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感官教学法在儿童诗教学中的运用

2019-11-26陈婷邓苑如

文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仿写朗读想象

陈婷 邓苑如

内容摘要:儿童诗是由儿童的身体感官可以直接领会其精神实质的文字,这正与多感官教学法的要求不谋而合。儿童诗歌教学应从知情意行来激发孩子对儿童诗的兴趣,注重聆听、朗读、仿写和想象等多感官的运用,切实发挥儿童诗的诗教价值,培养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感官 聆聽 朗读 仿写 想象

儿童诗教学策略基于孩子的身体感知和感官反应,构成以具身性、能动性、情境性、生成性为主的课堂,让学生用身体参与、用身体思考、用身体感受和行动。小学语文儿童诗具身性教学是指在小学阶段运用具身性理论进行的儿童诗教学,将小学语文儿童诗教学与具身理论相结合,运用具身理论指导儿童诗教学策略。

传统的儿童诗教学方式单纯地把知识视为与人分隔的外在的物质,教师把孩子当作“机器”或是“容器”,将知识强硬塞给孩子。背离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诗作为一种儿童文学,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创作,教师“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以孩子的眼睛去观察,以孩子的耳朵去倾听。”[1]强调是“由儿童的感官可以直接领会其精神实质的文字”[2]。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即语文教师应从口语交际(听说)、阅读(朗读、默读)、写作(写话、习作)及想象等方面对儿童进行知情意行的教学。因此,儿童诗歌教学还应注重听、说、读、写的培养。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方法,加深儿童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丰富想象力,调动孩子的情感,感受文本言语的特点。[3]

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让孩子可以充分利用个人身体参与,主动体验,不断生成的氛围,从而建构起对儿童诗的认识与意义,结合自身经验,体验儿童诗的乐趣,最终促进儿童在儿童诗教学影响下的整体发展。

一.聆听,与文本心灵交融

聆听是孩子与文本心灵交融的方式。听与说双方的互动是口语交际的重要载体。在合适的环境下,让孩子听背景音乐和课文音频,能让儿童产生欢快的节奏感,并能疏通课文大意,甚至置身于儿童诗营造的意境之中。

不管是基于“听说读写”的观点,还是基于“听读先行,读写稍后”一观点,它们都同样强调“聆听”的先行性。在聆听的先导作用下,通过音乐和音频的载体,能使儿童对文本的基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儿童、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过程中一个特别的见面礼,让儿童迅速对文本有自己的初见印象,不再带着陌生的因子去迎接随后语文课堂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同样地,在语文课堂中,声音是迷茫在空气中的文本分子,它可能携带着文本的意境、也可能携带着文本的发音和知识,它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因而聆听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儿童传输文本信息,它不必浮夸地刻意造势,只是简单缓缓地聆听,便也能让儿童感受文本的魅力。在此过程中,儿童能后能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坦然地接受文本,欣然地感受文本。

当然,语文不仅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同样也是一门工具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儿童诗因其题材多为浅显易懂的生活情境这一特殊性,能较好地捕捉儿童的共鸣,儿童诗教学应抓住这一特性,及时鼓励和引导儿童讲诉自己的看法和与之有关的见闻,使得儿童有题说,有感说,有敢说,提高表达的自信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朗读,体会诗歌情感

增加儿童的参与度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对话式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其意在于,通过反反复复地读,自然而然便能理解文章的意思。蒋军晶老师曾言:诵读的原因在于它本身有它的作用。琅琅读书是一种全身运动,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充其因,意会其理、心通其情。通过眼、嘴、脑等各种感官的全身运动,使记忆持续时间更长,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情感,感受心情。[4]

不仅如此,读书亦能提高儿童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通过发音正确且带感地读,获得自我肯定与成就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儿童在读的过程中读出儿童诗的韵律和魅力,读出儿童诗带来的生活情感的共鸣,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更有,儿童可通过对儿童诗的阅读进行再造想象,即通过阅读文本内容,在头脑中呈现直观的画面,真实地感受诗意和情感。除此之外,朗读儿童诗这种方法,还可以避免儿童由于注意力不稳定,导致课堂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出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歌,包括古文、现当代诗歌。具体文章可由教材编辑和课堂教师推荐。[3](P35)因此,在提倡核心素养的时代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情为儿童提供深浅不一的儿童诗读物,感受经典儿童诗的魅力,以此满足儿童在学生成长的知识需求。儿童诗的阅读能让儿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解不同维度的思想,正如看到平行时空另一个自己。支玉恒老师曾强调,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儿童诗的教学中,应注重儿童朗读文本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注重朗读过程中形成的再造想象所带来的诗意和情感的体验。

三.仿写,释放生活情绪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梯度。学习儿童诗,较为简单的方式便是仿写。仿写儿童诗,就是孩子们进行创作的“梯子”,在仿照优秀儿童诗的形式、方法和对象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在其中慢慢感受和领悟,潜移默化之下便懂得了诗歌的创作。仿写和创作是孩子释放情绪的渠道。写,写话、习作。教师通过指导儿童在以儿童诗的某一意境,以身边的人、事、物、景为意象,通过运用修辞或联觉的方法,对句型和句类进行仿写、改写、缩写、扩写、主被动句转换、把被字句转换等,实现句子表面形态的转换,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以此让儿童对诗歌的内容得到转接式的认识,发现不同维度的美,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升华,让知识得到有效的输出。

例如当孩子们学习了“我想把鼻子,安在花苞中,闻着鲜花的气味,享受这美好的时光”,就有孩子会说:“我想把耳朵,装在鱼儿的身上,听鱼儿窃窃私语,倾听大海温暖的歌声”。这样内化了诗歌的语言,再进行仿写,难度就降低了,可以帮助孩子们表达更清晰更有条例,也能够更加快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说话能力。仿写作为儿童诗的一种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中感官上的运用是较难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所调动的感官不仅仅只是手,而是要学会用“眼睛”进行观察,用“大脑”进行思考,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在多重感官下的运用,才能仿写出优秀的儿童诗。这种仿写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在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中,亲自参与并且充分体验教学过程,实现认知和意义建构沟通和互动。

四.想象,增添诗味意蕴

孩子的想象让诗境更为有意蕴和内涵。叶圣陶先生曾表示,诗歌的阅读,不仅要用眼睛看文字,更要看由文字串联而构成的畫面,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诗歌具有跳跃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诗人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是非常有难度的。需要在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中,表现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往往只能是含蓄简短,点到为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促进理解的深化。[5]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歌,作者捕捉到了秋天的自然之声,并用诗歌的语言,赞美了秋天。可以让孩子们在熟读本首诗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根据诗歌,画出心中秋景的画面。我们经常会看到秋景,可是诗人眼中的秋景是怎么样的呢?他听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出示图片,播放音乐,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孩子们想一想作者会怎么展开想象。接着出示第一节内容,引导赏析后,再次提问“诗人接着可能会写些什么呢?”让孩子们循着创作的思路,进行想象。

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一边听着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课文中的秋声和相应的景物立体感和形象化。也可以引导同学们想象的同时,进行绘画。除此之外,还可以说出他们根据自身经验知道的其它声音,描绘出秋天风景的美丽。读完整首诗的时候,也可以问孩子们“除了作者所听到的声音,我们还能听到哪些秋天的声音,或者能不能听到春、夏、冬的声音呢?”总之,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细细琢磨和体会、想象和移情,尽一切努力让孩子的体验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通过身体、感官和其他活动,学生可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体验和获得可感知、真实的的信息。多感官教学是一种教师用感官刺激来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工作的教学方法,使原来的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更直观和生动。从感官的运用来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不仅可以直接体验感知,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感官、社交、个性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在学生的身体和教学内容之间产生动态的联系。儿童这时候正处于身体活跃阶段,身体喜欢“动”,而儿童诗是具有趣味性的诗歌,适合孩子运用多种感官鉴赏其中的乐趣。教师通过语言和动作的运用创造有关儿童诗的情境,使儿童的身心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突出学生的身体主体、个人经验和个人经验,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精神世界、身体和环境形成互动循环。在这种体验式的儿童诗教学中,孩子们受到多种感官的刺激,能够直观、直观地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走进儿童诗去感受其中的真、善、美,具有情感的统一性和实践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多感官刺激的经验去学习儿童诗。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编.儿童文学概论[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4.

[2]北方四省区职业教育教材编审组编.儿童文学[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12.

[5]戴炳,刘海燕.读赏写——奏响儿童诗教学的三部曲[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04):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8年研究生自由探索基金项目——“童诗的诗意表征形式及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8WKY03.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仿写朗读想象
快乐的想象
一生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挖掘阅读教材, 实践英语仿写
探究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教材为本 以读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