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视野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2019-11-27杨娟
杨 娟
(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引 言
HPM 是“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的简称,意指数学历史和教育的关系。HPM 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数学史在数学文化中的作用,数学史与历史发生教学、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关系,数学史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等。基于HPM 视野,从数学史的视角设计、研发初中数学教学,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绩效。
一、HPM的理论基础
基于HPM 视角设计初中数学教学,不但有心理学基础,而且有教育学、历史学、发生学的基础。探析初中数学教学的HPM 基础,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理。
(一)历史相似性原理
匈牙利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深刻地谈道:“只有理解了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种知识作出更好判断”。也正如荷兰弗赖登塔尔所说:“历史正是通过避免走盲目的道路,通过缩短大量弯曲小道,通过历史自己重新组织的道路系统来修正自己。[1]”这些论断得到了包括后来克莱因、庞加莱、卡托斯等世界级数学大师的鼎力支持。他们都一致认同,学生的认知过程与人类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历程有着严格的相似性,数学史可以让数学教学获得启迪。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学习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纳、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甚至创造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将历史发生原理和建构主义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数学教学设计,为HPM 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供有益支撑。作为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当把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知识演变、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厘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其深刻把握相关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的知识演变、发展历程。同时把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将数学史的启迪和学生的能动建构结合起来。
二、基于HPM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中国科学院的李文林教授说:“数学史除了为历史、为数学而历史之外,还应该为教育而历史,也就是要充分发挥数学史的教育功能。”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说:“数学史应当成为数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说:“数学课程内容应按照数学史内容的发展顺序展现给读者”。以数学史为触媒、为载体,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庐山面目”,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敞亮学生的数学视野,丰富学生的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数学品格与精神[2]。
(一)链接式教学,让“史”荡漾眼前
所谓“链接式教学”,就是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添加一些对该知识进行历史探索、发展的链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看似规定性的知识,如果追问历史本源,都有着“规定的意义”。比如,在教学《角和角的度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一个周角等于360°这个数值,了解角度制源于巴比伦人的天文历法。古代巴比伦人迷信天象,因此他们将数学与天文学联通起来进行思考,他们用数学方法研究天文,将圆周分为360 度,每度60 分,每分60 秒,这就是今天度、分、秒的来历。同时,又因为古代巴比伦人在研究中发现,360 这个数有22 个真因子,包括了除7 以外从2 到10 的所有数字,因而让很多特殊角的度数都是整数。这样的数学史链接,有助于学生感受、体验数学知识,数学规定的合理性、必然性、科学性。
链接式教学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史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趣闻逸事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运用链接数学史的知识点很多,如负数的概念、勾股定理、函数的知识,等等。通过链接式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让“史”荡漾于学生的眼前。
(二)再现式教学,让“史”始终在场
如果说“链接式教学”主要是对数学史知识的简单介绍,那么,“再现式教学”则是选取数学知识展示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片段。因此,再现式教学实质上是教学中的一种“切片展示”,选取的是能体现数学思想方法、能解决数学重难点知识的一些历史。再现式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在数学与历史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用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无理数”这个概念,顾名思义,许多学生认为无理数就是没有道理的数,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中,笔者借助课件再现了希帕斯发现无理数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了无理数是“不可通约量”,它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相信“万物皆数”,这里的“数”是指两个量的比。因此,根据拉丁文,有理数又被翻译成“比数”,而“无理数”又被翻译成“非比数”。在这里,“理”就兼具了“比率”“合理”的意思。有了数学历史的再现,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数学概念了。当然,再现式教学并不是数学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能反映数学发现条件、意义和认识过程的片段展示。通过数学史的再现,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发生的动人历程,更能感受到数学家为数学真理而奋斗甚至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融入式教学,让“史”游弋其中
在HPM 视野下,将数学历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渗透数学历史,让学生获得数学历史的某种感悟。教师不提任何数学历史的知识,但学生却在真实地经历着对历史相似性的数学探究。为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领学生重蹈人类探究的步伐。
比如,“负数”对初一新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如何引入负数,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呢?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4 个苹果平均分给4 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几个苹果?3 个苹果平均分给4 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苹果?让学生体验分数的诞生,为其学习负数奠定基础。其次,笔者变换情境,用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小张今天挣了100 元钱,各项支出总和为80 元,小张今天的净收入是多少元?小张今天挣了100 元钱,各项支出为230 元,小张今天的净收入是多少元?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的数已经不够用了。这时,笔者启发学生按照分数的数系扩大,猜想一种新的数,从而激发学生对负数学习的心理需求。教师不露痕迹地融入了数学史,让学生体验到负数的诞生历程以及负数的意义:引入负数后,任意两个数都可以相加或者相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融入式”教学,更能凸显学生的创造意义。
结 语
基于HPM 的教学视野,链接数学历史,再现数学历史,重构数学历史,能让初中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触摸到数学知识丰赡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意蕴,形成丰硕、曼妙的学研旅程。如此,数学史方能照亮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