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绘本故事“活”起来
——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初探

2019-11-27蔡花螺

名师在线 2019年18期
关键词:图画道德与法治绘本

蔡花螺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罗山街道军民小学,福建泉州 362200)

引 言

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引入了绘本故事,它的直观性、生动性等特征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但是,由于篇幅等条件限制,《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绘本不如专业绘本书籍的画面精美,图画内容也不够丰富[1]。在绘本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就图教图,学生便只能通过静态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但是,绘本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和听的阶段,我们还要在看、听之外引导学生与绘本进行双向交流,想方设法让绘本中的图画“活”起来,让课堂教学 “活起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效。因此,笔者就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绘本故事“活”起来进行了一些探究。

一、观察讲述,让绘本故事“活”起来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丰富的绘本故事,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文本解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绘本图片,厘清基本故事情节,并通过故事对学生展开教育。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小马虎》一课时,教材中有三幅静止的图画,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后,以故事的形式对图画进行讲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图一的小朋友扣子扣歪了;图二的小朋友把铲子弄丢了;图三的小朋友又漏做了一道题。笔者含笑听着,随即表扬了学生:“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很完整,一个个都是小小故事家。”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教材中静止的图画“活”起来,再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进行体验。于是,笔者接着提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犯下了马虎的错误呢?”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联系生活,有的说可能起晚了,想快些穿衣服,没想到越忙越乱;有的说可能家长在催促小朋友赶紧回家,落下了铲子;有的说可能图中的小朋友急着去看一本有趣的课外书,做完试卷就忘了检查……

在笔者的引导下,一幅幅静止的图画在学生口中“活”了。他们饶有趣味地“走进”绘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对话、一起思考,他们说出了自己对图画的观察和感受以及自己的真实经历与感受。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展开教育。

二、游戏活动,让绘本故事“活”起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2]”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法实施教学既可以让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寓教于乐,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有人帮,不一样》教材中只有两幅图画——两个小朋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添画,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合作的内涵。但笔者明白,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绝不可能只通过教材中的两幅图画加上教师的讲解就能让他们明白其中的内涵。所以,笔者打算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在游戏前,笔者告诉学生游戏规则:一人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途中有沙包、矿泉水等“障碍物”)顺利通过者获胜。开始游戏时,第一组学生磕磕碰碰,最终没有人能顺利完成任务。其余的学生早已笑成一团。此时,笔者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顺利完成任务吗?学生建议,应该有人用话语提醒,或牵着他们的手,帮助他们避开障碍物。此时,笔者知道自己的目的快达到了。笔者笑着让学生各自找一名同伴,互相帮助,再次进行游戏。

游戏继续进行——两人合作,一名学生不能动,另一名学生蒙上眼睛,不能动的学生来指路,蒙上眼睛的学生往前走。在第二次游戏中,蒙上眼睛的学生大多能在同伴的帮助下顺利走到终点,获得胜利。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感悟到:生活中,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可以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表演活动,让绘本故事“活”起来

教材中的图画是静止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突破单纯的阅读方式,开展绘本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绘本表演是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参考绘本图画,借助表演的方式,对故事中的角色或情节进行加工改变、再现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我们有精神》一课时,教学过程中笔者先组织学生阅读绘本,再观看上学期学校参加“队仪式比赛获奖”的录像:在庄严的队歌中,严肃认真的旗手和精神饱满的护旗手如何出旗;中队长如何发号施令;小队长如何整队;队员们如何敬礼……通过看录像,笔者组织学生模仿表演。表演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在正式、庄严的场合里“有精神”的样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再如,在第二课时,笔者组织学生对比模仿表演走路的姿势。如走路时垂头丧气、弓腰、驼背和昂首、挺胸、正步走表演。观看表演后,笔者启发学生思考:你喜欢哪种走路的样子?为什么?借表演,引思考。学生都喜欢昂首挺胸、有精神的走路姿势,并说出理由,也都能理解“精神”就是有“精”“气”“神”,“有精神”还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四、讨论教学,让绘本故事“活”起来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道德与法治绘本式教学过程中,运用讨论法实施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例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笔者借助绘本《肩头上的爱》,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奶奶不帮“我”背书包是不是不爱“我”?讨论交流过程中,有的学生说“不帮”就是“不爱”,有的学生说就是“爱”我们,才让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讨论后,笔者引导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长辈对我们的关心疼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 “爱”,都是“爱”的深沉表现。

结 语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看到绘本中的画面、文字在笔者的再加工下,已经由“静态”图画变得“动起来”,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这怎能不让笔者欣喜激动呢?笔者深深地感到,绘本就像一颗幸福的种子,不仅悄然落进笔者的心中,也悄悄地落进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并悄悄地、渐渐地在学生的心里发芽、开花、结果……

猜你喜欢

图画道德与法治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