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接受理论视角下儿童科普绘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2019-11-26梁梅黄蓉
梁梅 黄蓉
内容摘要:阅读儿童科普绘本是家长在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但我国原创绘本数量少,且质量良莠不齐,所以将国外优秀绘本引入中国仍是获取绘本的主要方式。这就对绘本翻译提出了要求。本文就吉姆·派普所著的系列绘本中的一册《冰为什么会融化》的汉译实践为例,在读者接受理论视角下,探讨翻译儿童科普绘本过程中运用到的策略和技巧。
关键词:读者接受论 儿童科普绘本 翻译
儿童科普绘本翻译是科普类文本翻译的一个独特分支,既要满足科普类文本的翻译特点,同时,译文的预期读者是儿童,翻译时,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来处理翻译。 由于儿童的阅读认知和成人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翻译儿童科普绘本时,应该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的口吻讲出符合他们教育背景,认知能力的话,并为他们所接受。读者接受论将读者放在核心位置,这就意味着译文能否为读者所接受将成为翻译过程中重点考量的原因。
1.读者接受论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1]主要阐释作者、作品及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就翻译过程而言,翻译应该是一个多方参与的过程,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品的基础之上,运用自己所学,通过多方考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照“忠实”,“通顺”原则,译出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作品,使翻译活动产生社会效益。就作品而言,读者与作者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根据翻译的接受者而不是翻译的各自形式看待翻译,我们就引人了另一个视角,即翻译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然而,衡量这种可理解性的标准不是词汇或句子本身语法结构等语言形式,而是看信息对接受者产生的整体影响[3]。”翻译作为原作和读者的桥梁,若是不能很好的传达信息,达到交流的效果,那么就会造成读者的阅读障碍。所以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处理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2.儿童科普绘本的文本特点
儿童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日文用汉字为“絵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儿童科普绘本指专门对儿童传播、普及自然、社会科学基本现象和常识的绘画书。[4]其特点如下:
2.1趣味性
某件事或者物的内容能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就是趣味性。它使接收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身心的愉悦。科普绘本的趣味性是指选取有创意的科学体裁,嵌入妙趣横生的内容,配以细腻写实的画面和精美的装潢设计,吸引大众读者阅读,与读者产生互动,引起大众吸引力和兴趣的综合表现。
儿童科普绘本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儿童,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愿意选择一些轻松愉悦的东西来看。利用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胜过向儿童强行灌入知识。所以,科普类绘本选题的时候,应该贴近生活,选择日常生活中充满趣味的科学和常识。儿童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引导儿童探索科学奥秘时,也应该鼓励他们去想象,去思考,去动手实践。加入合理的想象成分,更能激发儿童探索世界的激情和愿望。
妙趣横生的画面设计和精美巧妙的装帧也能增加科普绘本的趣味性。绘本中,文字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有限的,而画面则会穿透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向儿童传递更加广阔且宏伟巨大的信息。俄国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儿童是凭通过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假如有人想强迫他们通过其他方式来思考事物,那么这个人便是破坏孩子的天性。”巧妙的装帧也会给阅读带来极大的趣味性。英国儿童绘本大师彼得·邦德创作的《太空》一书中,加入了三维立体排版。孩子在打开书的瞬间,一张张立体形象的小行星跃然于纸上,让孩子们惊喜连连,爱不释手。
2.2教育性
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幼儿科普绘本是目前家长和幼教机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媒介。科普文本的主要作用是向幼儿传递科学常识的信息。好的科普绘本是幼儿认识客观事物,探索世界的钥匙。科普绘本对幼儿的好奇心和初级思维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通感培养,构建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和体系。
幼儿自呱呱坠地以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每成长一次便对世界的试探多了一分,每学习一次便对世界的认识多了一分。他们天生的好奇心理在初次探索与发现世界的过程中弥足重要。科普绘本,一本图画描绘出来的知识王国,在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既能让他们懂得生活中常识和生活之外的科学知识,也能积极地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潜力。例如在日本绘本作家安野光雅在《走進奇妙的数学世界》中,将生活中出现的数学原理和概念,通过绘画的形式,将其带入一个个有趣的游戏和手工中,儿童在玩乐的同时接受了教育,也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儿童在启蒙时期接受的教育,将会受益终生。
3.儿童科普绘本的翻译策略
基于儿童科普绘本的特点和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在翻译绘本时,既要以儿童的角度出发,遵循儿童本位论,具体形象地阐释某种科学现象,同时,又不失趣味性,达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结合。这也是判断一个儿童科普译本好坏的标准之一。结合本文作者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以下三种翻译策略。
3.1多使用口头语言
儿童在日常语言的学习和交流中,多以口头语言为主,童话之所以会受到儿童读者的欢迎,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故事之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浅显易懂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很多的读者,也能使得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活泼。
例1:
原文:Look! The water is drying up.
译文:瞧!水在慢慢干掉。
这一句出现在一组对比试验之后,“look”这一词表现出了儿童对于实验结果的惊奇之感,“look”可以译为“瞧”,“看”,但通过对比,“瞧”字的上扬音调比起“看”的下沉音调更像是从儿童口中讲出来的,更能表现儿童的欢乐,惊奇之感。
例2:
原文:Steve draws a big face on the glass.
译文: 史蒂夫在玻璃上画了一张大脸盘。
“A big face”本可以译为“一张大脸”,若译为“一张大脸盘”的话,读起来更像小孩子讲的话。且更加生动形象。
3.2表达准确,符合逻辑
作为儿童科普绘本,绘本的科学性应该放在首位。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照顾到绘本的科学性,不可一味地为了追求口语化的语言,而撇弃了绘本科学严谨的表达。让小孩适当地了解一些科学词汇,也绝非坏事。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逻辑观念和科学态度。
例3:
原文:So water turns to ice when it gets very cold.
译文: 所以水遇冷时会凝结成冰。
“凝结”一词为专业的术语表达,在此处选择使用“凝结”而非“变成”,这样做可以增加此篇译文的科学性,这句话是对前面所提到的实验结果的总结,结合前文的实验现象,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凝结”一词的精准含义,从而达到科普效果。
例4:
原文:Lets put ice cubes in the blue cups and water in the red cups.Ill put one cup of ice and one cup of water in the warm room.Ill put the other cups in the freezer.
译文:首先,让我们在蓝色杯子里装上冰块,红色杯子里倒上水。然后,我要把一杯冰和一杯水放在温暖的室内里。最后,我要把另外一杯冰和一杯水放在冰箱里。
这三句是对一个试验过程的描述,在英文原句中没有“首先”,“然后”和“最后”这些词语,但是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构建顺序关系,更好地理解实验过程,所以加入了这些表示次序的词语。
例5:
原句:Look! Both cups on the table are full of water, so ice turns to water when it gets warm. Both cups in the freezer have ice in them, so water turns to ice when it gets very cold.
译文:快瞧!桌子上的两个杯子里装满了水,所以冰遇热时会融化成水。而冰箱里的两个杯子装满了冰,所以水遇冷时会凝结成冰。
这是一组对比试验现象的结果分析,虽然原句中并没有转折连词“而”,但是根据句子的内在联系,两组实验产生了不同结果,对比强烈。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区别这两种现象,所以增加了转折连词“而”。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翻译时,应该注重句子逻辑顺序的建立。
3.3语言自然流畅
绘本中的文字非常少,但正因为少,对作者的要求更高:它必须精练,用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必须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因此,绘本的作者往往对文字仔细推敲,再三锤炼,使得译文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例6:
原文:Now, its solid ice, and it has pushed up over the top!
译文:现在,水变成了坚冰,冰已膨胀起来,鼓出了盆面!
适当地增译动词,此句前半句本可以为“它现在是固体冰了”,如将“is”译为“变成了”,这样既与前面的实验相承接,并且这一词由静转动,更有趣味性。同时在对后一句处理时,也巧用动词“膨胀”,“鼓”,这些词语既能生动形象地描述实验现象,又能满足儿童的阅读乐趣,激发小读者继续阅读的动力。并且将一句话拆成了两个短句,更加简洁易懂。
例7:
原文:Pour lots of salt on one of the cubes and see which cubes melts faster.
译文:在其中一只杯子中的冰块上放置大量盐,看看哪个块冰融化得更快。
在翻译中,要使用合乎中文表达习惯的语句,如果按照英文的表达顺序的话,可以译为“将大量盐倒在其中一个冰块上,看看哪个块冰融化得更快”。但是这样的翻译听起来拗口,翻译腔较重,虽然是儿童科普类文本翻译,但是阅读此文本的小孩正处于学习阶段,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也包括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如果使用不地道的表达方式,这将对小孩学习语言造成障碍,小孩的语言体系中处于建构阶段,在此过程中,欧化语言会损害本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儿童读物译者更应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字表达功底,在翻译的过程中肩负起培养民族未来的责任。所以,在翻译中,一定要多读,多改,找到语感,多用地道的表达。
4.小结
总之,译文读者的各种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都会对翻译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就不得不考虑译文读者的因素。被誉为“东方的安徒生”的儿童文学家陈伯吹指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儿童站在一起,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得懂、喜欢看的作品来。”[5]笔者在读者接受論视角下,通过分析儿童科普绘本的特点,制定出合理的翻译策略,笔者希望能够在不断地实践和总结中,反思不足,提高翻译能力,争取做出充满童趣,又有教育意义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赵诗梦.从读者接受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对比分析两个《小王子》中译本[J].汉字文化,2018年(15),46.
[2]李金彩.浅议接受论影响下的儿童绘本翻译[J].文教资料,2017(21):36.
[3]Nida,Eugene&Charles 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Translation.[M].NewYork: E.J.Brill,Leiden.1969,22.
[4]程婷.触摸科学的第一道门[D].南京艺术学院,2014.2.
[5]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67.
(作者介绍:梁梅,本文通讯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专业研究生;黄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翻译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