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会共建理实一体化课程的“C-K-D-O”方法
——以Z校《应急救援》课程为例

2019-11-26徐金虎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9期
关键词:应急救援红十字会救援

徐金虎

(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16)

一、实施背景:历史脉络与发展困境

在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前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眼点与着力点”,校企共建课程由此进入校企合作的视野。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引导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比如,2011年6月《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指出:“行业是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行业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行业在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指导作用”。2014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行业组织要履行好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进一步细化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通过法制建设、政策引导、考核评价等多种途径进一步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2015年11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到“鼓励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在指导专业和课程改革、协调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深化课程改革、增强实训内容、提高师资水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共建课程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有益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过程管理,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困境:第一,企业自身利益诉求与社会责任担当之间的矛盾。企业担心自己投入精力培养的校企合作人才最后被竞争对手截获、损害自身利益,所以在合作共建课程过程中,学生往往无法涉及企业的核心技术或前沿技术,达不到培养目标[1]。第二,高校和行业企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认识偏差。高校希望培养的学生既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适应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建设与教学安排中以“理论+实践”为主,而行业企业出于短期利益考虑,希望课程开发多一些“岗前培训”特点,偏重基于项目或实践的学习,理论教学相对弱化。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与业界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不得不经历比较长的补充学习培训,占总实习期的1/2[2]。第三,由于缺乏与新课堂教学模式相匹配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及企业工程师课堂教学能力欠缺等因素,使得项目化教学效果与理想的状态有一定的差距,达不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从而出现校企共建课程的“表面化”“短期化”现象[3],严重影响了校企共建课程的深度开发等。因此,下文结合Z校《应急救援》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分析“C-K-D-O”方法在校会共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以期为各高校校企共建课程提供参考借鉴。

二、实施过程:“C-K-D-O”方法解析

Z校是一所始建于2013年6月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急救援》课程是Z校空中乘务、安全技术与管理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课程,共36学时,其中实训18学时,占比50%,是一门旨在提升学生参与各类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实战能力的理实一体化课程。限于办学资源和学生技能培养的需要,《应急救援》课程教研组受戴明环启发,基于“C-K-D-O”方法,积极同W市红十字会开展校会共建的探索。

(一)寻找共建交点(Cross point)——强调互利共赢

校会共建课程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因此要处理好校会合作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合作双方能够在资源共享、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应用服务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4]。Z校《应急救援》课程实训所需的心肺复苏人体模型、除颤仪、紧急救护担架等5套设备需要经费50万元,同时需要聘请专门的应急救护讲师才能胜任课程实训指导。考虑到课程建设成本高昂、政府财政资助匮乏的现实情况,通过寻求与课程相关的公益社会组织——W市红十字会,开展校会共建课程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而这样的合作也符合W市红十字会未来发展需求。首先,W市红十字会作为公益社会组织,每年接受社会各类捐资上千万,有稳定的收入保障其运行发展。其次,根据W市红十字事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目标要求,W市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要提质扩面,基本形成以课程课件、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等三项标准化建设为主体的教学体系。每年培训10万人次以上,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按专业、分领域、有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因此,两者在课程开发、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有共同的交点。Z校良好的硬件设施与专业的理论教师队伍,有助于W市红十字会开展教学基地、课程课件、师资队伍建设;而W市红十字拥有的实训设备、专业的应急救护培训师队伍、充足的社会服务经费可以缓解Z校《应急救援》课程建设中的经费压力、师资压力,同时为Z校学生实践锻炼提供平台。由此,Z校与W市红十字会找到了合作共赢的交点,为双方的校会课程共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住共建重点(Keypoint)——注重技能训练

解决了校会共建课程的交点问题,只是合作的第一步。近年来,各高校校企共建课程存在着课程建设定位不明确等突出问题[5],校企共建课程演变为企业主导的培训课,校内教师仅负责学生学习的跟踪及考核。部分课程由于各种原因,应由企业导师参与编写的课程大纲与计划演变为部分或全部由在校教师完成,缺乏科学性,这也成为了校会共建课程的第二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校会共建课程的重点落在何处?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理想的“云端”落到现实的“地面”。根据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确定的目标,校会共建的重点应该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及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键是加强师生的技能训练。为此,Z校与W市红十字会在校会共建《应急救援》课程中,围绕技能训练,根据总学时要求、W市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的培训要求、Z校课程目标、学生培养目标进行了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进度设计。其中理论课18学时,由校内老师主讲、W市红十字会培训师辅助;技能训练18学时由W市红十字会主导、学校老师为辅。理论教材选择高职高专安全技术管理专业规划教材《事故应急救援》,实训教材选用由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编写并定期更新的讲义,围绕“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四项技术”等重点内容进行技能训练,由W市红十字会派出4名浙江省一级救护师携带实训设备来Z校进行两天18学时的集中强化训练。为保证效果,严格按20个人一个班进行小班化教学,校内老师全程协助参训。此外,根据双方约定,W市红十字会将每两年对受训学生进行复训。已经毕业的留在W市的学生可以凭初训证明在W市任一教学点报名参加复训;在W市以外的浙江省其他地市就业的学生,可以由W市红十字会帮助联系在工作所在地参加复训,以强化该项技能。

表1 《应急救援》课程考核分值设定

(三)攻克共建难点(Difficultpoint)——优化考核方案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建设的四个核心问题之一是“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6]怎样评判校会共建的初始目标完成程度,关系到双方未来的合作与学生的成长。因此,Z校与W市红十字会就《应急救援》课程考核进行了设计:理论考核由校内老师根据授课内容,结合学生的日常考勤、课堂展示与团队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考查;技能训练考核占总课程的50%,包含技能基础知识考核和操作考核,具体分值如下表1。

紧急救护基础知识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试题围绕技能训练的要领进行设计。如:“成人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之比分别是多少?每分钟按压的频率至少是多少?”等。操作考核借助无线电子测试设备,严格按照《浙江省红十字会现场应急救护员培训班成人心肺复苏法考试评分表》《浙江省红十字会现场应急救护员培训班外出血急救处理考试评分表》《浙江省红十字会现场应急救护员培训班骨折急救处理考试评分表》的评分要求,逐项进行动作评分。通过科学的考核设计,检验学生技能训练情况,确保每一位学生掌握每一项动作要领与进行标准化的施救操作。

(四)突破共建原点(Originalpoint)——拓展合作领域

为了促进校会共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Z校《应急救援》课程教研组与W市红十字会积极拓展合作领域,突破共建课程的原点——从课程建设拓展到基地建设,从课程教学拓展到应用研究,从校内教学拓展到社会服务,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的一体化建设。2016年起,Z校与W市红十字探讨共建W市紧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项目,基地建好后,可以开展教学课程课件研讨、承接W市红十字会组织安排的“学校+社区”安全健康教育培训、救护师资培训、救护师资提高班培训、学校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应急救护公益讲座等五个常规性培训项目。根据Z校与W市红十字会的约定,未来Z校将与北京翔宇航空服务公司、W市红十字会三方合作购置航空模拟飞行器、地震应急逃生模拟仓等设备,用于基地拓展紧急救护培训。此外,Z校根据约定,每年组织受训学员开展“生命健康安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动员每一位受训学员对自己的家庭成员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普及宣传。学校还以班级为单位,一个班级结对W市一所中小学,每学期赴各结对学校为中小学生开展紧急救护培训,如此形成了一个以点带面的扩散效应。

三、实施结果:推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建设

Z校和W市红十字会通过3年多的校会共建课程实践,实现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一)实现了“理实一体化”与“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校企合作要在探索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方面进行形式创新”。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动作。Z校《应急救援》课程很好地践行了这一要求。通过合作,W市红十字会安排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技能培训,严格按照“初级救护员”的考核要求,向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相应等级的技能证书。对于经过初级救护员培训的学员,经学生自我申请,可以参与W市红十字会组织的三级救护师、二级救护师的培训和认证。优先推荐通过二级救护师考核的学员参与浙江省一级救护师的培训考核。截至目前,共有230多名学生通过了“初级救护员”认证考核,实现了“理实一体化”与“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

(二)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双师型”师资培育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迫切需要一批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保障。Z校与W市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援》课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采用双主讲制——学校老师和W市红十字会培训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的设计、讲授、考核环节,提升了Z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采用反复轮训制——Z校教师和学生一起接受技能培训,通过多个轮次的反复训练,把校内教师培训提升为W市红十字会培训师,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截至目前,Z校共有5名教师已经通过了W市红十字会二级救护师资考核认证,拥有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双师”资格。

(三)创新了公益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载体与形式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依法推进公益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促进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进一步要求,“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大力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防灾减灾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W市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其六大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强化应急救护培训和管理,服务社区安全治理。通过与Z校开展《应急救援》课程校会共建工作,很好地加强了与地方单位的合作,推进了应急救护培训师资分级培训与管理工作,并通过Z校师生开展了应急救护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的行动,向更多民众普及了紧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从而拓展了社会组织参与地方社会治理的载体与形式。

四、未来启示:过程管理与以点带面

本文以Z校与W市红十字会开展校会共建《应急救援》课程建设为例,针对目前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存在的“表面化”“短期化”现象,提出了“C-K-D-O”方法。尽管Z校作为一所新建的高职院校,校会共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时间较短,但积累的若干经验可供其他院校在未来校企共建课程时参考。第一,“C-K-D-O”方法为校企共建理实一体化课程提供了过程指导。校企共建的前提一定是找到互利共赢的交点(cross point);在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围绕重点(key point)内容开展——可以是技能训练、创新思维的养成训练、项目设计或技术创新;攻克考核的难点(difficult point),确保校企共建课程的效果可评估;最后要逐渐突破原点(original point),向纵深发展,从课程到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社会服务,形成全面深入的共建共享。第二,找到一个支点,形成以点带面的发散效应。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各院校与单一企业之间的合作,还应是与相关行业之间的合作。与行业合作,可以降低由于单一企业发生经营困难而导致合作基础丧失的风险[7]。因此,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学校情况、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要求,寻找相对应的行业、学会、协会等各类组织进行对接,以此为支点,拓展协同共建的单位,形成多元主体联合开发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局面。

猜你喜欢

应急救援红十字会救援
紧急救援
3D打印大救援
新版《红十字会法》有哪些变化
突发事件下应急救援最短路径问题的研究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提升武警部队应急救援行动中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
救援行动
福建红十字会与福州塔亭医院抗战救护往事
紧急救援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