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徜徉在诗意盎然的动感课堂

2019-11-27施怡妮

名师在线 2019年16期
关键词:共舞梧桐树自然段

施怡妮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晋江 362200)

引 言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美好的、蕴含着意境的课堂。置身于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应该是诗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它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关注人文与情感的教育,更坚持学生精神的自由。语文,因诗意而灵动;生命,因诗意而精彩。

一、优选重组,寻找一份文本的诗意

王崧舟老师说:“潘新和先生主张阅读活动首要和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优秀读物的‘秘妙’。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不妨将这‘秘妙’称之为‘文本诗意’。诗意语文的实践智慧,始自对‘文本诗意’的阐释和重构。[1]”对此,笔者将它理解为教师在备课之初要细读文本,从内容和形式上去细读。对文本任何一处的细微点保持高度的敏感,读懂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然后根据每一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将其文本秘妙进行优选、重组,整合与融入,开掘出教学内容的诗意。

王老师执教《与象共舞》一课时,他的教学意图是以培养写作能力为取向,重视言语形式理解、感悟和应用,所以文本秘妙定位为一语双关。他这样优选重组文本:首先以猜

想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如果让你来写《与象共舞》这篇命题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然后话锋一转,作者从头到尾写的都是和大象一起跳舞吗?既然题目叫《与象共舞》,为何真正写到的就只有第五自然段呢?这不是离题了吗?带着疑问,王老师直接抓住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精读细品,品味语言,从中体会“与象共舞”的另一层含义:人与象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篇课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写“与象共舞”,从而让学生明白了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一语双关,同时又顺水推舟进行题型扩展(“与×共舞”)和取材指导。整堂课紧扣文本秘妙,巧设迷障,拨云见日,在闲庭信步中缓缓地进行诗意推进。

二、闲适自由,享受一份幸福的体验

诗意的课堂也是闲适自由的课堂,让学生置身其中能自由驰骋,享受来自文本感悟、来自师生对话的幸福体验。

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笔者利用学校操场上那株有九十多年历史的梧桐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户外学习活动。教学开始时,笔者利用悬念激趣:“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大家的老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想见见它吗?”接着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指着梧桐树说:“这位老朋友就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梧桐树,它今年九十多岁了,是名副其实的老树。今天它要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老树的故事》。同学们,看到老朋友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呢?”这种户外学习使学生有了一种新奇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跟梧桐树畅谈:“梧桐树爷爷,很高兴能和您一起学习!”“梧桐树爷爷,您真像学校的卫士!”……有的还跑去摸摸梧桐树,跟它“握手”,感谢它为同学们遮风挡雨,学生的真情溢于言表。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后,笔者让学生席地而坐,组织他们读课文,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丁丁对老树说了些什么,通过各种形式把课文读熟。理解课文后,笔者让学生熟读成诵,然后对着梧桐树把课文读给它听,学生个个读得声情并茂、真情流露。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还创设了以下几个活动:(1)借助插图让学生说说老树为什么笑?树上的小鸟从哪来,为什么要在老树上安家?(2)角色扮演:小鸟和老树会谈些什么话,老树会告诉丁丁什么样的故事和童话;(3)面向梧桐树,向它提问题。

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里,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在扮演老树和小鸟在对话时就有许多极富个性、童趣十足的诗意语言涌现:“老树爷爷,我在您身上跳来跳去,您会难受吗?”“不会啊,我感觉很舒服,就像在为我按摩。”……在学生们自由地与老树、与文本共舞时,也在零距离地与教师诗意共舞,共同享受着教学相长的幸福和乐趣。

三、品味语言,追求一种和谐的节奏

诗的美学价值之一在于其节奏与人的情感节律的合拍,诗意语文也追求节奏与学生生命节律的和谐。这个节奏包括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与文本语言的音韵节奏[2]。

《丝绸之路》一文既是对丝绸之路的说明,也是为张骞作传,课文比较冗长深奥,而对于这种历史性、说明性较强,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也能从中找出语文的诗意来。在整堂课的教学节奏把握上,笔者紧紧抓住“历尽千难万险”这一文章的文眼,采用直入中心教学法。先让学生找出中心词,然后找找课文哪些句子是描写张骞开辟丝绸之路遇到的艰险,进行圈画写批注,将重点锁定在第五、六、七自然段,抓住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音韵节奏,感受语言的魅力。(1)比较换词法:你能给“浩瀚”换个词吗?(2)追索挖掘法:从“煎熬”你能体会到什么,想想张骞他们还会遇到哪些困难,还要忍受着什么?(3)比较句子赏析法:比较“他等待着,准备着”和“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哪句话写得更好,为什么?然后创设语言情境,三次引读句子:a.日复一日,为了躲开匈奴的暗中监视,张骞只能——;b.年复一年,他已经娶妻生子了,但还是——;c.转眼十一年过去了,他已经过着比较舒适的生活了,但依然——(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一次比一次读得低缓,一次比一次读得坚定,让张骞的智慧和忠诚尽显无遗。学生在诵读品评中探求着语言文字的节奏和神韵,在触摸着语言的生命律动中品味着文本、人性之美。以上对于重点段落5~7自然段的品味,可以说是浓墨重彩、酣畅淋漓,而在其他自然段的处理上笔者则惜墨如金,一笔带过。整个课堂动静结合、一张一弛,这样的节奏符合学生情感的流势,可以达到课、人、文合一的诗意境界。

四、读写结合,构建一个语用的课堂

诗意语文是深深地扎根在语文最本质的特性之中的,因此诗意的课堂还应是感悟与训练并驾齐驱的语用课堂。教师要充分重视并利用身边最方便的资源——语文课本,敏锐地抓住恰当的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引导训练,让学生从中感悟语言内容,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小镇的早晨》一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采用总分结构,抓住小镇早晨的某个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考虑到三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笔者着重指导学生品味第二自然段,总结写法:先找出小镇早晨“安静”的特点,然后找出这段话每个句子中体现安静的词语或短语,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安静”来组织语言,把这段话写得生动、鲜活的。在精心引导与品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的某个时间段上学或放学时师生、家长及学校周边的店铺等的表现,仿照课文总分的结构形式写一段话,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迁移运用于新的语境中。这样以读导写、迁移仿写,既可使学生对文本蕴含的情感体会得更深刻,同时又能指点学生习作的方法,很好地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和谐发展。

结 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语文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从生命成长的高度观照,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最本质的教育追求。让所有教师构建充满诗意的课堂,带领学生快乐徜徉,与语文对话,与诗意共舞!

猜你喜欢

共舞梧桐树自然段
夏日北至 与荷共舞
雨中的梧桐树
秋天
荷间共舞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与神共舞Nissan GT—R与TA的故事
美丽的秋天
一棵梧桐树
那棵梧桐树
梧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