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经典 绽放华彩
——浅析中华文化经典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诵读
2019-11-27江苏省盱眙县铁佛中心小学卢欣宇
江苏省盱眙县铁佛中心小学 卢欣宇
一、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作品的意义
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典作品无疑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们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出现在我们面前,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雪天琼枝般的空灵俊逸,还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生活图景。
1.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还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担负起传承的使命。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使中华文化经典融入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阅读经典作品,品析经典作品中的景、人、事、理。
2.有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美人格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美人格。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向学生灌输语文考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此外,这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抓起。此时,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学习经典,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还能使小学生变得讲礼貌,讲卫生,更加懂事。
二、创新教学方法,让经典诵读教学摇曳生姿
为了使经典诵读教学摇曳生姿,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革故鼎新,破除陈规,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1.采用生活化教学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生活是语文诵读教学的源头活水。一旦语文诵读教学之花离开“生活”这一泓活水的滋润,就如同万木春之后的病树,毫无生机与活力。所以教师在经典诵读教学中,需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穿着汉服,来到生活中、大自然中进行经典作品的朗读。在生机勃勃的春季里,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投入春天的怀抱。一边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倾听鸟儿的婉转鸣叫,一边让学生席地而坐,放开喉咙,有感情地朗诵《春晓》《绝句》《春日偶成》等诗歌。这不仅使学生亲自感受到了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增加诵读教学的丰富性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惬意,最无忧无虑的时期。童真无邪、好奇心强烈是他们的共性,这使他们更愿意在一种有趣生动的情境中去探求知识。鉴于此,教师要主动破除传统教学模式的枷锁,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从而拨动学生诵读经典作品的心弦,点燃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之火。
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弟子规》的时候,就可以创设表演情景剧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让几名“小演员”表演《借东西》的情景剧,并让“观众”说一说剧中人物的做法对吗?有的学生说:“不对,因为他在未得到他人允许的情况下擅自使用别人的物品。”还有的学生说:“他在用别人的东西前,应当给别人说一声,否则,这就相当于偷窃了。”教师说:“大家都说出了他们的不对之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地处理呢?让我们看看古人怎么做。”教师出示《弟子规》内容: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再次,教师引导学生齐读,并理解其意思。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诵读经典,注定为语文教学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开展小组合作的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可以把小组合作引入诵读教学中,可以让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游子吟》的时候,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教师对学生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一美德,更要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这节课,我们诵读的《游子吟》就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地聆听《游子吟》,并对生活中能够体现母亲对你的爱的场景进行回想。”于是,教师开始播放《游子吟》的朗读视频。其次,等视频结束后,教师让全体同学一起诵读《游子吟》。再次,教师对学生说:“请大家在小组内部就母亲对自己无私的爱的事情进行讨论。”如此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内蕴的理解。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经典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终年不化,亘古流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经典作品中的内涵,采取有效策略,优化诵读教学模式,使经典作品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吟诗、诵词、赏曲、读典、记文的过程中,重温经典之作,感受经典之魅力,去追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去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去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