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语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策略

2019-11-26张景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体验差异

张景辉

内容摘要:探究性阅读是将探究学习的理念,引入语文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阅读和运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语文的实践体验,拓展研究的空间,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 差异 体验

一.注重实践的体验

《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探究是一种体验。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注重的是在实践中的体验,有没有研究性以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听、说、读、写及学生对语文中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的实践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

1.朗读感悟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性认识,即朗读感悟。教师应创设类似语文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品味。

如一位教师教学《燕子》一文,为了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教师通过让学生表演,感受燕子“不分昼夜飞呀飞”怎样的情景。教师请全体小朋友起立当一回燕子,扇动翅膀(双臂)飞翔,老师说:“小燕子,我们要过海了,伸出翅膀,飞!哎!要用力飞,不用力就要摔到大海里去了。还要飞得快,否则就来不及了,使劲飞,不能慢,不能停……”

短短的十几秒,学生感受了燕子飞行的劳累和艰辛。学生纷纷说:“手臂真酸”、“手臂疼死了”、“真是累坏了”等等。这时,教师继续引导:“我们飞了这么一会儿工夫就感到这么累,这么酸了,小燕子是复一日,日夜不停地飞,会飞得怎样呢?”此时此刻指导学生朗读,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

2.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手段。在合作中探究,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思维的互动,由于合作有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能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究之中,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在突破“爬山虎的脚怎么爬”这个难点时,设计了一个环节:先针对难点让学生质疑,学生先后提出“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为什么变成小圆”、“爬山虎的脚为什么由直变弯”、“爬虎的脚为什么要拉一把”等问题,然后采取了自愿结合、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即谁对哪个问题不明白想要解决、谁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谁能帮大家解决哪个问题就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共同研究。合作小组在教室里找地方,教师在巡视中相机指点。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内容是自己选的,学习伙伴是自己挑的,这样的学习无拘无束,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3.争辩研讨

有争辩,才有深入的研究。在争辩中研究,学生的各种观点、想法会相互碰撞,会不断有新的观点、灵感和顿悟产生。学生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在争辩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假设、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这个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十一课《科学怪人》是一篇写科学家的故事,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了“科学怪人的故事”;第二部分主要写科学怪人的“怪”是可以理解的。文章的主旨是要突出开文迪许专心研究科学,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科学的精神。教学中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个辩论会:正方观点为“我认为开文迪许确实有点怪”,反方观点是“我认为开文迪许并不怪”。以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分为两大组,分工合作,先是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表意见。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究教材。在争辩中,学生的思维既离不开教材,又超越教材有所创新。文章的中心也会在争辩中水落石出。这样的争辩,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激活了他们发现、研究、探索的能力。

4.创设问题的情境

探究性阅读中,“问题”是学习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根据课文的情趣特点,引导他们初读感知课文语言材料,了解语言材料的“形”和“意”,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进而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发生矛盾,产生“困惑”及不协调的认知冲突,将这些认知冲突,加以提炼、概括,确定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目的性、新异性和适应性,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问题,问题的创设应因文而異,因人而异。

如执教《五彩池》一文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学习了《五彩池》这篇课文后,很想写一则广告词,为它作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去游览观光。你认为这则广告词应该怎样写?这个问题很新颖,学生也很有研究的兴趣,他们也知道,只有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文中的信息,才能写出准确、有感染力的广告词来。学生研究读探究的过程,就是他们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是指教师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出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也指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探索和研究。

二.拓展研究的空间

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体验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水平、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必须拓宽空间,向课外延伸、拓展,将学习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伸向各个方面,使学生广泛地汲取语文知识,主动地感知社会与生活,使自己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1.“超文本”阅读

以多媒体电脑、网络为标志的新媒体及与生俱来的新特征、蕴含的丰富的教育信息,为探索性阅读活动带来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实践启迪。

“超文本”的内容呈现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它可以通过链接将一个个独立的文本转化为一个信息网。阅读“超文本”时,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获得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多种形式的内容。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将课堂教学搬进网络教室,将“超文本”阅读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的查找关于海洋鱼类的资料,有的查找海洋矿产资料方面的资料,有的查找海洋植物方面的资料。同学们都竭力将自己在网上的新发现通过网上邻居发送给其他同学,并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有些同学当场就在网上进行探讨,学生在相互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阅读实践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2.调查研究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在课外探究的欲望,如学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后,建议学生做一做,撰写《关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研究报告》;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写写居住地环境调查的报告等等。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能不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自主发展。

3.实验操作

为了使学生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有更深入和真切的亲身体验,在课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动手模拟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

如学完《捞铁牛》这篇课文,理解了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还可以引导学生准备搭好架子的两艘小船、一只铁牛(树脂牛工艺品)、砂石(用若干铁块代替)、一条绳子、一个大金鱼缸,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研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的过程,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探究性阅读,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加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但探究性阅读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理论及实践的操作环节,教学模式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探究性阅读引入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但它们之间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如何使探究性阅读呈现出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成为其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问题,这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2]陆志平著《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语教学中“非指导性教学策略”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7]GHB1775。

(作者單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粱堡小学)

猜你喜欢

探究性阅读体验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