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樟子松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

2019-11-26赵万启

绿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樟子松生态环境

赵万启

摘要:指出了大通县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依然严峻的县域之一,干旱阳坡造林成活率低下的问题是困扰大通县林业发展的瓶颈。培育抗旱树种,综合应用抗旱造林配套技术,解决青海省困难立地的造林成活和保存问题,便成为林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采用通过培育樟子松容器苗,应用保水剂、集水托盘等措施,进行了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为青海省相似立地条件的地区造林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樟子松;抗旱造林技术;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7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094-03

1造林试验地基本概况

在大通县区域内选择5个不同立地类型造林地作为试验点,分别为长宁镇韩家山村、长宁镇黑沟村、良教乡白崖村、塔尔镇半沟村和景阳镇大寨村。

长宁镇韩家山村造林点为宜林地和退耕还林地(造林失败地),海拔2600m,坡度18°,坡向为南坡,坡位为上坡,土壤为栗钙土,土层厚度20cm,表土系褐、灰黄色亚粘土。肥力贫乏,容易板结,通透性差,钙化盐化严重,pH值8.0以上。年降雨量450mm左右。浅山阳坡、半阳坡类型。

长宁镇黑沟村造林点退耕还林地(造林失败地),海拔2465m,坡向为东坡,坡度5°,坡位为下坡,土壤为栗钙土,土层厚度20cm,年降雨量450mm左右。

塔尔镇半沟村造林试验点为弃耕地,海拔2675m,坡向为北坡,坡度10°,坡位为中坡,土壤为栗钙土,土层厚度20cm,年降雨量450mm左右。

良教乡白崖村造林试验点为弃耕地,海拔2858m,坡向为东北坡,坡度为20°,坡位为上坡,土壤为黑钙土,土层厚度25cm,年降雨量500mm左右。

景阳镇大寨村北山试验点为山地阳坡,弃耕地,坡度15。,坡向东南,坡位上部,海拔高度2588~2670m,土壤为栗钙土,土层厚度20cm,年降雨量450mm左右。

2试验材料与方法

(1)在以上4个造林示范点分别采用樟子松容器苗、容器苗投放保水剂、裸根苗、裸根苗投放保水剂4种处理方式进行造林,苗龄为2~3(5年生),造林密度采用2mX 2m的株行距(167株/亩),鱼鳞坑整地。

施用保水剂前应将其投人大容器中充分浸泡,使之充分吸水呈饱和凝胶后施人植树穴,施入保水剂500g(相当于干保水剂4g),而后与植树穴内的土壤充分搅拌、均匀混合,一般情况下以占施入范围内(植树穴)干土重的0.1%为最佳。

(2)在长宁镇韩家山村造林点开展不同苗龄造林试验,分别采用2年生、5年生容器苗和8年生带土球苗,造林密度采用2m×2m的株行距(167株/亩),鱼鳞坑整地。

(3)在景阳镇大寨村设50cm和80cm容器苗,造林密度采用2m×2m的株行距(167株/亩),穴状整地,铺设集水托盘。

以上试验均在土壤解冻深度20~30cm时,即4月中下旬开始进行。每个试验设立5个重复和1个对照,每个区组固定50株进行调查。栽植时容器苗要去掉外面容器钵,根部土块不能碎裂。将试验苗木按株行距规定放入坑中,扶正苗木,填土,边埋土边将土踩实,填土时先将潮湿而细碎的表土填入坑内,用剩余土做成沟堰以便于集水,保证苗木的正常生长。

秋季对造林成活率、径生长、高生长等因子进行了调查,翌年调查造林保存率。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立地不同处理造林生长表现

在造林中设置了容器苗、容器苗投放保水剂、裸根苗、裸根苗投放保水剂造林等处理,并对成活率、径生长、高生长、冠幅等因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的4个示范点的造林成活率上看: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裸根苗造林,尤其是容器苗+保水剂的处理造林成活率均明显高于不用保水剂的处理,不同立地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平均为96.6%。

从造林示范点的立地条件来看,降雨量低的干旱阳坡与降雨量较大的阳坡相比,苗木高生长略低,但径生长明显增加,冠幅增大,生长健壮。说明樟子松容器苗适宜在全县干旱阳坡造林,且成活高,生长良好。

从越冬保存率上看,容器苗造林越冬保存率明显高于裸根苗,尤其是在栽植时投放了保水剂的容器苗其造林后的越冬保存率均可达到90%以上,平均越冬保存率达93%。

3.2不同苗龄造林生长表现

从表2中的樟子松不同苗龄造林的当年成活率上看,采用5年生容器苗造林,其当年造林成活率最高,可達95.4%;其次为2年生容器苗造林,当年成活率达89.3%,当年造林成活率较差的是采用8年生带土球大苗造林,其成活率为74%。

从樟子松不同苗龄造林后当年生长量上看,8年生带土球大苗造林后,当年生长量最大,高生长和径生长分别为19.88cm和0.9cm;其次为5年生容器苗,当年高生长和径生长分别为15.00cm和0.51cm;生长量最小的是2年生容器苗,当年高生长和径生长仅为4.34cm和0.23cm。

从樟子松不同苗龄造林越冬保存率上看,苗龄越大,越冬保存率越高,这与樟子松幼苗抗性差,随着苗龄的增大,抗性随之增强的特性有关。采用2年生樟子松造林,随当年成活率较高,但越冬保存率极低,仅为9.75%,在生产中不易采用。

3.3集水托盘对比造林试验

本次试验使用的集水托盘规格为55cmx 70cm。

3.3.1苗木规格及栽植时间

本次试验采用苗高50cm和80cm的樟子松容器苗,于2017年5月在景阳镇大寨村北山营造各3亩的试验林和对比林。

3.3.2调查分析结果

(1)苗高、地径生长量调查分析。从表3分析得出:在50cm的樟子松容器苗托盘对比试验中,实验组的苗高生长量均优于对照组,两者地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同样在80cm樟子松容器苗托盘对比实验中,也显示了同样的对比结果。

(2)成活率、保存率的调查分析。从表3分析得出:在50cm樟子松容器苗托盘对比试验中,实验组的成活率、保存率均优于对照组;在80cm樟子松托盘对比实验中,也显示了同样的对比结果。

(3)温、湿度调查分析。测试方法:使用RC-61GSP温湿度自动记录仪从当日3:OO开始,每间隔4h对试验地集水托盘内外温湿度进行测试。结果见表4、5。

通过以上对集水托盘内、外温湿度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当白天11:00~19:00时集水托盘内的温度比托盘外温度低,相应的集水托盘内湿度就会比集水托盘外湿度高,说明使用集水托盘可以吸收紫外线,更好地通过降低土壤温度来增加土壤湿度,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有利于苗木生长。

4结论

(1)容器苗造林:采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明显高于裸根苗造林,可达89%。

(2)集水整地方式:因地制宜,沿等高线方向,采用大坑、水平阶、水平沟、集水鱼鳞坑等方式进行整地。大坑整地适用于坡度15°以下的宜林荒山;水平阶整地适用于坡度15°~20°的宜林荒山;水平沟整地适用于坡度20°~25°的宜林荒山;集水鱼鳞坑整地适用于坡度25。以上,地形较为破碎的宜林荒山。

(3)保水剂的应用:一般每亩施入保水剂2.5kg。在施用前要以1:80的比例浸泡,浸泡时间为2~8h,当保水剂吸水形成白色凝胶状,即可施用。施用时以撒施的方式在植树穴内将保水剂与土壤充分均匀混合后再栽植苗木。容器苗+保水剂的处理造林成活率均明显高于不用保水剂的处理,不同立地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平均为96.6%。

(4)集水托盘的应用:樟子松容器苗栽植后,先将穴(坑)周边土层整平,然后将塑胶集水托盘套在樟子松苗木根部,把苗木根部与托盘中央孔洞的间隙用土块填实,最后将托盘开口处和托盘周围用土压实,高度以不超过托盘厚度为宜。集水托盘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抗旱造林技术,使用了集水托盘的樟子松容器苗无论是在苗高、地径生长量及成活率、保存率等指标方面,都比未使用集水托盘的樟子松容器苗要高,造林成活率可达88%,保存率达85%。

猜你喜欢

樟子松生态环境
樟子松嫁接红松果材林的若干研究
浅析樟子松应用的造林技术与育苗技术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质量研究
论黑龙江樟子松造林的技术要点
樟子松幼苗期培育技术
阿尔山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