
关键词:花生文本情境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西城区小学 朱合平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为低下,且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待形成,所以这一时期正是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这便为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土壤。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教学需要,更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剖析文本,体悟情感

能够被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必定是精髓中的精髓,大多具有很高的品析和鉴赏价值,且都旨在向读者传递一定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这便为情感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一个有利载体。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以问题为契机,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依据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以便在增强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启发学生学习思维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深刻体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在教学《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我为学生设立了品读环节,即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探究:(1)文章围绕花生讲了哪几件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2)文中哪些词语写了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3)母亲为了庆祝收获,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在收获节上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你更认同谁的观点?为什么?(4)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用意何在?(5)你认为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什么?(6)作者为什么要以“落花生”为笔名,文章为什么要以“落花生”做题目?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又使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习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二、创设情境,直观感受

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创设的富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它在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妨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直观情境,将文本中冷冰冰的文字转化得更具形象化和生动化,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知。

在教学《海上的日出》这篇课文时,我先是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依次出示了大海和日出的图片,并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看过日出吗?你有什么感受?”待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适时引出了新课内容:“在巴金爷爷的笔下,日出是很伟大的奇观。那么,在海边看日出会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感受海上日出的辉煌壮丽。”在向学生讲解和分析文本的过程中,我运用信息技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向学生展现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日出的壮丽辉煌,领会了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

三、角色扮演,心同其情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通常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注重知识性和技巧性的讲授,这便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十分僵化和被动,进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进而更无从谈起情感教育的有效渗透。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建构,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与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以《散落的钞票》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为了在最大限度上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和学习体验,我决定采取角色扮演这一体验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建构。首先,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以对故事的主要情节作以初步感知。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自主分配角色,并在不改变文章原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并发挥合理想象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演绎重现。在这一过程中,我会对扮演每个角色的学生予以一定的指导和点拨,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如此一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使学生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演绎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友善互助的美德和真情的可贵,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与人生观。

总而言之,情感渗透,就是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将情感教育目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自然而然地渗透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以使学生在习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情操,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花生文本情境
掏花生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