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使用《教师用书》利弊之我见

2019-11-26杨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参备课

杨芳

内容摘要:教参”只是一种“弹离跳板”而已,一种点拨、提醒而已,教学还需精心设计;虽然“教参”知识面广,资料详实,但还必须待教师自己研究开发——“功夫在诗外”。

关键词:教师用书 教参 备课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又称“教参”,是“按照每册教科书的内容编写的辅导教师教学的用书。它按照教科书的课文说明、教学目的、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预习指导的提示、应准备的教具、试验和实习作业的指导、对优等生的补充习题、对后进生的辅导要点以及供教师参考的注释、说明和教师进修读物的索引等有关资料。现在的课程,大都有相应配套的《教师用书》,但是,它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会事半功倍,利用得不好,只会事倍功半。称为“教师(学)用书”, 其含意为“仅供参考”吧!作为教师要正确的对待自己和“教参”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但不依赖,又不“依葫芦画瓢”,甚至照搬,才是最好的理念。

一.精益求精 驾轻就熟

现在各种层次的“教参”,大体上包含课时安排建议、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练习和习题解答、单元小结、参考资料等内容,多与教材配套发行,是由教材编写者编写的一种教学参考书。在教材分析、基础知识的拓展、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参考价值是比较高的。诚然,“教参”在备课和授课的过程中起一定的参考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起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关键在于如何能夠正确地使用它。作为教师,对原有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 都必须重新作出甄选。一个教师如果把“教参”当成一种课程资源去开发利用,用这种视角去审视的话,就能主动驾驭它,就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我国的教育必须要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到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一次大的转变,而首要的是要把教育的立足点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移到“三个面向”上来。

教师只有在使用过程中,与教材结合起来,与自已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与自身的教学水平结合起来,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方法,才会有自己的见解,教学中体现出来的风格才是自己的,而不是“教参”的。要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作指导来使用“教参”,有科学的使用方法,参考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二.突破误区 提高认识

虽然,“教参”上的内容很丰富,从课程内到课程外,从基础知识到拓展知识,且有很多的规律总结、答题模板的总结等等,让教师感觉用起来很节省自己备课的时间。不少教师认为在讲课前,先看看“教参”,然后再备课、写教案,是一条捷径,“偷懒”的方法;或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参”进行快餐式的阅读理解,以提供的教案引领自己的教学。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如此,在教学过程设计的针对性、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等方面不但会显得不够,而且,负面效应将会产生:

1.使教师对教学产生依赖思想。本来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合于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案,但有了“教参”——教学方案有现成的,有的教师就不愿对教材和教学方法作深入地钻研和探索,且认为是费力劳神;尤其责任心欠缺的教师,认为只要把“ 教参”多看上几遍,即可登台。节约了备课时间,但别忘记了教学效益呀!

况且若教学思路都来自“教参”,没有多少自己的东西!备课时不够灵活、缺乏激情、照猫画虎出来课堂教学,一定会是比较死板的,没有生机的。

2.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恰恰是教学中的灵魂,是重中之重。

3.会加重学生作业负担。因“教参”上有许多针对课本设计的练习题,教师很容易形成错觉,而不假思索而地排大量习题。其实,应当即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给学生拓展了,又不被上面一些练习题所束缚,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

三.不断创新 艺无止境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经验很丰富的老教师, 所教授的一门课程即使达数十遍之多,但其每一遍都不会是也不应该是机械的重复,而是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进行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再创造。

“教参”只是一种“弹离跳板”而已,一种点拨、提醒而已,教学还需精心设计;虽然“教参”知识面广,资料详实,但还必须待教师自己研究开发——“功夫在诗外”。

一个教师,应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乃至风格,应该用自己的智慧、经验、理念设计课程,并且能够配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力争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达到和谐与完善的融合。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西关小学)

猜你喜欢

教参备课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
打破唯教参是举的教学陋习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三十年来我国语文教参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