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资源创造 促进读写结合
2019-11-27吴厚梅
吴厚梅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江苏仪征 211400)
引 言
当前人们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偏重于阅读能力、方法和习惯的培养,片面关注读,课堂上形成读归读,写归写,“井水不犯河水”的读写分离状态。那么,怎样让读和写更好地融合呢?笔者做了尝试,认为应该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践。
一、利用校本资源进行写作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较多,学校的人文环境、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可以挖掘的资源。例如,学校开展的古诗文辅读活动,笔者除了按照要求,带领学生诵读外,还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篇目让其进行改写、想象、续写,学生兴致很高。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今年,仪征市进行了创建“强富美高”的新仪征活动,利用假期,笔者带领学生去采访、找资料,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家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报道。学生乐于参加这些活动,因而从内心产生一种直接动力,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实践,从自身的写作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自身的写作兴趣。
二、利用家庭资源进行写作
为了解学生的生活,笔者还利用网络,建立了班级博客,在取得家长的支持后,让家长将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及时反馈给笔者,笔者也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布置一些作文,逐渐丰富了作文内容。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笔者让家长给学生的作文写评语,笔者通过网络平台也对学生的作文及时进行反馈,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与家长的关系也融洽了,可谓一举多得。此外,笔者将学生的读书笔记公布在博客里,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而且可以就一本书进行跟帖评论,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高。生活处处有文章,说话做事皆文章。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逐步提高了习作兴趣[1]。
三、挖掘文本与生活的相似点进行习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所以,学生的作文素材应源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这一大海洋,那么学生的作文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材中有大量描写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文本,这些都可以进行二度开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学生从文本引向生活。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后,笔者让学生去参观仪征的名胜古迹,如鼓楼、天宁塔、博物馆,让学生与身边的这些古迹进行全方位“对话”,去收集、去了解,从而获得感性体验,并将之化为文字,形成习作,学生有感而发,思维活跃。经过这些锻炼,笔者发现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与理解力等均得到了发展。可以说,学生的这些能力是互相交融、互相促进的。
四、利用本地人文、地理资源,结合课文特点进行写作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烟台的海》时,将烟台的海与流经仪征的长江景观相映衬,利用本地资源,进行读写一体化的实践,现将操作过程记录如下。
(一)充分阅读烟台海的特点
在教学中,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烟台的海的特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在初读课文后,笔者问学生:“读完课文后,感觉如何?”学生回答:“景色很美。”于是,笔者进一步提出要求:“找出课文中你觉得最美的句子,并读出来。”学生们纷纷给出答案,笔者及时给予表扬。在整个读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中去享受阅读的快乐,以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
(二)品析赏读,揣摩写法
在阅读《烟台的海》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笔者让学生精读课文的第2到第5 自然段,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学生不难看出每段都是先写景后写人。
在学完课文后,笔者还让学生整体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构思文章的。因为这篇文章的脉络非常明显,学生在充分诵读后完全可以总结出来,这就为下面的仿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找准结合点,仿写片段
写作素材要注重实效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以利于学生迁移写作方法。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练笔,仪征地处长江下游,学生大都从小就生活在长江边,对长江非常熟悉。笔者先让学生说说长江四季的景色,学生发言非常热烈,气氛也很活跃。
趁热打铁,笔者给学生布置任务——模仿《烟台的海》的写作手法,写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长江的景色。因为结合了学生的生活感知,并渗透了写法指导,学生写得很精彩,例文如下:
春天,江水变得绿莹莹的,微风泛起,江面上出现了一道道涟漪,弯弯曲曲。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有许多小星星在眨巴着眼睛,漂亮极了。你看,那水中的芦苇,在风中轻轻地飘拂,好像奏响了一曲春的赞歌。堤岸上,杨柳舒展了她婀娜的身姿,花坛里五颜六色的花招引来许多小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好像在跳舞。那边,几个放学早的学生正趁着风大在放风筝,他们拿着线在奔跑着、追逐着,还不时喊道:“飞高点,再飞高点。”红红的小脸蛋上挂满了晶莹的汗珠,可他们满不在乎,江面上飘荡着他们的笑声。
秋天,江面变得平静了,空气中充满了秋的凉意。告别了冬日的凝重、春日的活泼、夏日的柔和,秋天的长江显得有几分成熟。极目远眺,朦朦胧胧,一只只水鸟用翅膀扑打水面,像是要展翅高飞。江上白帆点点,宛如闪着银光的星星。岸边草黄了,树叶也黄了,微风吹拂,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宛如千万只黄蝶在翩翩起舞。大人们坐在松软的土地上钓鱼,他们手拿鱼竿,静静地看着远方,仿佛在品味“一江秋水向东流”的雄伟、豪放;孩子们在岸边抛石子、嬉戏,玩得不亦乐乎,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
一篇篇佳作应运而生,笔者让他们充分展示,师评、生评、自评,创造的火花不时闪现,掌声一次次在教室响起,从学生红扑扑的脸上,笔者感受到了他们成功的喜悦,笔者又乘机布置课后作业,模仿课文,将长江四季的景色写完整,可谓水到渠成。
结 语
总而言之,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的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思维组块”积累,让学生不断有创造性的火花闪现,还促进了学生读写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