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2019-11-26喻雪晴陆金森张绿水

绿色科技 2019年19期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

喻雪晴 陆金森 张绿水

摘要:指出了城市街道是老年人使用较为频繁的公共空问,其品质优劣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在我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城市街道的适老性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分析了老年人特征和老年人对城市街道景观特殊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5项原则,即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易识别性和参与性原则,并从街道网络体系、街道步行空间、街道适老性设施和街道景观等角度系统提出了城市街道景观的适老性设计策略,以优化城市街道步行环境和休憩空间,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进入城市街道景观休闲,享受晚年生活。

关键词:老年人;老龄化;适老性设计;街道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001-05

1引言

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2.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7.3%,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8亿人,占人口总数的的11.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进入包括城市街道在内的城市绿地空间,而我国现有的城市绿地空间显然对老年人这类特殊群体缺乏足够的关注。正如杨·盖尔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指出“拥有精细设计的街道、广场、公园的人性化城市能给参观者以及居民创造快乐,带来愉悦”,但如今的城市规划却更关注于汽车交通的顺利通行,忽略了城市空间与城市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研究如何将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与老年人需求相结合。由于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早,因此针对老龄化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是老年人住宅、老年人户外活动场地的规划设计,如格林·依萨克在对老年住宅室内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提出老年人户外空间设计的思想;戴安娜综合分析了老年人需求的户外空间规划设计,并提出了适老性场地规划准则和策略;克莱尔·库珀基于老年人身心需求提出适宜老年人活动场地的设计导则等。国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热点包括老年人的休闲行为特征、老年人使用绿地的影响因素、老年休闲绿地的设计策略等。如魏菲宇等提出公园绿地“包容性设计”的概念,并提出包容性公园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及具体策略;王凯通过分析养老社区内老年人行为的活动空间和养老社区的规模、布局形式、景观规划设计等方面,总结了养老社区景观的设计方法和配置要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对老年人休闲绿地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和养老社区,而有关城市街道景观如何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研究则较为缺乏。因此,本文从老年人的特征及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殊需求出发,探讨如何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美观的城市街道景观。

2老年人特征及其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殊需求

2.1老年人特征

联合国于1956年确认65周岁及以上的人为老年人,并在1982年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对老年人这一概念作出调整,确认60周岁及以上即为老年人。

2.1.1老年人生理特征

由于老年人肌肉和骨骼系统、呼吸系统、感觉系统等各生理机能和状态方面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口…,导致其体力,身体的稳定性、灵活性,以及视觉、听觉等生理机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因此,老年人在声环境、光环境、无障碍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明显高于普通成年人。

2.1.2老年人心理特征

老年人由于地位的改变和空闲时间的增加,易出现孤独感、失落感、自卑感,缺少安全感等。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趋向对安全感,隐私感以及邻里关系、家庭氛围带来的归属感和舒适感的追求。

2.1.3老年人行为特征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方式转向休闲娱乐型,出行也不再像以前匆忙。老年人出行目的主要是散步、休闲、健身、购物和探亲访友,出行方式大多以步行和公共交通为主,活动半径大多小于1000m。基于老年人以上行为特征,距离住所较近的城市街道就成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

2.2老年人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殊需求

2.2.1城市街道

城市街道是城市人流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街道分为两类:交通型街道和生活型街道。交通型街道以车辆交通为主,侧重于城市交通的组织。生活型街道除了具备交通功能外,还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是居民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因此,笔者选择生活型街道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2.2老年人对城市街道景观的需求

基于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变化,其對城市街道景观的需求与普通成年人必然有所不同,具体包括以下3个方面。

2.2.2.1生理和安全需求

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其活动能力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对街道景观在安全性、舒适性和识别性等方面的要求会比普通成年人更高。街道需要让老年人能够顺畅且快捷地到达目的地,并配套相关的景观设施以满足老年人对休息、健身等方面的生理需求,同时拥有尺度合宜的步行空间、清晰简明的标识系统、良好的无障碍设施和安全的户外环境。

2.2.2.2心理和社交需求

老年人因年事已高,对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等社会交往的需求更高,他们希望更多地与人沟通交流,获得心理上的依存感、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这就要求街道景观的设计不仅能引起老年人的认同和共鸣、增加他们的聊天话题,同时能为老年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交往场所、满足老年人对安静环境的需求。

2.2.2.3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

老年人希望得到尊重和包容,并拥有一定的社会参与感,以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老年人需求的街道景观应能够体现社会关怀,主要表现在街道环境的适老性,如尽可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和能够参与的活动,增强活动场所的领域感,提高老年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尊重,满足其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3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对安全的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每个人都需要通过一个能够提供庇护的场所来获得安全感。老年人身心的变化使得其对安全的需求高于其他人群,所以影响老年人使用城市街道的首要因素是街道的安全性。

安全性原则强调街道规划设计应注重街道空间安全感的营造,使街道充满活力。通过控制街道的几何特性、街道两侧的环境设计等限制车行速度,合理的组织人流以及车流;设置充足的照明设施,过街设施和无障碍通道;合理选择铺地材料,保证路面的平整、避免过大的起伏等方式,构建安全的步行空间。

3.2可达性原则

可达性是指街道的使用者可以方便、自如地到达想去的地方。街道的可達性主要体现在能够联通不同的活动场地和功能用地,且具有流畅性和连续性。

可达性原则强调空间的连接和畅通,利用合理的规划沟通周边区域。通过设计多元混合的街道空间,增加步行道路的覆盖率,保证具有连续性的步行系统;控制步行长度,尽量缩短达到目的地的距离;规划设计尺度适宜的人行道以及街道景观,使老年人能够不受阻隔、舒适地行走。

3.3舒适性原则

舒适性是指街道的环境和设施令人感到赏心悦目与舒适。老年人生活节奏减慢,更加注重追求身心的舒畅,因此街道的舒适性便成为老年是否停留的重要影响因素。

舒适的街道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声、光、热、无障碍等方面的需求,包括减少噪音的干扰;保证夜间充足的照明,避免眩目的光线;冬暖夏凉;合理处理地面高差,完善无障碍设施;同时通过植物搭配、尺度合宜的居家型服务设施的安置来满足老年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如同身处家中舒适感的需求。

3.4易识别性原则

易识别性是指不同的街道应各具特色,避免千篇一律。老年人由于身体状态的退化,容易出现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识别性不高的街道景观容易让老年人迷失方向,产生不安感。

利用明确、有指示性的街道路线,简单明确的指示牌等标识系统,打造具有明显特点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如识别性高的雕塑、花坛等景观小品等,形成有连续性、符合当地风格和传统、老年人易理解的富含独特景观意向的街道空间,以此提高街道的易识别性,提高老年人对道路的辨识和记忆。

3.5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是指街道应具有吸引力,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让更多的老年人能够参与使用。街道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易识别性的满足自然提高了其吸引力,同时充分利用街道的闲置场地打造能够满足不同活动需求的空间,或私密或开放、或安静或热闹,避免老年人的被隔离感,提高其出门的意愿度。

4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策略

4.1构建便捷高效的街道网络体系

4.1.1提高街道路网密度

街道应规划有较多的支路,提高街道路网密度。因为道路交叉口密度越高,道路宽度窄,越能够为更多人提供更多的道路通向不同的目的地,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同时也能减慢机动车的速度,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4.1.2确保街道景观的延续性

建筑、绿化是街道景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布局的不同会使身处街道当中的人产生不同的空间体验感。由于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方向感减弱,相似事物的连续出现会弱化老年人的迷茫感。因此,延续性好的街道景观更易产生围合感和向心感,对老年人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4.1.3提供功能多样的街道活动空间

在街道活动空间布局中,应根据老年人的活动能力,每隔200m距离应规划一处小尺度的活动空间;较长的街道之间应设有较大的活动空间,如街角广场、口袋公园等。合理地布置不同的街道活动空间,设置景观节点交叉串联,形成体系,以丰富街道的空间形态,创造便利且充满活力的街道,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4.2搭建安全舒适的街道步行空间

4.2.1明确人行范围,避免空间混乱

街道空间涵盖多种活动空间,应以老年人步行特征为基础规划步行区域,明确人行道范围;合理规划停车方式和停车区域,完善停车系统;防止不同类型活动空间彼此干扰。

4.2.2确保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高低起伏的道路、中断的人行道都会使老年人的出行活动变得困难,影响老年人步行的连续性。为确保步行系统的连续性,应控制街道的交叉口与人行道的高差,并使用醒目的颜色警示;盲道应连续且直行街道尽量避免转弯,注意设置商铺和交叉口处的提示。

4.2.3控制尺度的适宜,加强视线的通透性

芦原义信提到“一段让人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不宜大于300m”,所以街道边长不宜过长且在合适的距离设有休息设施,同时街道的空间尺度D/H值应控制在1.24~1.55之间;同时通过设计景观富有变化的街道,如商铺多采用玻璃橱窗;优化植物配置、增添休憩空间和服务设施及小品、穿插小空间等手法来缩短老年人的“感觉距离”,提高街道活力。视线的通透与否影响着老年人的身心状态,视线通透性高,老年人的不安感便会降低。因此,控制街道尺度的适宜、加强视线的通透,能使老年人心情舒畅,不易感到压抑,获得一定的安全感。

4.2.4充分发挥“街道眼”的作用

“街道眼”是指街道空间中的各类人群会形成不同的监视空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指出“街道眼”对于街道安全感的建立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增加街道的吸引力。因此,街道应保持为小尺度,周边商铺的立面以玻璃橱窗为主,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成为彼此的“监视人”,共同确保街道的安全,给老年人一种熟悉和安全感。

4.3完善街道适老性设施配置

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场地空间以及设施的需求都高于普通人,所以完善街道的适老性设施配置是提高城市街道活力的有力措施,这样能够促使更多老年人外出进行户外活动。适老性设施包括座椅、厕所、人行横道、照明、标识以及无障碍设计等。同时,可以将居家概念融人到街道景观设计,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进入街道休憩。

4.3.1休息设施

街道上休息设施数量的充足更易于老年人的出行,让老年人能够达到更远的目的地,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家门。街道座椅的布局应结合整个街道空间进行统一设计,在不影响步行交通的情况下,应在人行道停留区配置适当的座椅;在人流量较小的场所内结合各类空间设置适当的休息设施。依照老年人的身心需求,每隔100~125m之间应布置休息设施,且休息设施中座椅应靠近树木、建筑、墙体等相对独立的位置,朝向街道,保证视野开阔、阳光充足、通风良好;“U”型和“L”型座椅形式更受老年人的欢迎;座椅高度宜42~47cm,宽度宜40~60cm,同时留有1.5m×1.5m的轮椅回转空间。座椅尽量使用木质材料,并配有扶手和靠背。

4.3.2厕所

厕所的间距不宜过大,可结合一些商场、标志性建筑进行设置,但要确保位置明显且易于到达。厕所室外道路注意防滑,宽度宜大于1.5m,保证光线的充足和照明设施的完备。

4.3.3公交站

公交车作为老年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公交站无疑成为街道景观设计的重要部分。公交站点的设置应滿足老年人步行的可达性,并考虑各类换乘因素,将车站与地铁站等换乘站结合。公交站台的高度不宜过高且有缓坡处理,或者有为老年人提供支撑的扶手,方便老年人进入;公交站台应有足够的宽度,有一定的遮挡物,同时配有座椅,划分出专门的无障碍候车区,保证舒适的候车环境。

4.3.4无障碍设施

4.3.4.1盲道

街道中的盲道包括人行横道均要保持连续和通畅,使盲道的指引作用和警示作用充分发挥。盲道应不中断、不绕行,不被其他设施占用;在道路的交叉口、缘石坡道的下坡口处也应设置警示性的盲道,并在街道交叉口处设置语音提醒设施。

4.3.4.2坡道和台阶

在如街道交叉口、通往公交站台的路口、其他建筑出入口等老年人步行路线常经过且有高差的位置尽可能地设置坡道,在不可避免使用台阶处应设有扶手和无障碍通道,坡度小于1:20,便于老年人进入各类街道空间。

4.3.4.3其他无障碍设施

包括无障碍厕所、盲文提示等,同时各场所均应留有轮椅回转空间,常用设施等均应保证各类身体状况的老年人正常使用。

4.3.5标识系统

街道的标识系统由道路指示、安全引导、公交信息、交通标志等具有导向性的标志组成。基于老年人的视力和认知能力的减弱,标识应显眼且易懂;同时标识高度的设置应注意考满足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指示牌文字范围高度宜在1.1~1.8m之间,并将重要内容文字放大,可配以声音提示装置帮助老年人阅读和理解。

4.3.6照明系统

由于老年人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光照,所以应结合不同的街道空间尽可能合理安置更多的灯具,避免过多色彩的灯光;控制建筑内部及街灯的灯光强度,通过辅助灯光的增加,对不同空间的光照进行过渡缓和,防止突然变化的亮度给老年人带来不适;注意防眩光的处理,避免光线直射人眼。

4.3.7智能呼救系统

在街道显眼处,或结合大型商场设置智能呼救装置,连接医疗、公安等系统。通过一键求助、急救、报警等功能,降低老年人出行的危险概率。

4.4营造老年人喜爱的城市街道景观

多样而又安全的街道景观能让老年人拥有更丰富的视觉体验,身心愉悦。有调查指出居住区周边的街道景观设计越丰富多样,老年人步行出行的频率也较高。通过区别处理道路、绿地、商铺的空间形态以及植物配置的方式,设计不同且丰富的景观,强化街道的视觉效果,形成良好的街道环境,吸引老年人出行。营造老年人喜爱的城市街道景观,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考虑。

4.4.1色彩搭配

不同的色彩搭配会给老年人带来不同的联想,所以街道景观的色彩应用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和对环境的喜爱程度。老年人对环境更为敏感,视力的下降减弱了他们观察到的颜色的明度、亮度、饱和度和对比度,使得老年人更加偏爱于暖色调。街道景观的色彩也不宜过于混乱,应以灰度较高的自然色为主,避免大范围亮度和纯度过高的色彩,在街道的转角处可适当使用对比度较高的小面积色彩提高场所的识别性。可以通过色彩的冷暖来界定不同的空间,空间内部以暖色调铺装为主,增强空间的亲切感和温暖感,边界则使用冷色调铺装;同时,活动氛围受空间色彩的影响,如通过使用偏蓝的色彩提高结合休息设施进行的小范围活动的休闲空间的驻留性;通过使用偏红或黄的色彩提高进行健身锻炼和集体活动的较大范围的空间的活动性。

4.4.2植物景观

植物作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植物环境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街道景观中植物的合理配置能够有效净化空气,削弱噪音,营造宜人的生态小气候,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与自然互动的机会。有研究指出,在植物种类丰富、植物数量多、环境郁闭度高的环境中,老年人更有可能进行个人和自发的活动;在植物种类较单调、植物数量偏少、环境郁闭度低的环境中,老年人更多的是进行集体和社会的活动。老年人对季相性变化较强的植物印象较深;更喜爱暖色调天然质感的植物,其中暖色调粗质型植物最受欢迎,排斥冷色调植物。因此,不同的植物搭配可以形成特定的场所感,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促使老年人开展不同的活动。所以植物的配置应保证冬暖夏凉,多选用暖色调植物,各街道各具特色,避免营造萧瑟的氛围。采用行道树、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花池、绿化带等多种植物种植形式,点、线、面结合,串联口袋公园、微公园等。充分结合各种空间类型进行植物配置,为老年人提供舒适性好、观赏性高且富有特色的街道。

4.4.3铺装设计

为增加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性,街道铺装应平整、无反光、防滑性好,避免过多的接缝,让使用拐杖和轮椅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便于行走。在铺装形式方面,横向图案使街道在视觉效果上更宽,让人放慢脚步;而纵向图案则使街道显得修长,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让人加快脚步;所以应合理设计铺装纹样,调整老年人的步行速度,对老年人进行引导。同时街道的步行道铺装的形式和颜色需明显区别于车行道,避免遮挡道路的高低变化,形成老年人易识别且舒适的步行空间。街道中休闲空间的铺装区别于步行道铺装,有研究指出暖色调粗糙面地砖更受老年人的喜爱,尽量避免使用冷色调铺装,特别是冷色调光滑面地砖,设计尺度合宜的铺装纹样,营造老年人更愿意驻留的空间。

4.4.4小品和景观构筑物

小品和景观构筑物是街道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能彰显城市街道特色、抒发情趣,而且可以提高街道的易识别性,方便老年人辨别。在色彩上,小品体量较小,不一定要和其他建筑色彩过于统一,既可以选择较为明快和纯度高的色调作为点缀,也可以选择沉稳的暖灰色系进行调和;而景观构筑物相对体量较大,主色调应以暖色为主,使用过渡色搭配,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色彩,易引起老年人的不适。在造型上,应注意避免消极的形象带来的消极的心理暗示;在材料上,亲人尺度的小品或构筑物应避免尖锐,使用木材等自然材料,减缓冰冷的钢铁带来的冷漠感。

4.4.5空间和建筑

合理利用沿街建筑的后退空间和下沉式空间形成的开放式空间,将高层建筑后置,通过植物的分隔或空间的高差变化来丰富街道空间层次,营造出积极的空间,为老年人的休闲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街道应结合当地文化形成特定的空间和建筑风格,并且在建筑和空间的相互结合中应保证风格的统一,让建筑与街道的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4.4.6水景营造

对于老年人来说,水是自然的象征。虽然街道景观中的水景不是必要的组成要素,但水景的嵌入会使老年人更愿意进入街道空间游憩。在各种类型的水景中,自然式的水体相较于规则式更受老年人的喜爱,其中自然式的静水受青睐度更高,其次是流水。

5结语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城市街道作为老年人频繁使用的公共空间,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影响重大,城市街道的景观设计因此变得更加举足轻重。本文在分析老年人特征和老年人对城市街道景观特殊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5项原则,即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易识别性和参与性,并从街道网络体系、街道步行空间、街道适老性设施和街道景观等角度系统提出了城市街道景观的适老性设计策略,以优化城市街道步行环境和休憩空间,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进入城市街道休闲,享受晚年生活。

当然,城市街道景观的设计是综合性的,使用人群也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人。因此如何在满足所有人群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同时考虑老年人对城市街道景观的特殊需求,是一个很有意义并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

猜你喜欢

老龄化老年人
老年人常练10个动作防跌倒
如何防止老年人受骗
预防老年人跌倒健康核心信息
老龄化是医药行业的福音吗
全国深度老龄化省(市)增至7个
健康月历
45.6%的老年人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中国失能老年人4年后达4200万
北京超老龄化将持续50年以上
韩国将成为第二大老龄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