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诗外工夫打赢预立之仗

2019-11-26朱红梅

文理导航 2019年34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课前预习初中语文

朱红梅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和“制高点”。“课前预习”不仅是课程活动体系中的有机组成,而且是课堂教学环节的“诗外工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演练场”和“实习地”。教师引导学生有目标、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前预习,能为语文阅读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有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内容都在强调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做好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不仅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窗口”的有效“前移”,而且有利于高质量地开展简约化课程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长。那么,如何有效构建课前预习的基本策略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以教材内容为基础,指导学生认真开展课前预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的“例子”作品始终是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同理,它自然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基础内容。我校自主创新的“361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就是“自学段”,即为“课前预习”。在每篇课文新学之前,教师可就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以《背影》为例,笔者提出了如下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画出并感知文中一些重要的字词句(2)课文中几次写了父亲留下的“背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3)通过查询工具书等途径,了解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简历,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风格(4)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整理一些父爱故事,切实体悟父爱的特点。学生在预习中掌握上述内容,就会在课堂合作探究中积极参与且言之有物。再如,笔者在备《台阶》这一课时,课前在预设学生活动时,突发奇想,让学生课前坐在学校食堂前的台阶上,然后要求学生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下移,并要求学生说说坐在台阶上眺望远方时的感受,记得当时学生说:坐得高“看的远”“爽”“心里舒坦”;而到了最低一个台阶时太压抑了,台阶低不舒服总觉得低人一等。学生有了坐台阶的亲身感受和感悟后,再学《台阶》这篇课文时,把自己坐台阶的体会和父亲对高台阶的体会进行比较,從而对父亲这一“社会底层农民的自卑”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笔者请学生把《背影》与《台阶》中的两个父亲形象进行了比较,做到了教材内容的“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2.以微课活动为形式,指导学生认真开展课前预习

在一般情况下,每篇文学作品都会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些重难点,而且这些是教学活动中必须着重解决的对象。为保证简约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把这些重难问题事先提炼出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前接触。通过个体自学和相互合作途径,学生能够解决一部分,而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微课”活动形式事先呈现出来,为课前预习适当增加一些宽广度和深厚度。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为例。笔者从网上下载并制成“微课”,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精彩而又热烈的历史场景呈现在课前预习环节,让学生从“如临其境”和“视文互动”中获取深刻的学习感知。如此而为,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利于为课前预习环节注入一些活力元素。

3.以群文阅读为抓手,指导学生认真开展课前预习

在“大语文教育”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单篇独大”阅读模式已不再满足于实际需要,悄然兴起的“群文互动”更加有利于推动语文阅读朝着“深、广、厚”的方向发展。如果把“群文阅读”活动有机渗透到课前预习环节,定能在潜移默化中赢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在课前预习环节,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其他一些关于“春”的名篇散文,如丁立梅的《醉太阳》、厉彦林的《春燕归来》、古清生的《总有那一片蛙声》、楚笛的《春雨》、沈从文的《春游颐和园》等,让学生从中自选“同类主题”的一些作品,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中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通过相互之间的类比,学生不仅充分领略了不同作家笔下的春景春色及其写作风格,而且切实体悟了朱自清先生的独特笔触。既赢得了春的共识,又赢得了春的个性感知。

4.以自主探究为平台,指导学生认真开展课前预习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前预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第一方阵”。只要教师善于放手并加以有效引导,就能从课前预习中把学生逐步引向善教乐学的良性发展之路。以《歌词三首》为例,笔者最初的预设是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切实体悟《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歌词及其所蕴藏的爱国情感。让人意外的是,几乎所有学生在课前预习期间,通过手机、家用电脑等现代科技手段,不仅查阅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更多知识,且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都学唱得有声有色并自我陶醉起来。待课堂教学之初检查预习效果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以唱代说”!他们的唱腔、音色和形体等综合表现令我感到“惊羡”。

5.以多元评价为促进,指导学生认真开展课前预习

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及其学习情况作出相应的及时评价,是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有机组成和有效手段。课前预习评价也是如此。比如,对于课前预习中习得了哪些知识,自主解决了哪些问题现象,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收获,产生了哪几点学习启示,形成了什么样的预习思路等,都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说出来。以《送行》教学为例,笔者在新授课之初,提出如下问题:(1)本文是谁送谁?(2)这些人的送别和我们平时的送别情境相似吗?(3)你更喜欢哪种方式的送别?(4)预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学生喜欢寒暄式的送别,有的则喜欢请人送却又能“以假乱真”的温情送别。课堂上学生之间还产生了“智慧的摩擦与碰撞”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课堂居然生成了一个辩论赛,甚至一些学生还讲述自己送别亲人朋友或家人送别自己的亲身事例,让其他同学能“感同身受”地体会自己当时作为“送别者”或“被送别者”的心情。这样,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接受来自老师和其他同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实现同学之间的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效益,从中攫取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滚动预习”效应。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主导作用,善于把预习效果和预习品质相结合,以促进课前预习的整体性发展。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这正切合我校提出的“361教学模式”中的“分层导学”,教师要分层检查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效果,并给出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合乎“学情”的评价。对预习效果好的、有独立的合乎情理的思维的学生进行表扬,并给予个人加分、小组加分,给予或减免作业,或物质小奖品的奖励。这样的多元评价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还能生发出小组荣誉感,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上又架设了一座桥梁。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的几点思考和尝试。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师,总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重大,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中课后都希望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当然,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语文人,必须认真组织并积极引领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善于做好并努力做足这种“诗外工夫”,并且要持之以恒,打好打赢“预习”这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第一仗”。果真如此,我们语文人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课前预习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