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nnisfree中的象征看叶芝对工业社会的批判
2019-11-26吴家勋赵亚珉郑琴丽
吴家勋 赵亚珉 郑琴丽
内容摘要:Innisfree是爱尔兰著名作家叶芝早期浪漫主义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Innisfree一诗中叶芝内心理想世界的意象,讨论其诗文中的象征手法,探寻Innisfree背后体现的叶芝内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揭示叶芝对工业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Innisfree 象征手法 意象 工业社会
作为爱尔兰剧作家、诗人以及爱尔兰凯尔特复兴的领袖,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以其高度艺术化且洋溢着灵感的诗作代表了整个民族的灵魂”[1]。漫长的创作生涯使得叶芝的作品主题丰富,手法奇特,贯穿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等等,创造了极高的文学价值。Innisfree是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一诗的简称,也是叶芝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从发表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爱尔兰乃至整个世界诗歌海洋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2]本文拟从叶芝的Innisfree中的意象出发,通过对照叶芝内心的理想世界和工业社会的反差,揭示叶芝对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工业文明的批判。
一.Innisfree中的理想世界
Innisfree全诗只包含三个诗节,但其中的意象均表达了叶芝理想世界的模样。第一诗节一开始,就描述了叶芝的期盼:我就要起身走了,到茵尼斯弗利岛;这个岛是一个理性的意象(conceptual image),就像那若隐若现、神秘而神圣的海市蜃楼一样[3],接下来叶芝排列了他要做的事情:造座小茅屋在那里,枝条编墙糊上泥;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独住在蜂声嗡嗡的林间草地[4]。诗节中的茵尼斯弗利岛是一个理想的意象,叶芝罗列了他要做的事情:造茅屋,枝条编墙,糊上泥,养蜜蜂,种豆角,最后要一个人住在那里。这样的意象与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生活环境让人感到惬意。叶芝借物抒情,表达自己对这样宁静悠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样舒适和静谧的生活几乎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不相上下,但叶芝在诗歌的一开始就宣称:我就要起身离开现实世界,奔向这样的理想世界,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表明了诗人远离乌烟瘴气的现实社会、选择宁静的自然生活的意愿和决心。
在接下来的第二诗节中,叶芝又想象出茵尼斯弗利岛上日夜相接的景象:那儿安宁会降临我,安宁慢慢滴下来,从晨的面纱滴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那儿半夜闪着微光,中午染着紫红光彩,而黄昏织满了红雀的翅膀。此诗节中,叶芝将安宁比作露珠,将早晨的薄雾比作少女的面纱;而蟋蟀歌唱的地方明显是指类似树叶或者树枝之类的地方,从此读者能看出叶芝内心向往的地方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宁静柔美的地方;后面叶芝用不同颜色渲染了诗文给人带来的画面,紫红、黄昏、红雀等。由于深受画师父亲的影响,加上本人曾经学画的经历,叶芝此处对颜色的渲染给茵尼斯弗利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色彩丰富,色调柔和,给人感官上的唯美主义享受。这样的生活与其说是在他的理想世界里还不如说是一种画中的世界,此诗节体现出叶芝超然而脱离现实世界的倾向。
值得提及的是,诗人运用对比手法,用有声的蟋蟀来写静寂的境界。我国古詩中不是同样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类似表达吗?同时,读者也难免联想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十四行诗On the Grasshopper and the Cricket,在那首诗里济慈也恰恰把蟋蟀同静寂的境界加以对比的,而正是这种联想使得叶芝的诗句在内容上加深了一层。
最后的第三诗节开头再次说明了叶芝的期盼:我就要起身走了,并且在后面的诗句中解释了茵尼斯弗利岛上的美景美到现实世界根本无法阻拦他的脚步: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我听得湖水在不断地轻轻拍岸;不论我站在马路上还是在灰色人行道,总听见它在我的心灵深处呼唤。诗中的此处意象有强烈的现实与理想对比,马路和灰色人行道在色彩上是黯淡无光的。在人们的观念中,灰色等暗色系只会是不好的事物,而茵尼斯弗利岛上的湖水则体现了叶芝内心蠢蠢欲动的心情。“轻轻地拍岸”其实那个“岸”是叶芝的心房,湖水也预示着他的理想,也就是找一个宁静的地方生活。这样的想法时不时敲打着他的心房,前面的诗节则提到暖色调的黄昏、红雀等,与此处充满沮丧失望而灰色暗淡的世界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出叶芝内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是丑恶的,工业社会只会给人带来破坏,将世界变成一片黑暗,腐蚀人的心灵。而同样,济慈的另一首《夜莺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济慈在诗中创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充满着美景的夜莺的世界,另一个是诗人生活的黑暗的现实世界。[3]济慈和叶芝都是美的执着追求者,《茵尼斯弗利岛》和《夜莺颂》在主题表达上也有类似之处。
二.与Innisfree强烈对照的现实世界
在Innisfree中叶芝营造的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岛,其中的意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理想美中的意象,第二类则是现实社会中黑暗的意象。Innisfree是叶芝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而美国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曾经评论说叶芝“远离公共生活而只是生活在想象中”[5],他把叶芝诗歌的想象堪称是世纪末作家的欲望[3]。叶芝在诗中营造的几个重要意象都是他内心对理想世界的呼唤,诗中的紫红、黄昏和红雀都是梦幻般氛围的体现。而现实生活中,叶芝于一八九五年随家迁居伦敦,看到了世纪末的伦敦一派萧条的景象,从而产生了对都市生活的不满,对工业社会腐蚀人心、破坏自然的反感。这一点可以在他的诗节中“马路”与“灰色人行道”这些城市的象征上体现。通过这些象征符号,诗人着重书写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状态,茵尼斯弗利岛就是这样最典型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中的萧条伦敦形成鲜明对比。此外,他在诗中也体现出回归自然的想法,诗中描写的岛上的景色就是很好的例子,例如蟋蟀、豆角、枝条和湖水等等。他蔑视丑恶的现实世界,因为工业社会带来的灰暗不仅腐蚀自然也腐蚀人心。“不论我站在马路还是灰色人行道”已经说明:机械带来的是物质文明,是腐蚀人心的东西而不是人性。人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温暖的而感人的。而在叶芝这里,工业社会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变成了灰暗的,丑陋的。工业社会建设得再好在叶芝内心也是灰色当头,违背暖色的人心。叶芝曾经回忆道:“记得在九、十岁的时候,我走在(伦敦)坎顿辛大街上,心里充满着对斯拉哥田野和道路的爱,我怀念那里的道路和泥土——一种儿童的奇特感情——我都想去吻它。”[6]斯拉哥就是茵尼斯弗利岛的原型,是爱尔兰传说中的仙岛,叶芝对工业社会的批判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Innisfree中的象征世界
叶芝诗歌早期诗歌以浪漫主义和象征成分著称。在Innisfree这首叶芝早期诗歌中,其中的“柳条”“蜜蜂”等具体而明朗的意象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表明这是一个仙境,没有物质的杂念,只有精神的愉悦[7]。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是叶芝理想中的田园生活。这样的生活使得诗人产生逃离工业化城市生活的冲动与决心。在Innisfree中,叶芝营造了一个可以嬉戲打闹,回到童年的小岛。那是一个世俗以外的的地方,能够使人获得精神的慰藉,进入远离尘嚣的静谧,达到自己的理想之境[7]。他活在梦想的世界里。Innisfree岛上的世界是属于爱尔兰的世界,而不属于工业化的伦敦。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叶芝才能够感受到足够的爱尔兰文化。Innisfree里的象征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比,人们也可以从叶芝的另一首诗歌《被盗的孩子》里看到。《被盗的孩子》是叶芝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叶芝在该诗中号召人们去到仙岛,与仙女生活,自己也要变成孩子,逃离现实,因为世间充满苦难,与Innisfree中他想要离开黑暗的工业社会,去茵尼斯弗利岛生活的理想在某种程度上互相契合。
四.结语
叶芝的Innisfree一诗不仅继承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回归自然的主题,借鉴了唯美主义的艺术表达,又以现代主义的象征手法,结合诗人自身的爱尔兰背景,营造出了茵尼斯弗利岛梦幻般的仙境,一个毫无污染的充满唯美主义环境,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的意愿与决心,给深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读者提供一定的反思。
参考文献
[1]郑勍.论叶芝诗歌唯美主义的现实意义[J].艺术科技,2016(02):49-50
[2]Gearoid Denvir.“From InisFraoigh to Innisfree…and Back again? Sense of place in poetry in Irish since 1950”.Yearbook of English Studies,Annual 2005(35):107
[3]肖谊,茵尼斯弗利岛:富于哲理的浪漫主义诗境[J],名作欣赏,2007(09):31-32
[4]飞白.湖心岛茵尼斯弗利[J].全国新书目,2018(03):4
[5]Richard F. Perterson. William Butler Yeats [M]. Twaynes English Authors Series Online.1982:157-158
[6]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7-98
[7]李静.流浪者_英雄_艺术家——叶芝早期诗歌的隐喻模式[J].外语研究,2018(06):103-104
基金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科创项目“当代大学生美国诺奖作家作品阅读调查”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吴家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英语系2016级学生;赵亚珉,本文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学翻译;郑琴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英语系2016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