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
2019-11-26吴平春
吴平春
内容摘要:“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無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
关键词:奥涅金 “多余人” 爱情
19世纪初,俄国部分贵族开始觉醒并找到目标,投身于反抗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的革命活动,这就是十二月党人;部分贵族继续享受贵族的特权,沉溺于奢靡放荡的贵族生活而醉生梦死;还有一部分贵族知识青年,因受西欧启蒙思想和进步思潮的熏陶以及俄国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的感染而开始觉醒,意识到贵族放荡生活的庸俗和罪恶而对现实不满,企图摆脱和改变,但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他们找不到目标,看不到方向,从而陷入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情绪而不能自拨,这就是俄国19世纪文学中的“多余人”。“多余人”是由普希金开创的,他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俄国文学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继普希金之后,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俄国作家继承了普希金的传统,塑造了一系列“多余人”形象。“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社会的产物,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是19世纪俄国社会和进步贵族青年的一面镜子。“多余人”是如何形成的,具有什么思想性格特征呢?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主要以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关系为中心情节,巧妙地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作品虽然写的是爱情,但着眼点却是“多余人”。
奥涅金首先是一个贵族花花公子的标本。他出身名门,自幼接受贵族教育,耳濡目染了贵族习气。他相貌俊美,穿着考究,注重修饰,一表人才,风度翩翩,风流倜傥,举止得体,谈吐优雅。深谙上流社会的规则和游戏,在上流社会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深受贵族社会的喜爱和赞赏。他沉迷于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放荡生活,通宵达旦地流连于各种宴会、舞厅和剧院,周旋于名媛贵妇之间,谈情说爱,逢场作戏。有一天,他对这种奢靡放荡的生活感到厌倦,染上了“忧郁症”。他对先前热衷的生活再也提不起兴趣,“情感早已在他心里冷却了,社交界的骚扰使他厌烦”,连“朋友和友谊都使他厌倦”,什么都医治不了他那“未老先衰的心灵”。这种忧郁症并不是贵族的娇情,更非富贵公子的强说愁,而是一种觉醒,一种精神危机。这种觉醒于奥涅金并非偶然。他自幼是一个“饱学的少年”,西欧风起云涌的自由思想和革命浪潮,俄国方兴未艾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使他觉醒,拜伦追求自由的诗篇和卢梭探索社会的著作让他迷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让他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兴盛富强之所在。为此,他试图摆脱庸俗的生活,寻求改变的途径,他闭门写作,“可是,艰难的工作使他厌烦,他的笔下什么也写不出来”;他专心读书,但“读来读去”,感到“全都毫无道理”。来到乡村,短暂的新奇之后“也是一样的气闷”,“忧郁病”“紧紧的跟在他后面”。他尝试进行农事改革,“用轻的地租来代替古来摇役的重负”,受到农民的欢迎,却遭到地主的反对,他们称“他是一个最危险的怪物”,改革最终流产。可见,奥涅金是一个觉醒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但由于贵族社会环境和贵族自身性格的缺陷,他找不到目标,看不到方向,最终陷入空虚、苦闷、迷惘、忧郁、孤独、冷漠的情绪而不能自拨。
什么是“多余人”,奥涅金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性格特征呢?赫尔岑说:“奥涅金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没有什么事要去忙;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多余的人,他并不具有可以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他“活着没有目的,没有工作,一直到了二十六岁,在闲暇无事里苦恼着,没有职务,没有妻子,没有事情,无论什么都不会做。”[1]事业上没有成就,感情上没有寄托,友谊上没有依靠,一无所有,一成无成,无所事事,漂泊无依,这就是“多余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奥涅金正是这样的“多余人”。
一.拒绝并非不爱
奥涅金是上流社会和社交界的宠儿,深受社交界的欢迎和喜爱,他也以情场老手自诩,自认为很懂女人,很懂爱情,在爱情的游戏中摧花折柳,所向披靡。在遇到达吉雅娜之前,奥涅金从未付出过真情,也从未得到过真情,有的只是逢场作戏的虚情假意:
他和女人不过是厮混,
其实心里早没有兴趣:
碰个钉子——转瞬便很开心;
变了心吗——他正好休息。
他虽然也在情场上角逐,
得手不欢,放手也不惋惜。
对她们的爱情或恼怒,
他一概马虎,很难记起。
尽管达吉雅娜没有上流社会贵族妇女的雍容华贵,也不像她的妹妹那么漂亮迷人,但乡村和自然赋予了她独特的气质,俄罗斯传统文化培育了她独特的魅力。她纯真质朴,热爱自然,喜欢乡村,她不像上流社会的贵族妇女那样卖弄风情,也不像她的妹妹那样爱慕虚荣。虽然是一个乡村少女,但她喜爱读书,善于思考,对事物有见解。她的与众不同给奥涅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不能说奥涅金对她怀有多么强烈的感情,至少,当达吉雅娜把一颗无比纯洁、无比珍贵的少女的心摆在他的面前时,他还是为少女的真情深深地打动和感动:
然而,达吉雅娜的来书,
却触动了奥涅金的心弦,
纯洁少女的诚挚的倾诉,
引起了他的种种感叹;
达吉雅娜的悒郁的容貌和苍白的脸,
立刻浮在脑中,
他的整个心灵也沉入了一种无邪的、甜美的梦。
达吉雅娜的真情唤起奥涅金对美好爱情的幻想,尽管不接受达吉雅娜的爱情,但他还是认为达吉雅娜是一个理想的伴侣人选,“除您之处,再没有人更适合作我的妻”。既然少女的真情打动了他,他为何又冷酷拒绝呢?他不愿意欺骗伤害少女,给她带来不好的名声;他不相信爱情,再热烈的爱情,再忠贞的婚姻,最终都是以痛苦收场;他不愿接受婚姻家庭的束缚,无力承担婚姻家庭的责任;他认为达吉雅娜的爱情不过是浪漫的幻想和一时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冷淡;他“生来不该享受幸福”,不想拯救自己。凡此种种,都是表面的遁词,他拒绝的深层原因在于“多余人”的空虚、麻木、怀疑和冷漠。在经历了无数的风花雪月和逢场作戏的感情游戏后,奥涅金的感情麻木了,他不懂是什么真情,也就不懂得真情的可贵,不懂得珍惜。他开始觉醒并试图摆脱庸俗的生活,改变现状,在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他陷入了深深的空虚和苦闷之中。他不了解他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别林斯基说:“他(奥涅金)不配做一个天才,也不想成为伟人,可是怠惰和生活的卑琐使他仄恶;他甚至不知道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可是他确实知道,而且知道得很清楚,他不需要那些自得其乐的庸人那么心满意足引以为快的东西。”[2]这正是“多余人”的思想性格特征。
二.追求并非真爱
在拒绝了达吉雅娜,杀死了连斯基之后,奥涅金离开乡村,浪迹天涯。三年之后,他回到莫斯科,遇到了已經成为贵妇人的达吉雅娜。他感觉自己热烈地爱上了达吉雅娜,疯狂地追求她。
奥涅金真的爱上达吉雅娜了吗?非也,这还是“多余人”的性格作祟。经过多年的漫游和漂泊,奥涅金不仅一无所获,一无所成,而且陷入更为深重的空虚、苦闷和孤独中:
在那里一个血迹模糊的影子
每天出现在他的面前,
于是开始无目的的,
唯一对感情接近的漫游,
接着旅行对于他,
好象世界上的一切,厌倦了……
他已经在空虚、苦闷和孤独中沉溺太久,他孤独痛苦的灵魂一直在漂泊,没有去处,找不到归属,如若未能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他可能就此沉沦。这时碰巧遇到了达吉雅娜,而且达吉雅娜已经不再是一个乡下丫头,而是光彩夺目的贵妇人。出于本能,他把拯救自己灵魂的任务寄托在达吉雅娜身上。所以,达吉雅娜只是他的救命稻草,他并非爱上达吉雅娜,并非真正需要达吉雅娜的爱情,他只想抓住她,他只是需要她说爱他,哪怕只是欺骗他,只有这样,他极度空虚孤独的灵魂才有可能得到一丝抚慰和满足!
当年奥涅金拒绝达吉雅娜的时候,他曾经以一个情场老手的姿态,语重心长地劝诫达吉雅娜,浪漫的幻想和冲动是暂时的,要学会冷静和克制。如今,真正需要冷静和克制的时候,他却变得异常地热烈和疯狂。
与奥涅金的空虚苦闷相对,达吉雅娜始终有着明确的追求。她爱上了奥涅金,她就大胆地追求,勇敢地爱。再次遇到奥涅金,尽管她依然深深地爱着他,但依然理性坚定地选择了拒绝。她的拒绝不仅是忠诚于丈夫,更是忠实于自己的道德,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作品正是通过达吉雅娜的冷静理性来反衬奥涅金的空虚苦闷。
参考文献
1.《叶甫盖尼·奥涅金》[M].[俄]普希金著,智量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注 释
[1]《赫尔岑论文学》.[俄]赫尔岑著,辛未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第63——64页
[2]《论普希金的<奥尼金>》.别林斯基著,孙楚良译.泥土社.第56页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