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的实践研究
2019-11-27甘肃省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罗代红
甘肃省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 罗代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关键性作用也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被强调。2018年天水市政府办公室亦印发了《天水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案》,各中小学生牢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使命,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入脑入心,使广大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一、主要经验
1.深入开展课堂教育
逸夫小学编写的《伏羲文化读本》、建三小学编写的《国学经典启蒙》、天水郡小学整理的《〈三字经〉简译读本》、华岐小学整理的《天水地方名人录》等校本教材,市三中编写了反映天水地方风情的民歌、民谣、风土人情等教材,大多数学校还编写了校史、家风家训、地方风俗等方面的教材。这些教材深受学生的喜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效果明显。
2.大力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将学校文化建设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是大多数学校的成功做法。从校情出发,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通过学校的墙、廊、栏、园、屏等载体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校园文化建设品位获得极大提升。逸夫小学的文化长廊建设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相得益彰,三中的诗意校园,五中的古诗长廊等。所有这些均让学生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悟了经典的博大精神,较好地提升了师生人文素养。
3.多形式、多途径落实经典诗文进校园活动
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诗词进校园”的工作大多数学校高度重视,诗教工作都能纳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逸夫小学开展的古典诗词抄写大赛、朗诵会、诗文背默比赛、手抄报等活动;用诗歌营造校园的文化风景,让学生感受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实验小学的师生办诗社、出诗集、搞诗会,诗教工作影响较好,多名师生获得奖励。
4.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大多数学校能深入挖掘节日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相关民俗,师生参与度高、兴趣浓。
5.家校联动,树立家风家训榜样
大多数学校能通过发告家长书、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暑期探访、故事、演讲、征文、绘画、手抄报等系列活动,推进家风家训教育进校园、课堂、家庭,提升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一些学校编印的优秀家风故事,开展的课堂渗透家风教育研究,实现了以良好家风促进教育良好的行风。
6.大力推进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
各学校深入扎实推进优秀传统艺术体育进校园活动,认真做好戏曲、武术、书法等相关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的文艺素养展示舞台,全区教育系统文化体艺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各校特色初显,已成为我市教育系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问题梳理
各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但仍然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需要加强传承意识。受考试指挥棒、家长重成绩的影响,个别学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软任务”的重视不够、精力投入不足、推进力度不强。
二是要进一步增强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市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比较匮乏,有的学校传统乐器的教学需要请外援,有的学校秦腔仅靠个把老教师支撑。不少教师自身国学底子薄弱,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陈旧。
三是传承的内涵欠缺。部分学校功利意识明显,指向“应试教育”,偏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忽视对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涵养、民族精神的深入解读。
三、应对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注重顶层设计,出台实施意见,部署系列传统文化项目进校园的工作方案,深入持久地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工作进行系统安排,全面推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划,融入教书育人各项工作。
一要和思想道德教育相融合。要围绕“立德树人”主题,引导各校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结合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美德少年”“最美教师”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如逸夫小学开展的“四进、四查、四促、四培养”活动,注重挖掘闪光典型事例,宣扬美德善,重抓习惯培养,督促激励广大教师重品行、作表率,效果良好。
二要和文化知识教育相融合。要在传统文化校本教材的齐全、系统上下功夫,要放大诗词教育工作成果,还要深入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瓦尽染经典色彩,要推进经典融入学校生活、环境、课程、课堂,适时举办大型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三要和艺术体育教育相融合。要加强体艺课程体系建设,持续做好秦安小曲、甘谷武术、张川骑射等相关课程开发。要加强体艺培育基地建设,在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艺的同时,培养优秀文艺项目后备人才。
四要和社会实践教育相融合。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由之路,是提升思想文化品格的有效途径。继续放大一中、三中的“研学”效应,引导各学校开展好自然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厂矿企业、红色基地、社区小区、历史文化景观,收到“行万里路、破万卷书”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